试论张之洞的人才观
2015-12-07陈永胜
陈永胜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81)
试论张之洞的人才观
陈永胜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81)
作为朝廷重臣,张之洞长期吸引、储备和推荐人才。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他的人才观。其人才观主要是德才兼备、精通西学、不拘一格。
张之洞;人才观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生前人多以南皮、广雅、香帅相称,死后谥号张文襄公。他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进士(探花)。1882年初,46岁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这是张之洞为官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的长达20余年封疆大吏的政治生涯。他先后担任了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并两次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举办了大量的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领袖。在此期间,张之洞还举荐了大量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从光绪六年至光绪二十八年,张之洞先后向朝廷呈递荐举人才的奏折达13份之多,平均不到两年就荐举过一批人才,被他举荐的人才达100余人。在其奏折中不难发现,他的人才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才兼备
张之洞生活在清末,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内有农民起义的大规模爆发,内忧外患使满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开始放眼世界,纷纷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作为继李鸿章之后的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他在大力兴办洋务事业的同时,也开始投身于教育兴国的行列之中。他对于人才与治国、人才与强国的关系深有认识。他把人才看作是国家之元气,治道之根本,指出“为治以得人为要”。“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时无安危,有才斯理”。张之洞所说之人也就是人才。即是德才兼备之人,而且是首重德行之人。
在张之洞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才呢?关于人才他有这样的论述:“或敏于才,或笃于守”,他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人才,只能“随宜器使”;另一种是“才识俱卓,为守兼优”,“足以储为大用者”,这才是是他心目中真正的人才。即德才兼备之人。从他所上的举荐人才的奏折中,对于被举荐之人他大多是用这样一些词语来表达:“笃于忠爱”、“伉直敢言”、“廉洁俭朴”、“皎然不欺”、“淡于荣利”、“学识淹通”、“学术纯正”、“文武兼资”、“才思敏锐……”等等。由此可见,张之洞心目中的人才首先是德才兼备的。但又是首重德行的。
德即是美德,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然而在张之洞看来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之人呢?首先是要忠诚,他视忠诚为最高责任及为人处事和处理政务的原则,他说:“鄙人立身之朝之道,无台无阁,其人忠于国家者敬之,蠹于国家者恶之;其势利于国家者助之,害于国家者攻之,奉公而不为身,期谋有济而不求名”。1882年,他在《胪举人才折》中写道:“巡抚胡林翼,官止鄂抚,而性好举贤,畛域无分,岁时不绝,中朝士夫,邻省将吏,并皆蒐采,列于剡章,其所称引不识面者居多,以故荐贤满天下,卒收其用,为中兴之功首,世称其忠,今享其利。臣虽不肖,心窃慕之”。由此可见,张之洞是非常欣赏像胡林翼那样的忠臣的。而且并以之为榜样。一切有利于国家或朝廷的事情,张之洞就会恪尽职守,呕心沥血去完成。就算是国家最需要人才之时,其用人态度始终坚持“一本于忠爱”对于那些“其秉性回谲,品行凡下,作用偏駮者,不敢滥及”。他之所以举荐张佩纶,也正是因为此人首先是“内行纯美、秉性忠贞、清鲠不阿”,然后才是“能谋能断,诚挚可以共艰危,警敏可以应急变,内政外事皆可优为,论其志节才略”,同时,在《胪举人才折》这份奏折中,他一举向朝廷推荐人,其中“素无通者居其什之七”。然而对于那些只有德行不高之人则是弃之不用,甚至排斥。他的学生唐才常及其领导的“自立军”则是最好的例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国家处于最艰难的时刻,最急需用人之时。张之洞也绝对是宁缺毋滥,在举荐和重用人才方面首先是选择德才兼备的。而且是首重德行的。这也就形成了张之洞人才观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之一。
二、精通西学
张之洞是最先倡导创办洋务的官员之一,也是最先认识到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的中国人之一。尤其是他在创办洋务的时候,深刻的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有炮台而不谙筑造攻守之法,有枪炮而不知训练修理之方,则有船械与无船械等。故战人较战具尤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张之洞对留学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堂堂的中华帝国竟被日本东洋小国打败,这一残酷的现实给他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也让他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解西学的重要性:“洋务之兴,已数十年,而中外文武臣工,罕有洞悉中外形势,刻意讲求者,不知与不见之故也。不知外洋各国之所长,遂不知外洋各国之可患。”日本的迅速崛起,在张之洞眼里,不仅仅是由于他们重视留学教育,培养近代人才,还在于他们敢于大胆地任用学有所成的归国留学生。“伊藤、山县、夏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因此,在他所举荐的军事将领蔡锡勇即是看中的是他的“深通泰西语言文字,于格致、测算、机器、商务、条约、外洋各国情形政事无不详究精研”的才能。他说:“尝闻赵充国之言曰:‘百闻不如一见’。夫欲采西法之长而不资诸曾游海外亲见西政之人,与夫平日博览群书考求西法之人,是冥行者必迷其方”。视钱恂为人才主要就是看中他的学贯中西。钱恂“历充欧洲各国出使大臣随员参赞,于俄、德、英、法、奥、荷、意、瑞、埃及、土耳其各国俱经游历,博访深思,凡政治、律例、学校、兵制、工商、铁路,靡不研究精详,晓其利弊,不同口耳游谈,询为今日讲求洋务最为出色有用之才”。看中黄遵宪亦此因。黄遵宪“深悉外洋各国情形,著有成书,于中外约法,西国政事均能透彻”所以他推荐黄遵宪作了“使才”。
不仅如此,他还重用了许多外国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皆可供我策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派姚锡光前往日本聘请精通华文、熟谙新政的日本陆军大尉大原武庆和文职教官木野村政德来湖北,专门负责翻译日文书籍及报纸杂志。为了传播农业知识,他还引进15位教习先后任教。这些外国教习在农务学堂等校任教,传授专业知识,培育农业人才。外国教习们还到鄂东南、鄂西北调查农情,提出调查报告,协助湖北政府设立农桑、棉花、林业、菜叶试验室,引种美国棉花,从事科学试验,均取得了一定效益。然而长期大量地骋用洋人,也并非长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他认为有两个方法:一是在国内广设学堂,培养近代化的新型人才;二是向国外派遣大量留学生,培养近代化急需的人才。从张之洞倡导的留学教育上,我们不难看出西学人才不仅严重缺乏而且精通西学者在张之洞心目中的地位,他指出“分遣学生出洋游学,文武两途及农工商等专门之学,均须分门认习。”“并宜派若干人入其师范学堂专学师范。”张之洞认为留学教育是培养近代化急需人才的最佳途径。他说:“今宜多选才俊之士,分派游历各国,丰其经费,宽其岁月,随带翻译,纵令深加考求。凡工作、商务、水陆、兵事、炮台、战舰、学校、律例,随其性之所选,用心考求。”他从洋务运动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派留学生学语言文字军事,而且还有各种科学技术,包括师范、警察甚至职官游历等诸方面。张之洞通过各种途径涉猎或精研西学的新式知识人才,包括留学生、出使随员、洋务企业内的科技人员等。如两湖书院算学教习华蘅芳为近代中国算学泰斗,曾在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担任过翻译工作;另一算学教习汤金铸曾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903年赴日本留学,1910年学成毕业,回鄂任教于中等工业学堂并兼任该学堂工场场长。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张之洞是一清廷老臣,从小受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但是,由于时局的变动,他对于人才的要求虽然无法脱离传统的人才观,但是却是非常注重西学的,对于精通西学之人更是重用之。这也就形成了张之洞人才观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之一。
三、不拘一格
不拘一格,即不局限于一种规格和格局的意思,张之洞认为:“方今世变日亟,需才方殷。国家安攘兼筹,则用人难拘一格。”他还认为,“破格”应是一种得人之道,任用人才时“勿计年资,勿泥成例,奇杰之才不拘文武,艰巨之任不限疏戚”。张之洞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在他所举荐的奏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不拘于出身。张之洞荐才基本上不考虑政治出身问题,无论是朝中大员、地方属吏,还是无品无职的闲居人士,只要符合举荐标准,他都会写进荐举折中。在他看来,即使是:“塞外番僧,泰西智巧”,只要“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派姚锡光前往日本聘请精通华文、熟谙新政的日本陆军大尉大原武庆和文职教官木野村政德来湖北,专门负责翻译日文书籍及报纸杂志。聘用德国军官做武备学堂之教习,就算是犯了法的外国人,格拉塞是德国的一青年工程师,因向外国泄露了军事机密被发觉,无法在国内立足,乃投奔中国,被张之洞重用,并以500两纹银帮他娶了一日本女子为其妻。他举荐的人才,“或係引退闲居之士,或係曾絓吏议,或係观为属吏”,被清廷革职的前湖北巡抚曾鉌、因事降调的前内阁学士陈宝琛以及一批没有任何为官经历的学堂毕业生,都在他的举荐之列。第二,不拘于地域。张之洞荐才“不分畛域”,其所荐之人中有“京秩”,也有“外官”。据不完全统计,他举荐的人才涉及到20多个省份。不管东西南北中,只要有他知道的人才,就必定广泛搜罗,留心访求,荐举于朝廷。他不仅关注到生活在京城、省城等地的人才,还留心到州县地方人才,1886年,他在《荐举州县人才折》中,一次荐举州县人才6人。第三,不拘于人才类型。张之洞知道,“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百废待兴”的晚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以备驱使。在实践中,只要某人有一技之长,一已所见,他量才举荐,“不以一眚掩大德,或取其技能,或采其议论”。他既向朝廷举荐文官,也举荐武职;既荐通才,也荐专才。所荐之才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外交、洋务各领域。在《台防重要敬举人才折》中,专门举荐台防人才;《密荐将才折》,举荐军事将领;《保荐蔡锡勇片》,看中的是蔡锡勇“深通泰西语言文字,于格致、测算、机器、商务、条约、外洋各国情形政事无不详究精研”的特殊才能;《保荐使才折》,专门推荐外交使才等等,不一而足。张之洞还能从国家和朝廷利益出发,荐才时,公而忘私,“不计嫌怨”,他推荐前工部主事夏震川时说:此人“早岁论事与臣大为龃龉,然荐贤为公,臣不敢是己非人,致蹈蔽贤之咎”。
从以上他所举荐人才的内容来看,一方面体现了他“私利不可讲,公利不可不讲”的优良品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选择人才的标准是不拘一格的。这也就形成了张之洞人才观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之一。
四、结论
张之洞一生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是清朝中晚期历史的见证者与当事人,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动荡时代。也是国家正处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面对民族危机的愈益严重和晚清政权的日益没落,有爱国之心的张之洞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了巨大努力。从创办新军、开办实业到兴办教育,直到1909年张之洞病逝。这个动荡的年代赋予了张之洞丰富的阅历和多姿的人生,作为朝廷重臣。张之洞长期吸引、储备和推荐人才。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他的德才兼备、精通西学、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1]张文襄公全集(第一册)[M].北京:中国书店,1990.
[2]胡钧.张文襄公年谱[Z].北京:天华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版。
[3]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Z].北京:中华书局,1958.
[4]张文襄公全集(第四册)[M].中国书店,1990.
[5]冯天瑜.《张之洞评传》[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6]陈山榜.《张之洞劝学篇评注》[M].大连出版社,1990.
陈永胜(1982-),男,汉族,贵州遵义人,历史学硕士,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