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乱前夕朝鲜王朝对日交往政策的摇摆(1587—1592)
2015-12-07李蒙蒙
李蒙蒙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632)
朝鲜王朝自建立起便积极亲附明朝,与明朝构建了“事大字小”的朝贡关系体制。随后,朝鲜王朝也试图与周边民族、国家,如日本、女真、琉球等建立联系。有韩国学者曾将朝鲜对交往邻的政策称之为“羁縻交邻体制”[],因为当时的日本、朝鲜同属于朝贡体制圈内,互相交通并不违背礼仪之道,即使大明追责也可通过“天朝所已知”得到辩解。但随后,日本一面与朝鲜往来,一面又侵犯朝鲜边境,于是朝鲜断绝与日往来,仅通过对马岛进行贸易关系。在1548年日本最后一次对明朝贡之后,中日之间自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年)的勘合贸易即已终止,事实上脱离出了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制。自此,朝鲜王朝则认为日本自甘堕落,其对日疏远藐视的优越感也与日俱增。
但1585年后,东北亚局势发生重大变动,丰臣秀吉掌握日本政权,开始频频遣使朝鲜半岛,威逼利诱朝鲜与之互通,并披露其对明侵略野心。藩国无外交,朝鲜王朝对待圈外日本,心理上藐视疏远,政策上却与日互通,期间是否优待日本使节、是否派遣通信使以及是否上奏倭情的争论,暴露出朝鲜王朝对日交往的复杂变化性、矛盾性。
目前,虽有中国学者在其著作中提及壬辰倭乱前夕朝鲜王朝隐瞒倭情、待倭不以待倭之道[],朝鲜哨报倭情刻意冲淡事态严重性[],朝鲜对日假道入明的应对[],朝鲜对朝贡关系的游离性[]等观点,但这些观点有的只是作为某一个问题的侧面而略微提及,但均未有详细阐述出这一时期朝鲜对日交往政策的复杂变化性以及矛盾性。因此,学界对于壬辰战争前朝鲜对日交往摇摆性政策问题的研究呈现零星、片段化的现象,尚未有专门的著述。因此,笔者收集韩国历代文集丛书以及朝鲜王朝实录中的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整理,采用“摇摆性”这一概念来阐述这一时期朝鲜王朝对日交往政策的复杂变化性、矛盾性,以期对此问题有更精准更全面的认识。
1585年丰臣秀吉掌权后,频频遣使朝鲜,开始施展其征韩伟略。据《宣祖实录》记载,1587年9月7日,庆尚左水使向朝鲜国王转述橘康广书契,日本“改適新王,近欲通仕”[]。同年10月20日,朝鲜国王认为日本乃“篡弑之国”不可接待其来使,然群臣认为日本乃“化外之国”不能用礼仪来诘责他,依例接待倭使即可,遂秘议决定接待倭使。时任公州提督的赵宪于同年11月《请绝倭使疏》[]中指出,朝鲜王朝无视日本“失德”,无视其“窥探我国”的意图,违背礼仪将倭使安置在“东平馆”内。同年12月,赵宪《二疏》[]又指出,日本使节在朝期间尽管“言辞悖谩”、“非常无礼”,但依旧“馆待极厚”;日本使节品性暴烈,一不如意就“杀我百姓”,而朝鲜却有“不腆之臣”,对日使所作所为,无动于衷。尽管最后朝鲜王朝以“水路迷昧”为由拒绝了通使节日本,但透过赵宪的上疏仍可看出,朝鲜王朝疏远日本的政策已经出现了动摇。
1589年6月,丰臣秀吉再遣使玄苏、平义智纳贡献俘,恳请通信。日使留馆半年,暗中窥探朝鲜兵力虚实,并以兴兵犯境为辞,要求朝鲜通信[]。朝鲜国王李召集从二品官员商议通信一事,除参判李山甫认为不可外,主掌朝政的左相李山海、右相郑彦信以及大提学柳成龙等均力主通信。1589年11月,朝鲜国王决定派黄允吉、金诚一为上、副使出使日本[]。朝鲜王朝不再疏远日本,而是开始了与日互通的交往政策。
1590年3月,黄允吉、金诚一等从釜山出使日本,在日期间遭遇了多次轻蔑朝鲜信使的事件,让通信使更为震惊的是日本所还国书中竟有“直入大明,贵国为先导”[]的悖语。通信使直至次年二月“还朝复命”,黄允吉上奏国王,言日本“万无不犯之理”,但金诚一却认为黄允吉“张皇奏闻,摇动人心”,朝议者或主允吉、或主诚一,东西两派各护其类[]。同时,日本玄苏作为回谢使也一同来朝,并对接待其的典翰吴亿龄说,“明年将大举假途,直犯上国”,惶恐的吴亿龄将此消息禀告朝廷,却被朝廷以造谣生事而贬谪。随后朝廷又派黄允吉到达倭馆了解情况,玄苏果然密语言之“中朝久绝日本,不同朝贡,平秀吉以此心怀愤耻,欲起兵端。朝鲜若先为奏闻,使贡路得通,则必无事。”[]朝廷对允吉所奏,仍不以为意,并且还宴请倭使,赐爵如例。送倭使回国并答日本国书中,朝鲜王朝依旧自恃礼仪之帮,劝诫日本“交邻以义”勿要“假道入明”。朝鲜当权派沉浸在与日互通的友好交邻上,却对日本侵略野心浑然不察,更没有意识到“朝鲜与日通聘”的谣言已被日本散播南洋[]。
朝鲜获悉日本欲犯大明消息后,朝野上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廷议之后遂派使节“具奏倭请”。就在朝鲜遣使大明过程中,1591年6月,平义智又乘船至釜山,探查朝鲜虚实,并向朝鲜言之“日本欲通大明,若朝鲜为之转奏,则岂不幸甚,不然则两国失和,民兵多死”[],朝鲜认为日本傲慢无礼,拒绝回书。朝鲜不再纵容倭使请求,转而禀奏倭情,对日妥协、互通的政策已经转变。
赵宪认为日本“窥我江都”,侵犯朝鲜之意已经显露多时,连续五次上疏请求做好防备,但朝鲜当局仍然无动于衷、毫无防备,就在在朝鲜王朝弹冠相庆之时,1592年4月,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朝鲜损失惨重。自此朝鲜对日交往彻底决裂。
综上所述,自1587年丰臣秀吉派使求和到1592年日本出兵侵犯朝鲜,朝鲜王朝对日本交往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摇摆变动。起初,朝鲜王朝无视明日两国间的断交关系,面对丰臣秀吉的威逼利诱,一改往日疏远日本的态度,不仅优待纵容倭使,而后又派遣通信使,朝鲜王朝开始沉浸于与日通交之甘,而忽略了对宗主国明朝事大之诚。待通信使回国后,面对日本假道入明的倭情,朝鲜王朝就是否陈奏倭情陷入摇摆不定中,直至大明境内传来朝鲜与日勾结的谣言,朝鲜王朝才最终摆回到对日本疏远决绝的态度。朝鲜王朝这一私自与日通交的行为一度引起了明朝的猜忌与误会,直至壬辰倭乱爆发后朝鲜请援,明援军迟迟不肯出兵,迫使朝鲜王朝在壬辰倭乱爆发前和战初不得不多次遣使辩诬,暴露出了朝贡关系体制的脆弱性、不严密性等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朝鲜王朝无视日本的野心,面对倭情心存侥幸心理,也导致朝鲜对倭乱军备不足,再加上朝鲜没有及时向天朝禀明倭情,也错失了仰仗明朝而早备战事的时机,毫无准备的朝鲜,面对突如袭来的倭乱,在壬辰倭乱爆发初期,屡屡败退。可见对壬辰倭乱前夕朝鲜王朝对日交往摇摆政策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朝贡体制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还将为壬辰倭乱研究提供原因孔道上的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