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 勇攀高峰—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研究室
2015-12-06张院萍,范春丽,陆世霞等
锐意进取 勇攀高峰—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研究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研究室有23名正式职工,其中女职工15位,占总人数的65%,是一支由我国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和农业生物工程学家范云六院士为领军人物,奋斗在农业科研一线的高层次、高学历的女科技工作者为骨干的创新团队。这支活跃的科技创新团队,以顽强拼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无私奉献、勇攀高峰,取得了骄人业绩,在引领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前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3月1日,全国妇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城乡妇女岗位建功活动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作物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研究室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一、爱岗敬业,立场坚定,勇于担当
“敬业、执着;严谨、探索;继承、开拓。”这三句话是范云六院士的人生追求,也是她的精神写照,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勤学不辍,厚积薄发,把科研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在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是成果斐然。陈茹梅被评为2004—2007年度农科院“十佳青年”、2007—2008年度院文明职工、2008年度院十佳青年、2009年度院优秀党员、2011年被评为农业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张兰不仅是生物所妇委会委员,始终倾心为全所女职工服务,还是第二党支部的组织委员,为支部的党建活动付出大量的心血。她们的积极进取为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严谨探索,自主创新,成果卓著
这支充满活力的女科技工作者创新团队,业务能力强,奋发执着。她们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严格践行敬业执着、严谨探索、继承开拓的所训,严谨求实、刻苦攻关,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德高望重的范云六院士,是我国基因工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生物工程的带头人。她几十年的科研生涯成就卓著,为国家的生物技术领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科技人才;她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密切跟踪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科研进展:她最早建成我国DNA体外重组质粒,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遗传改良;她在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并获得延缓害虫对转单一Bt基因植物产生抗性的科学数据;培育了全世界第一例具有输出性状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开发了具有优越酶学性质的乳糖酶及其高效生产新途径。
陈茹梅研究员团队经过7年的科研攻关和夜以继日的奋力拼搏,首次研制成功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于2009年11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作为我国首例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是我国作物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对提高我国玉米种业国际竞争力和促进饲料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了贡献。
研究室10位其他女博士也分别作为主持人、岗位专家和技术骨干活跃在科研一线,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973”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14项。发表文章30多篇,申请专利10余项,科研业绩突出。
三、执着追求,开拓进取,无私奉献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研执着精神,影响和鼓舞年轻女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之路探索奋进。沿着前辈的足迹,这些可敬的女科技工作者们为科研事业无私奉献、执着追求。
陈茹梅研究员,秉承了范先生敬业执着、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把科研事业作为毕生追求。她从来没有休过玉米播种时的“五一”、“十一”两个长假。为了一个与美国合作的重要课题,在已经怀孕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到临产,产后牺牲产假休息时间,无暇照顾刚刚出生的女儿,继续忙碌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因为研究目标明确,工作稳健扎实,试验结果真实可靠,陈茹梅多次得到美国合作者的赞扬。可谁又能知道这份欣喜的背后,陈茹梅所付出的艰辛,刚刚出生的女儿因为总见不到她,被笑称为没有妈妈的孩子。面对孩子,她充满愧疚,但为了研究课题,她无怨无悔。
酷暑盛夏之时正是玉米授粉的时候,但玉米只在九点钟之后才会有花粉。团队的年轻女博士们要早起沾着一身露水,去给大田玉米的雌雄花套纸袋,防止花粉扩散;中午冒着接近40度的高温收集玉米花粉,给做杂交的玉米植株授粉。哪个女孩子不爱美,可她们却乐观地说,做玉米大田工作的女士,可以得天独厚地享有时尚麦色皮肤和晒伤妆,自然又美丽。
家住在北四环外的吴晓燕,为了保证基地的实验,每天需要五点钟起床先为孩子准备好早餐,用一个小时匆忙赶到所里,再乘一个多小时的班车到实验基地,晚上返回家时常常已是八、九点钟,虽然辛苦、虽然永远会愧对家人,但她无怨无悔。
正是有这样敬业执着的女科技工作者们、有无私奉献的团队,才能为研究所的长足发展、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进步,默默奉献着。
四、情系三农,支撑发展,效益彰显
作为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生物技术研究所一直围绕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等国家重大需求,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科技兴农规划。依然是她们,这支活跃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女科技工作者团队,为惠及全国八亿农民兄弟的科技兴农事业默默奉献着:
在河北廊坊、海南三亚,她们深入研究所的科技示范基地,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将试验、示范、开发与当地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培训到基地、科技人员到农户、良种良法到田间、技术要领到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积极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重大现代农业新技术。
她们还积极加速自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也完成了与奥瑞金公司的技术合作,合同金额1000万元人民币。2009年,生物技术研究所因技术转让的卓越成果,荣获第十二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一等奖。
这个团队既是一个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的“科研尖兵团”,又是一个团结奋进、融洽和谐的“温暖家庭”。研究室近年来在科研成果、创新团队建设方面成果斐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这些活跃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女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密不可分。巾帼何须让须眉,“敬业执着、严谨探索、继承开拓”,范云六院士的教导依然在她们的心中激起创新进取的豪情,在科学研究的崎岖道路上,她们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