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个方面浅谈历史上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2015-12-06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基督教文学情感

张 闫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从两个方面浅谈历史上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张 闫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中,宗教、文学作为两门重要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其中的微妙的联系和互动影响只是千丝万缕关系中的一部分,内在强大的网状式关系可能一本书都讲述不完,对于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影响,世界复杂深厚的文化无不由这些文明点滴汇成,了解宗教与文学的关系以便对于加深对二者的了解。

宗教;文学;互动;影响

宗教与文学两门学科看似不搭边,但是我们细心发现它们同根而异表,关系殊密。宗教与文学都具有潜移情性,让人的内心得到共鸣。《约翰福音》中有这样一句“太初有言辞,斯言与神俱”也就表明了,文学自诞生起,就蕴藏着宗教的内涵,同时,宗教经典也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朱维之先生在谈到西方文学说过:“伟大的文艺作品是基督教所结的果子,永久的果子”[1],而《旧约》《新约》可谓是宗教圣典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佛教也是如此,自释迦传教以来,《百喻》、《法华》《楞严》等经典哲思繁复、辞藻异彩,回视五千年华夏文明,宗教与文学相伴而生,例如,中国古代的歌舞戏曲的产生与盛行的巫风休戚相关,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早期的一些作品颂诗就是来履行宗教的使命,诚如,郑樵云:“陈《周》、《鲁》《商》《三颂》之音,所以侑祭也。”[2]由此看出,文学与宗教在其产生之时就几乎混沌在一起了!

宗教与文学一体共生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素材,也为文学增添了意蕴与趣味。而文学又以感性浪漫的形态弘扬了宗教,因此,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方便研究宗教、文学产生发展的历史。

本文将宗教与文学的大体演进过程,来分析宗教与文学的互动和异同。

在有文字之前,宗教和文学就出现了,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他们二者孰先孰后的历史问题,但我们对于宗教与文学明显具有很客观存在的“天然”联系:他们都以人为本,带有人的情感体验为特征,并以想象作为联系的纽带、联系着主体和客体。文学对于弘扬宗教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宗教不但直接影响着作家的精神取向、审美意识,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文学理论提供了思想启蒙。黑格尔曾说过,“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3]鲁迅也曾说过“诗歌源于劳动和宗教”[4]。可见,宗教与文学自产生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联系

宗教与文学的内在联系之一就是都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元素。海伦·加德纳曾以基督教为例这样论述:“在讨论宗教观念时,即使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基督教的术语,不让语言带有基督教的色彩,也难免摆脱基督教的思维方式。即使是理性主义者同样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的思维方式”。伊斯兰教更是明显,伊斯兰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方式。它不仅规范穆斯林的信仰,还主导着穆斯林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受到了伊斯兰教影响的阿拉伯地区,阿拉伯文学出现的是以服务伊斯兰教为特征的。同样,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之一也具有强烈的渗透性,中国古代的“不学诗,无以言”,到西方《圣经》中的雅歌等文学作品,都可见文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所以宗教与文学交融成为必然,而渗透性无疑成为二者的共通性,而共通性大致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是宗教与文学本质,都在力图营造供人类休憩的精神家园,我们也许认为宗教是源于畏惧自然对人的压力,其实宗教是人在现实的威逼下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一种为满足自身“救赎”心理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近代学者唐君毅先生曾说:“人之能肯定神之存在,乃表现人不私其精神为其个人或人类所有,并能超越感觉以观世界之精神之流露”。就是说人是通过神而将人的精神外拓,使人的理想和精神普世化。因此,我们能清楚体会到人神更多的是统一而非对立,中国古代突出的表现了这一点,如:中国原始神话的诸神,往往以造福人类,积善行德而得道成仙,人的意志理想化都体现在天意、神意上。天人合德、共存共生。西方宗教中的耶和华和耶稣,都是具有无比的人格力量,他们宣扬仁德、正义:伊斯兰教中最可贵的平等、独立的思想等都体现了世俗现实人生追求的道德和理想。中国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登仙享乐的形式,也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注,是道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则是着眼现实人生,断烦恼、证涅盘的过程,更体现了佛教的慈悲本质。费尔巴哈曾说“宗教的本质应归结于人的本质。”宗教是对人的本质歪曲的反映。我们可以理解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发展是不可能离开人,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写照,也是对人类自身的探索,文学的出发点源于人,因人而产生的。文学与宗教都是出发点源于人,宗教的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审美活动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人对整个社会,对于自身的一种认知。

情感认同是宗教与文学共有意识特征,宗教与文学都是人的主观意识,所以人类随即流露出的情感认同对宗教、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宗教以信仰为基础,虔诚的信仰就如同极度的尊敬与热爱神或是上帝,信徒们都怀着无比虔诚的情感去敬拜神灵,强烈的情感认同成就了宗教这种形式。维柯说过:“各民族对于神的万能都有一种藏在内心的感觉,从这种感觉里又涌起另一种内心感觉,即引导各族人民都对占卜表示无限崇敬。”[4]而诗人们同样也需要这种情感,维柯就此又得出结论“诗人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异教民族中创建出各种宗教”[5]中国文学自古流传着“缘情说”的传统,诗歌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6]的产物,刘勰也说过创作和欣赏文章两方面都说明了情感乃是文学的核心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7]作家的情感神思也应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7]。文学的创作力非情感莫属,又是鉴赏活动的最终归宿。对此西方的文学家也有着不谋而合的论述,列夫·托尔斯泰说到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时说过“艺术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形象应该对感情发生作用。甚至更正确地说。形象的辩证法应该对感情发生作用,只有这种情形才能使艺术成为艺术。”他更认为在艺术作品中情感是比形象更为本质的要素。作家只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更动人的文学佳作。当然我们也了解到宗教的情感认同来源于信仰与崇拜,而文学中情感来源于作家对作品创作形象时迸发出的火花。

二、互动影响

(一)文学对于宗教教义的弘扬传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文学往往运用独有的艺术魅力,将宗教的真谛得以完美的诠释,使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而这种传播方式常常是通过宗教经典自身的文学性来实现,如早期的基督教文学作品《旧约》《新约》,基督教就是通过文学的语言,传达出信徒应对精神、信仰的坚持,教化人类,来达到真正的宗教功能。一方面文学需借助于文学家们塑造的的艺术形象来弘扬宗教的教义,这里《旧约》中的主耶和华神威天下,《新约》《圣经》里面的基督耶稣拯救人类;但丁《神曲》中但丁游历地狱,歌德《浮士德》中浮士德的生生不息,弥尔顿的《失乐园》堕落天使路西法(撒但)从对神的反叛反面人物来侧面宣传主的正义,还有《复乐园》讴歌耶稣降生,拯救人类重返伊甸园的故事。又如有就是《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等作品都渗透了信仰精神;同样,佛教传播也带有鲜明的文学色彩,佛陀传法语言总是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正如六祖慧能的一句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深的道出了禅宗的秘诀法门。还有文学雅士的通过各种题材创作对于佛教的传播有着一定的影响,如《马蹄菩萨传》《佛本行赞》长歌、《孔雀东南飞》有着《大乘庄严论》的哲思,《儒林外史》取材于《四阿舍》,以及《水浒》《红楼》都受《华严》《涅槃》的影响,以及宋元明以后杂剧传奇弹词歌曲都受间接汲取《佛本行赞》等等,无形中都以文学的形式传播宗教。

(二)宗教充盈了文学的创作的内涵

文学对宗教的弘扬作用可能不及宗教对于文学的影响,德国学者库舍尔曾与十二位作家交谈过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宗教——不管是基督教、还是非基督教,不管是被肯定、还是有争议的宗教——都一样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8]宗教对与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宗教对文学作家自身的影响。很多作家、诗人原本就是虔诚的宗教信徒,而宗教信仰这种意识形态已经在无形中渗透到他们的创作理念中了。比如托尔斯泰就是典型例子,他作品中无不体现着他的“托尔斯泰主义”——结合着基督教中博爱真谛和人道精神;雨果的创作《巴黎圣母院》也流露出对于宗教教会里腐败的披露,对真正牺牲自我的基督精神的赞扬;司汤达《红与黑》中对自我救赎精神的升华,西方文人就是有着对基督教虔诚的信仰才会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佳作。与此同时中国文人很多受佛教——禅宗的影响,比如说王维、孟浩然、李白、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人诗里都具有禅境,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

翁,独钓寒江雪”都渗透着禅意,以及刘长卿的“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中艺术感受传达出“不可说”的禅宗真谛。而禅境中的那种勿我两忘、收心修身内涵在作家们笔下完美的诠释出来。

(2)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内容。比如西方文学史中,不少著作题材来源于宗教,如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就是取材于《旧约》、《新约》,而融合了宗教人物形象又加以创新,重新提炼后的人物情节更加震撼,作品也成为经典;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炼狱、天堂更是依据基督教精神想象之后的形成的三个世界,体现了基督精神中善恶终有报的思想;还有以道教、佛教为素材创作的作品,如《搜神传》《封神演义》《幽明录》《牡丹亭》《冤魂志》中乃至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也是以佛教故事为题材,传出佛教精神普度众生的真理;日本文学中也带有很多佛教的印记,如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和中国的《红楼梦》都有着“四大皆空”的思想;同时一些宗教里的意象标志如禅字、佛手印、佛珠、佛陀、庙堂还有极乐世界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而基督教中的十字架、天使、犹大、原罪、教堂、伊甸园等常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渗透到文学创作也不单身作小说诗歌、还有现在流行的电影电视,《十诫》《宾虚》《万世流芳》又名《耶稣传》《十日谈》《基督最后的诱惑》《马太福音》《耶稣受难记》《怒犯天条》等等,都是宗教影响下给文学圣地带来的福音。

结论

宗教对于文学的影响无疑使深刻的。而二者的互渗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对整个世界文明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宗教的信仰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依托,而文学的世界又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可以如此多彩丰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宗教更离不开文学,二者之间的关联仍旧值得我们用更多的经历去钻究探讨。

注释:

[1]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导言》,第1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2]郑樵.《通志·乐略第一·乐府总序》,第8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32页,北京:商务印书社,1979

[4]《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册,第30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维柯.《新科学》第二卷《诗性的智慧》第一部分《诗兴的玄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87页,1989

[6]《毛诗序》,《毛诗正义》卷一,阮元刻《十三经注疏》第270页上,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7]刘勰著:《文心雕龙注》卷十《知音第四十八》,范文澜注,第71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神学与文学:十二位德语著名作家谈宗教与文学》,载《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徐菲,刁承俊译,第5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5

[9]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J].北京:新文学史料.1979(5).

张闫(1989-),女,汉族,黑龙江双鸭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基督教文学情感
我们需要文学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情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基督教传播初期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