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780—1870年英国主日学校与工厂童工教育的关系
2015-12-06张嘉瑶
张嘉瑶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913)
试论1780—1870年英国主日学校与工厂童工教育的关系
张嘉瑶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913)
工业革命时期,主日学校对工厂童工的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主日学校”因其在星期日上课,也被称作是“星期日学校”,它主要是为贫困儿童提供基本的宗教教育。
主日学校;工业革命;童工
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初期,由于工业革命在英国全面开展,大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在这一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儿童也被卷入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改变,当工厂制的时代来临时,父母和工厂主很快发现了工业化过程中儿童的经济价值。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水平在工业革命时期一再下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这些家庭的孩子必须去外出工作。早期工业革命时期,工厂雇佣童工的趋势已无法避免,这使儿童的教育问题存在很大问题。贫困家庭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工厂工作,这些进入工厂工作的儿童无法像其他儿童一样去正规的全日制学校就读,因此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而且这些童工的父母需要长时间在工厂中工作,很少有时间能够关心照顾到孩子的成长。由于缺乏家庭的管教,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道德颓废,儿童犯罪率至高不下。社会上一些宗教团体和中层人士意识到儿童缺乏教育而产生的社会不良道德问题的严重性。下层儿童教育问题的不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并且工业化的大发展需要工人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而十八世纪末期很大一部分工人都不识字,更不用说这些家庭的孩子。基于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工业化对工人文化知识的要求,主日学校便应运而生了。
对于工厂工作的童工而言周一至周六都要在工厂工作,只有星期日是他们唯一自由的日子。这些童工通常不讲究仪表美观,衣着破烂,去参加礼拜常常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和嘲笑。因此,很大一部分儿童不去参加礼拜,而是在街上游荡一天,常常会产生一些犯罪行为。而慈善家们筹办的新期日学校,它使儿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在星期日接受适当的文化和宗教道德教育。许多工人家庭的父母也愿意让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去学校上学,因为他们不想让在工厂车间或者煤矿工作的孩子与去学校读书产生冲突。毕竟在工业革命早期,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偏低,儿童的工作收入对于一个家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主日学校能够弥补童工工作的特殊性,只在星期日上课。这为童工打开了一扇教育的大门,使童工可以向其他儿童一样可以正常去学校学习知识。英国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来自各类工厂的童工都进入了主日学校读书学习。
主日学校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在整个英国开展起来,其中主日学校协会和主日学校联盟在主日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785年主日学校协会由伦敦商人威廉·福克斯创立,该协会并没有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而是为学校提供信息、图书和捐款。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聘用教师的经费成为了很大的负担。这些学校更倾向于依靠当志愿者的老师。而且很多学校的老师自身就是主日学校的学生,当年龄在13或14岁通过了读、写、算的课程后就可以去给其他学生担任教师。这些教师大中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正规教育,并没有系统的教学知识,每周花几个小时知识为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的读、写、算知识。大多数的主日学校还是为贫民子女提供最基本的宗教知识,缺乏世俗教育,强调宗教教育是主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显著特征。这与社会中上层社会人士的观念有很大关系,童工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因缺乏教育而使道德低下,犯罪率上升。他们大多认为:“只有《圣经》,才可以从内心消除社会道德罪恶的一面。” 因此,《圣经》和其他宗教性的材料和诗歌成为主日学校中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但也会开设一些最基本的“三R”教育。1834年曼彻斯特的星期日学校每星期日上课五个半小时,听有两个夜晚上课,教授圣经、拼写、识字,到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学生达250万。主日学校中还会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和社会活动,比如班级之间举办各种比赛或者在圣诞节来临之际组织大合唱去校外表演,这些活动都加强了主日学校对下层家庭中儿童的吸引力。
主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缺乏世俗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宗教内容。资料说道:“在伯明翰,经过考试的孩子,一般连一点勉强说是有用的知识都没有。尽管主日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拯救学生的灵魂上。但在当时学校的大门并未对下层儿童敞开的情况下,主日学校有着积极的社会功能,不应仅看到它的文化教育意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在主日学校未建立之前,在工厂工作的童工无法像其他儿童一样去正规的全日制学校就读。而主日学校根据童工自身的特殊性,只在星期日上课,主要招收童工,使这些与之前教育无缘的儿童可以去学校学习。当时斯托克波特学校是英国最大的主日学校,90%的学生都是全日制的工人和童工,他们都是在星期日时去学校学习。他们通过在主日学校的学习,在阅读写字和文化水平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学生们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形成了在公共场合下着装整洁规范的习惯,改变了原有的一些坏毛病。受过教育的童工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文明礼貌,在工作中遵守纪律,不少成年人也进入主日学校学习,这有助于新兴工业化时期所要求的工人队伍的形成,适应了工业化大生产。星期日学校的兴起,反映了英国在工业革命初期的一种典型的贫民教育观,即通过在星期日将贫民子弟汇集起来,一方面可以减少和防止社会的混乱,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得到教化,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
[1]李维:《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和初等教育普及的关系》[J].世界历史,1995年第一期。
[2]王承绪:《英国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