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的“跳圈”之道
2015-12-05
何谓“圈子”?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
对寻常百姓而言,和同好者齐聚而成“朋友圈”,无可厚非;但对手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来说,若是“为某个特定目标”而上下内外串联成“牟利圈”,则必为党纪国法不容。
官场圈子以“感情”为幌子,以“利益”为纽带,名曰“相互照应”,实际却是权钱交易、权位交换。其负面影响之大,堪称官场“第一杀手”。
为此,本刊归纳整理了三种常见类型,向年轻干部传授“跳圈”之道。
跳出“政商朋友圈”
“圈子”表现:
“政商朋友圈”就是人们常说的“官商勾结”——政商两界人物为牟取个人利益彼此抱团,结成利益共同体:商人靠干部“撑腰”捞取政策法度外的资源和保护,干部靠商人“资助”享受奢靡生活或买官上位,通过手中权力为商人谋取更大利益。
“跳圈”之道:
公元764年,唐朝剑南道首府成都。
诗人杜甫找到一份新工作——为剑南节度使当参谋。
有一位富商敬仰杜甫的才华,同时也希望“朝中有人好办事”,便登门拉拢杜甫。
面对请吃,杜甫总是推脱不去。
富商见“明”的不行,就暗中琢磨:莫不是诗圣好面子?
于是,他悄悄送给杜甫一床贵重的蜀锦毛毯,名曰“织成锦”。
收到毛毯,杜甫赋诗一首,托人将诗和毛毯一起退回。
诗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赠情。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大概意思是:“我一个没权没势的农村老头,不能无故受此厚礼,还是把铺盖还给您吧,免得心里不好受。”
仅仅20个字,既道出了杜甫抵制拉拢的决心,也给足了商人面子。
见了杜诗,富商脸上一红。
杜甫的例子告诉我们,抵制“政商圈”,必须脑中有底、心里有数、处理有度。
脑中有底,就是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年轻干部面对任何金钱诱惑应提高警惕,切莫被“等价交换”的所谓“定理”冲昏了头。
心里有数,就是要算清长远“损益账”。
春秋时期,有人送鱼给鲁国国相公仪休,公仪休不收。有人问:“您极爱吃鱼,为何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买得起鱼;如果我收你的鱼而违反法律,成了罪人,以后还能吃得上鱼吗?”
年轻干部当学公仪休,算好长远“损益账”。
处理有度,就是对商界人士的请求分类处理、从容应对。
面对商人拉拢,杜甫没有生硬拒绝,而是巧妙阐明心意,既守住了底线,也让对方下得了台。
如何维持和商界人士的关系是一门“技术活”。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支招说,和商界人士交往,要于法有度、相敬如宾,而非称兄道弟、勾肩搭背。
如何“于法有度、相敬如宾”?
对商界人士提出的合法请求,应尽力满足。这是党员干部服务企业的“本分”。
对商人提出的超出法规政策外的“非分”之请,应像杜甫一样,在作出合理解释后妥善拒绝。这就是守住底线,不称兄道弟、勾肩搭背。
对极少数商人别有目的的拉拢,必须有礼有节地坚决抵制。这就是处理有度。
跳出“派系势力圈”
“圈子”表现:
“派系势力圈”主要是以地域和派系划线结成的一种同盟关系,寻求政治权力的圈子。一些领导干部在同乡、同学、朋友、战友之间,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圈子之间的人结盟抱团,相互照应,并千方百计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千方百计把圈子中的人提拔上来,不是圈内的人再有能力也不用。
“跳圈”之道:
唐朝代宗皇帝执政时,有一次外敌来袭,皇帝派重臣郭子仪率军迎击。
郭子仪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前脚一出京城,祖坟就被人刨了。
原来,权臣鱼朝恩嫉妒郭子仪功绩,一直将他视作竞争对手。此次郭子仪西征,鱼朝恩抓住机会,派人将郭家祖坟给刨了。
消息一出,朝廷震动。
皇帝、大臣都知道,郭子仪拥有大批支持者——一旦他纠结朋党展开反击,轻则挑起派系大战,重则可能率兵造反。
当时,确有部下劝郭子仪:“挥师回京讨公道。”
郭子仪却说:先平边患。
看到郭子仪回来,代宗试探地问:“你家祖坟被刨了,你都不生气?”
郭子仪泪流满面:“我长期率军征战,不能制止部下将士损坏百姓的坟墓,现在别人挖了我的祖坟,也算是上天的惩罚。”
闻言,满朝文武才松了一口气。
面对“派系圈”,一些年轻干部能找出一大堆“入圈”理由——绕不开感情、怕得罪领导同事,喜欢结交“朋友”……总之就是一句话:要拒绝“派系圈”,很难。
而纵观郭子仪一生,虽身处派系林立的封建朝堂,却始终未加入、组织任何派系。他是如何做到的?
因为他守住了三条“边界”——
第一条边界是区分好公共权力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郭子仪虽身居要职,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权力是用来为国家、百姓谋福利的,而非自己结党营私、排挤异己的工具。
第二条边界是区分好工作大局和职业竞争的关系。
郭子仪在任时,不少权臣都将他视为对手。面对挑衅,郭子仪没有进行还击,而是处处忍让退避。
他为何忍得住?因为郭子仪明白,国家稳定那是大局,自己委屈那是“小事”,个人小事必须服从国家大局。
第三条边界是区分好工作人脉和个人交际的关系。
作为三朝元老,郭子仪人脉遍布军政各界,若是他为一己私利振臂一呼,恐怕无人能敌。
但是,郭子仪对自己的交际圈始终有清醒认识。身为手握大权的“国家干部”,个人交际等同于工作关系,因此,一切人脉都要为公所用。
正因为严守三条边界,郭子仪不仅团结了不少对头,还为唐朝中兴创造了条件。
跳出“行业同盟圈”
“圈子”表现:
“行业同盟圈”主要是指一些特殊行业的干部为了达到“资源共享”而形成的一种圈子。特别像石油、能源、金融、交通、医疗等行业和领域,圈子成员易结成攻守同盟,利用行业资源、自身职权和工作便利,违法违规操作,谋私“自肥”,表现为集体犯罪、群体犯罪和大量的串案窝案等。
“跳圈”之道:
在我国四大名砚中,广东端州(今肇庆)生产的端砚名声最甚。北宋时,端砚就已经成为朝廷贡品,不少名流贵族竞相收买,用来巴结权贵。
因为“行情”看好,当地官僚便勾结起来,垄断端砚生产,同时虚报朝廷贡赋标准,增加砚台征收量,形成端砚行业的“同盟圈”。
很久以后,当地知州“换届”——新任知州是一位京城来的官员。
“又来了个贪污端砚的。”对这位新官,当地百姓一开始并无好感。
而随后发生的事,却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新任知州赴任后,立即放出话来:“从本人赴任到卸任回京,绝不带走一块端砚!”
他兑现了承诺。一上任,他就明示:本府征收端砚,一律以朝廷贡赋限额为准。三年任职期间,他拒绝了州县官吏和商人“馈赠”的端砚,还严令同僚不准以朝廷之名贪污端砚。
这位知州卸任回京时,真的一块砚台也没带走。
“真是一位清官!”当地百姓赞叹。
这位知州大人,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包青天”——包拯。
包拯的“跳圈”之道,有三点值得年轻干部学习——
明示立场,树立舆论。包拯一赴任就明示同僚:自己绝不贪污一块砚台。他这样做,就是通过昭告天下,让自己占有舆论优势,慑阻行贿拉拢之人。
年轻干部初到岗位时就应学习包拯:在合理时机、以合理方式明示自己拒绝“圈子”的态度,以免日后困于上级和前辈情面,“欲拒还羞”。
克己奉公,以己服人。包拯拒绝了同僚和部下送给自己的砚台,通过抵制非法个人利益,和“同盟圈”划清了界限。
年轻干部应谨记:“圈子”的拉拢是持续而无孔不入的。因此,光说说还不能抵御“圈子”,你必须像“包青天”那样,在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做到言行合一。
善用底线,妥善拒绝。为抵制“行业圈”拉拢,包拯明确了一条“底线”:全部端砚贡赋都必须按朝廷规定限额来增收。在面对他人馈赠之时,他也以“乃限额之外”谢绝。
面对“行业同盟圈”的拉拢,年轻干部常常找不到合适理由拒绝。实际上,他们忽视了一条最好的理由:政策规定。
找托词抵制“行业同盟圈”拉拢并不难,只要你严守政策和法律规定的底线,并有礼有节地传达给拉拢者,相信不少人就会知趣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