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中外合作办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015-12-05吴滢刘园姚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7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

吴滢 刘园 姚刚

摘要:通过对上海海事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专业进行分析总结,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问题、专业双语教学问题以及教师教学能力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78-03

一、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活动”。随着日益频繁的中外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全国范围内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项目有872个。

我校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合办的“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专业”采用了“3+1”模式: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三年在国内采取双方协商指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强化语言学习,由外方高校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授来教授外方的特色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在第四年可赴荷兰泽兰德大学继续学习,修完荷方规定的相应学分,并可获得荷方的学士学位。我校采用这样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互相借鉴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努力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所急需的国际型人才。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都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质量。其实专业课程体系是否设置合理,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条件。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势必会影响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效率。这种情况下,再优秀的教师,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都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在专业课程体系得到合理设置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选用了合适的双语教材,采用最符合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由于中外高校办学理念不同,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课程设置也有不同。如何最大限度地吸收中外双方的特色,是中外合作办学中课程设置的最大问题。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是简单地将外方课程添加到己方课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引入国外高校的课程,叠加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内,将使专业课程设置混乱,影响体系的连贯性,学生难以顺利掌握,学习难度增大,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专业,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的,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按照中方与外方合作开展的教学进程合理调整知识结构,充分吸收荷方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引入了对方的优势课程,保留本校的特色课程,并将对方课程分设在前三年的每个学期。根据对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性质相应对本校的相关先修课程内容做出调整。针对国内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差的现象,增设了英语培训课程,并大量开设了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遵循符合各课程学习逻辑原则的基础上,更考虑了各类专业课程在双语教学上也必须满足“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原则。在对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英语素养要求相对较低的课程中优先开展专业课程的英文教学,再向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英语素养要求高的课程过渡,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接受,进而乐意接受课程的内容,最终达到为国内学生赴国外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过渡阶段的目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解决专业语言关,同时由于学生在前三年的国内学习中,外方教授已经积极地参与进了教学阶段,直接进行授课,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熟悉国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第四年赴国外就读时,就可以很快适应国外高校的学习。

由于在理工科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语言培训课程大多是由专职的外语教师担任,主要强化的是学生通用英语的能力。而对于理工科类学生的问题恰恰却是专业词汇匮乏、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困难、缺少科技论文写作的技能以及无法对专业问题进行交流,造成了后续专业课程无法进行深入的双语教学。而传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也只能提供几篇科技论文进行阅读分析,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薄弱,也将影响学生对后续双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吸收。

我校在给学生开设了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培训课程基础上,针对学生缺少专业英语学习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的辅导,在学生接触专业课程之前,设置了针对机械电子(中荷合作)专业的导向性课程——《工程素养》(《Orientation on Engineering》)。该课程采用英语教学,并不是一门单纯的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包括工程设计方法学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在授课中结合大量案例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科技论文写作、技术报告演示的能力,以及日后成长为优秀的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需的基本工程技能、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的技术沟通能力。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团队合作中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接触专业英语词汇,查找和阅读专业文献,在完成技术报告中实现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工程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有一定提高后,再逐渐向对专业素养和英语素养的要求较高和难度较大的课程过渡,能有效保证教师在后续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接受,进而乐意接受课程内容。

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效率

目前,相比其他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偏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双语教学”,对2003-2012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进行了检索,最后得到双语教学研究文章共23篇。而由于工科教育的特点及内容具有多样性,现有文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不宜直接套用,那么设计合理的工科双语教学模式尤为关键。

和其他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样,我校也开设了大量专业课程的双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双语教学中,大多存在引进了国外的优秀教材,教师采用外语教学认为就是双语教学的误区。而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上中外双方的差异性又给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造成了不适应。学生需要在中外不同的教学模式下不断进行切换,反而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教育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开设专业双语课程,不能仅仅止步于引入国外高校最新版本的优秀教材来满足学生学习之需,更要能够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与时俱进地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提高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效率和质量。

合理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符合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素养由低到高的逻辑原则,还要在双语教学上也能满足专业英语素养“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向对方教师学习取经和不断的摸索、自我反思与总结,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性质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上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专业英语与通用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普通专业大都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接触到双语课程,《工程素养》课程的开设也为学生能够高效学习后续双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在每门双语专业课程开设前,教师应准备相应的英语专业词汇表,以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课前自学专业词汇,有效提高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

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理念方面,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提高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率,在教学原则上必须和传统以教师主讲的方式不同,应该与国际高校教学理念接轨。更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偏重基础理论类的课程,如《材料力学》、《机械基础设计》、《设备管理》等课程,如果教学模式单一,只是老师一味地用英语进行授课,由于基础理论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用英语授课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可以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采用教师讲解,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辅助,结合实际项目让学生小组讨论,利用多种形式以发挥和调动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知识讲解只是一个方面,能力培养才是关键所在。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只是培养学生的手段之一,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培养的最终目的。例如《设备管理》(Equipment Maintenance)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荷)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引入的外方优势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失效行为、维修工程和维修管理三个模块,围绕设计合理的结构化的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讲授关于设备失效的基本形式,针对特定故障建立有效、低成本的维护策略。教师通过授课、实例分析、针对选定的系统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对系统的失效形式进行分析,制定适当的设备维护策略,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先进的设备维护与管理理念,制定维修计划确保设备在实践中的顺利实施。

偏重应用类的课程,如果教师只是采用英语先讲解应用中会遇到的全部知识点,虽然授课内容面面俱到,但由于学生对于许多应用中的细节问题没有体会,无法深刻理解,往往需要教师反复强调,造成此类课程效果不佳且授课效率较低,甚至不如同类课程的中文授课效果。对于这类注重应用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方面,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人自修相结合的方法。即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等资源,在知识面的讲授上,不需要过于面面俱到,把所有的细节内容都讲解到。对于这类课程,教师只要把握住大的知识面,一些小的知识点、细节可以通过练习、所布置的作业(论文、报告或小课题)等由学生在实践中通过面对这些问题,利用阅读、思考和练习,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动手寻求方法解决,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践反馈适时进行点评。

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C Programming Language》)这门偏重应用类的课程,该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掌握C语言进行计程序设计并具备调试程序的能力,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传统的《C语言》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教师先授课,再专门排课安排学生在机房上机。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在纸上练习程序的编写,无法立刻直观地检验程序运行效果,必须等到集中上机时才能进行验证。而借助于网络教室,教师在课上讲解的任何知识面,学生马上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检验、巩固并掌握,教师可以针对应用中的细节设计课堂习题,让学生上机练习,通过个人自修面对教师没有讲到的知识点。而教师马上通过学生反馈,针对练习情况,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此类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

对每门课程建立反馈制度,可以通过针对课程性质设置各种问题。例如针对教师知识讲解方面、课堂练习、布置的作业以及学生自己的参与度等。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不断总结与反思,才有助于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教师教学的能力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实施教授的控制过程,教师是掌握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托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更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双语教学能力,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有效地针对不同的课程,顺利地开展专业双语教学,并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

在本专业的合作办学过程中,外方多次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来给中方学生授课,我们都会给各个课程配备多名中方教师作为助教,且这些教师都是相关领域中的任课教师。在协助外方授课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同时也在观摩外方的教学模式。外教讲课时和中方教师讲课不同,不会讲解得面面俱到,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习题找到某些知识点的解决方法。授课时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授课方法。课堂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增加了与学生的活动的次数,设计了多种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中方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双方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差异,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相互进修交流和访问中,学习和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教育体系,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成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兴利除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材的选用

教材既是教育实施过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教材也是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一环,而教师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和教材质量的优劣也将影响双语教学开展的效率,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教材选用不当,既影响了教师授课讲解的效果,也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无法高效地掌握知识点。教材的选定必须以中外双方设置的课程和制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课程的性质考虑教材的内容是否科学系统,能否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够和先修以及后续课程很好地衔接,并且能够满足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是否包含了最新的科研或应用成果,指明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教材是否能够有利于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效率。目前,专业双语课程多选用了国外的优秀教材,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实用性强,更具前瞻性。只有从教材到教学模式上均要求授课教师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深入钻研外文教材,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教学环节。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同时通过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也将使任课教师自身的外文水平和相关专业素养获得较大的提高。

六、总结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教育合作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中外大学的不断合作交流,尽可能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势,把在中外合作中不断沉淀下来的经验,渗透辐射到高校其他教学改革中,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增强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希望通过总结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专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的思考和解决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天昊,孙宇,张建慧.东北地区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语语言使用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5).

[2]庄晓英.中外合作办学中断四年后恢复审批[J].新闻晨报,2010,1,(14).

[3]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01).

[4]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02).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