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技术去远征
——大连光洋的创新之路
2015-12-05军珍
◎文军珍
带着技术去远征
——大连光洋的创新之路
◎文军珍
春田守年先生,世界顶级的机床制造企业日本山崎马扎克的大连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如此评价竞争对手大连光洋:
“目前,在日本和德国,正在研制很多数控新技术,有可能是三五年甚至十年之后国际最新锐的技术,但实际上这些新锐技术却已经被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成功开发并实际应用,这实在是太令人吃惊了。数控,能做到亚微米级并不稀奇,但要把它应用到实际的机床上,并实现亚微米级控制,实在太难了,特别是用在大型机床上更难。所以,我觉得这是相当卓越的技术。”
来自日本专家的赞誉,让光洋的当家人于德海心潮起伏……谁能想到,十几年前,就因为一个日本机床的说明书,他踏上了高端数控技术研究的漫漫长路……
1998年,从事工业控制行业多年的于德海,从日本进口了一台数控机床。然而,高昂的价格并没有让他享受到“上帝”的待遇。产品说明书上的一段文字,像一个木塞,堵得他透不过气来——“手册产品为国际贸易法规限制的产品或技术,输出日本时要经过日本政府许可,并且,该产品再移动时同样需要得到许可,否则,有权拒绝机床再次运转,由此造成的损失,本公司不承担责任,同时也没有产品保证服务的义务。”
看着这张所谓“说明”,于德海仿佛接到一张无形的战书,沉重感久久挥之不去……要告别这样的现实,永远不受制于人,就必须用自己的技术赢得世界的回眸,用自己的产品打破国际垄断,用自己的专长获得产业的话语权。
就这样,这张“沉甸甸”的说明书,成为于德海十几年艰苦鏖战的驱动力。单打独斗的寂寞日子,求生存、求发展的艰辛缓慢,进入产业核心的艰苦岁月,都没有阻挡于德海投身数控系统研究的决心和恒心。没有资金,借!缺少人才,请!没有厂房,盖!困难,自己克服,压力,自己承担。为了造出最好的产品,于德海倾注所有,买来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生产设备,投入高端数控机床的研究。一台台冰冷的机器,被他赋予了温暖和灵性,成为陪伴他三千多个日子的良师挚友。经历的失败不计其数,历经的磨难更是不堪回首,终于,国内第一台五轴数控高端机床,在他的手中诞生了。
目睹着那台五轴数控机床,像长着眼睛的精灵一样,将一个个铁疙瘩、合金铸件旋转、翻卷、车铣,加工成一个个精美无比的零部件,于德海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栋梁,满目的热泪再也不能自已。他知道,这个误差只有几微米的数控装置,不仅填补了国内数控技术的空白,也将引起国际数控行业的极大关注。
果然,以苛刻、精细闻名的德国机床经销商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面对世界一流经销商的邀请,他信心大增,决定将这些高端产品进行规模化开发。然而,规模化的开发,必须有符合机床生产精准度要求的生产场地和生产环境。精准度是高端数控机床的生命,也是技术上最难以攻克的问题。微米级的误差,都会让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为了解决这个拦路虎,于德海自己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地下厂房。这个像暗堡一样的封闭厂房,利用地下环境的优势,保证了生产车间对温度、稳定性、湿度的要求,达到了消耗最小的能量,提供最绿色生产环境的目的。于是,在这个亚洲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场地上,复合数控机床、系列化机器人、各类伺服和电机等世界顶尖的高端数控产品相继诞生了。这个以创新技术起家的民营企业从金州新区出发,终于成为国内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于德海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打破了国外高档数控机床厂商对中国的垄断与限制,终结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高端数控机床的历史。
然而,目前中国每天还有四百多万台老式机床在运转,数控机床只占机床总使用量的5%,而发达国家已经高达70%。每购入一台国外的数控机床,40%以上的费用用在机床的数控装置上。这种堪称机床大脑的数控装置,就像一把核武器的钥匙,是一台机床的核心。这场数控、智能装备领域的无声战争,考量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财力、物力,更是民族的智慧、耐力、韧性、眼光。
作为一个中国人,于德海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尽自己的全部努力,扩大高端数控产品的应用范围,在更多的领域打破世界垄断。他和他的团队不断丰富产品的种类,涵盖了高档数控系统、关键执行部件和高档数控机床,构建了完整的数控技术链和产业链。不仅产品技术精湛,他们的“光洋模式”也在业内成为美谈。2014年,国家授权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承建国内唯一的“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在鲜花、掌声、梦想成真的日子,于德海把所有的成绩和荣誉放在一边,清醒地将目光聚焦在工业4.0——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他认为只有快速建立高品质的智能化生产线,才能保证产品性价比,才有资格抢滩世界市场,进而赢得话语权。
为了实现“抢滩”计划,于德海把光洋科技集团旗下的企业做了新的战略布局。他将自己的专利技术,作为进入世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了德国、日本、美国等国际财团关注的目光,并把日本作为中国数控产品“远征”世界的出发地……他的终极目标是让中国更多的高端数控产品,源源不断地走进德国、美国、英国……
与德国外商洽谈交流
2014中国专利展
活力新区
凭借雄厚的产业优势、优越的技术研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多重政策叠加优势和便捷的区位优势, 2014年年初,金州新区申报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准。
下一步,金州新区将借着这股东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着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金州新区正在推动“大连制造”向“大连智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