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让百姓奔小康

2015-12-05张璐综合报道

四川劳动保障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户

■ 文/本刊记者 张璐 综合报道

扶贫让百姓奔小康

■文/本刊记者张璐综合报道

脱贫使百姓住上了新居

【脱贫致富】让贫困群众致富,让广大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是今年四川最大的民生工程。五年时间,四川以累计助力脱贫近1000万人的满意成绩单作答。

今年6月底,巴中市通江县唱歌乡方山坪村贫困户吴继华,从巴中扶贫移民局驻村工作组手里接过48张百元大钞,作为他种植一亩半重楼和老虎姜的奖励。仅半年,吴继华就靠精准扶贫轻松脱掉“穷帽”,全村更是人均增收逾2000元。

“增收”是暖心窝的实在事儿,更是四川省扶贫的终极目标。

造血扶贫百姓“钱袋子”鼓了

柳家嘴村是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的三个贫困村之一,那如何解决贫困这一大要事,带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通过走访、调查、收集贫困户的意见,充分对村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凌家镇认识到扶贫要从“根”上扶,那么“根”在哪里?“根”在产业。

柳家嘴山清水秀污染少,适宜养殖原生态羊,借区委办帮扶契机,12月中旬,第一批作为扶贫的23只大耳羊送到了10户贫困户的手中。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指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凌家镇的成绩正是我省产业扶贫的目标:各贫困村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朝着这一目标,高家沟村也不甘落后。

圈舍内,一头头硕壮的野猪争先吃食,杨万春正把一筐筐红苕倒入圈内。在遂宁市射洪县瞿河乡高家沟村的养猪专业合作社,杨万春除了是合作社雇用的工人,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合作社的“股东”。

“现在村里815户群众中有83户贫困户,大多都是因病、因残或丧失劳动力致贫,是典型的‘插花式’贫困村。”乡党委书记李照高说,全面扶贫攻坚打响后,乡里的困难群众一起寻找“脱贫摘帽”的路子。

“结合实际,我们把扶贫资金打捆使用,依托县内大型养殖企业,成立了高家沟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用于野猪养殖。”乡长瞿辉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年15%的保底分红,困难户每年可以领到近1000元的“红利”。

“另外,合作社还有土地入股、劳力入股等多种入股方式,并让贫困户优先享有在合作社打工的权利,变过去的‘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瞿辉说,在这种模式的帮助下,全村近一半的贫困户有望年底脱贫。

“现在野猪肉销路很好,我对合作社的发展很有信心。”对比此前的生活,杨万春深有感触。成了合作社工人后,她负责收、种红苕和玉米等杂活,每年能领到15000元左右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合作社“红利”等,每年的收入近2万元,这极大地缓解了生活困境。

“村里的贫困户很多都是因病因残缺乏劳动能力,这种‘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既有经济保障,又可循环发展,更有利于从根本上切断‘穷根’。”瞿辉表示,在这种扶贫新模式帮扶下,高家沟村83户贫困户中的37户今年有望“摘帽”,其余46户将在2016年全部实现脱贫。

技术扶贫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南充市高坪区着重提升农村贫困劳动力综合能力素质,推行技术扶贫。针对贫困村劳动力构成和群众需求,将培训任务与培训项目、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紧密对接,合理安排培训班次与培训时间。

在石圭镇壁山村,这一措施得到了印证。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户、289人。近年来,全村上下从各方面落实帮扶措施,取得了脱贫成效。

今年,村里引进了斑竹竹艺公司的技术,向贫困村民传授竹编技能,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以公司为载体,幅射一片区。“村民只需把材料领回家编织半成品,统一在工厂组装就行。村里100多位留守老人、妇女都参加了此次活动。”区人大副主任程冬梅介绍,通过这种做法,既能摆脱贫困,同时又解决了照顾小孩和老人的问题,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促进家庭和谐。

另外,斑竹竹艺公司还在壁山村成立生产基地,村民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长久获得劳动收入。

“去年租了几亩果园,由于不懂经营,一直都在亏,今天参加了果树栽培技术培训,让我开了眼界……”在长乐镇举办的这场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中,上课的学员都是该镇的农村贫困户,村民冯容听完课后,觉得自己的果园有希望了。

据了解,高坪区围绕“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掌握实用技能的劳动力、有1个以上劳动力实现就业”的目标,开展了葡萄、核桃、柑橘种植和小家禽、生猪、山羊、肉兔养殖为主的扶贫项目,采取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把专业技能知识送到群众手中,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高坪区这一做法帮助贫困户掌握了一技之长,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实用技能,让扶贫措施见到实效。

截至目前,全区先后投入各类培训资金200多万元,已开展各类培训800多场次,惠及贫困群众10万余人。

扶贫之路:毫无保留的“放大招”

贫困是四川全面小康路上必跨之栏,必补之短板。为补齐短板,不管是产业扶贫还是技术扶贫,四川都毫无保留的“放大招”,拿出了扶贫攻坚工作的强有力措施。

今年2月,《2015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实施方案》发布,扶贫解困工程位列重点任务,重视程度足见一斑;4月,找准“穷根”后,出台《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既贯彻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又凸显四川特色;9月,《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专项方案》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出台,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新村建设扶贫、教育与就业扶贫、生态建设扶贫、医疗卫生计生扶贫、文化惠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社会扶贫和财政金融扶贫等内容,涉及1400余亿元财政总资金……

“这是四川扶贫开发史上力度最强、行动最密集、措施最集中的一年,具有开先河意义的大事接二连三。”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介绍,政策的接连出台表明了四川省一直以来扶贫目标明确,脱贫决心坚定,这场“攻坚战”正式从“温药渐治”进入“猛药重治”阶段。

“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制定好特殊的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精准扶贫,才能啃下这些‘硬骨头’”张谷表示,将突出到村到户精准帮扶,选最贫困村、最困难户和最急需办的事,制定差异化、个性化帮扶方案和措施,让贫困群众每户都有专属的脱贫良策。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卷”时间仅剩5年。四川省委作出庄严承诺:全省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左右,到2020年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38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和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的宏伟目标。

四川声音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

充分发挥高校特色学科和技术优势,重点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帮助对口县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转型升级,帮助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帮助引进、打造、推广脱贫致富重点项目,提升对口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

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低保线与扶贫线之间的差距,到2020年实现我省贫困地区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重点支持贫困地区依托乡镇中心敬老院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满足率达到65%,2020年达到100%。

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

“十三五”期间,对全省有劳动能力的265.45万名贫困人口,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服务,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增收“拔穷根”;针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地方的116万贫困人口,有计划地开展移民搬迁;结合实际,计划通过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有效解决地震、洪涝、泥石流等灾区因灾致贫返贫问题,使贫困群众生活年年都有新改观。

编后语

随着2015年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让广大人民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有了更多的实惠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在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上,民生领域毫无悬念将有更多新期待: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38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和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明年起,民族地区全面实施15年免费义务教育,其他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免除幼儿保教费、高中阶段学杂费;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大172万人患大病、慢性病贫困人口扶持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累计新增就业400万人,社会保障卡累计持卡人数达6500万张……

放眼“十三五”,一幅幅“事有所成、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的崭新生活画卷即将在巴蜀大地铺开,激励着四川百姓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