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才对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重要性①

2015-12-05高佳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10004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经理人场馆

高佳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北京 100040)

论人才对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重要性①

高佳义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100040)

摘 要:体育场馆运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也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为了解决当今中国体育场馆赛后成功利用,即实现各场馆的运营,赛事和商演的联络,成本的核算,及场馆活动场次的安排和收益能达到最大化等核心问题,该文阐述了“场馆经理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才是大型场馆运营和利用的最核心部分。也具体说明了“场馆经理人”,既是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懂体育运动规律人,又是懂场馆建设和运营规律的专业人才的科学培训和建设高级体育场馆运营团队的重要性。

关键词:场馆经理人体育产业场馆运营场馆赛后利用

2014年10月,中国国务院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到,在2025年,争取令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这将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意见》提到,到2025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m2。一方面,中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更多的体育场馆和体育用地;另一方面,我国大量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情况非常之差,大量场馆闲置,利用不足甚至废弃。为什么本该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反而形成了矛盾?一方面广大民众希望健身运动却苦于没有场馆;另一方面场馆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闲置。这其中的矛盾是从何而来?该文认为,其根源在于我国缺乏高级体育场馆运营人才,缺少民意和体育场馆之间的沟通。该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证,高级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对于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重要性。

体育场馆运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个难题不是在中国才有。早在1987年前,美国很多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就开始聚在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因此诞生了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IAVM)这样一个组织。该组织是一个致力于体育场、露天剧场、舞台、礼堂、会议中心、展览大厅、演艺场地、跑道、大学校区运作的专业组织,全世界范围内有1万多位个人从事这样一个网络的关系搭建,在全球场馆及相关行业范围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体育场馆运营在中国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以往体育场馆建设更多考虑的是单纯地完成训练比赛任务,而现今场馆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赛后的休闲、娱乐、健身等使用功能和对外经营需要,因此现在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需要既懂体育运动规律又懂场馆建设和运营规律的专业人才。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主席兰迪•布朗谈到大型赛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时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才轮。他说:“只有通过严谨、科学的培训方式所培训的职业场馆经理人才能真正解决场馆的合理使用问题”。倘若能够让每一个场馆物尽其用,并找到每一个场馆自身的特点,能够让场馆活动场次的安排和收益能达到最大化,这一切都是靠“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场馆管理人员去协调,操作,最终实现的。所以,场馆经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才是大型场馆运营和利用的最核心部分。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好的场馆经理人和一个好的运营团队定能够拯救一个场馆,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的场馆运营人才,这一切都形同虚设。因此根据中国的情况,培养具有专业素质技能的场馆运营管理人员(场馆经理人)成为首要任务。

1 场馆经理人——全新的概念

“经理人”已成为我们当今生活中一个高频率用词,随手拿来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都不难看到“经理人”这个词。“经理人”一词来自英文中的“manager”。而什么是“场馆经理人”呢?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从事场馆运营管理的中坚人才。场馆经理人就是要研究场馆运营的演变,研究客户期望值的变化,研究场馆使用成本和复杂性,研究场馆利用的创新和演变,也研究安全防护方面问题的专业人才。显而易见,场馆经理人不仅是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既懂体育运动规律人,而且又是懂场馆建设和运营规律的专业人才。场馆经理人应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技能、管理才能,较强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现在很多人都在忧虑,一些国内的大城市为了举办国际型赛事,扩大城市自身的影响力,就会兴建大量的体育场馆和其他的大型公共空间。而赛事结束之后这些场馆多被闲置空着。是不是我们兴建的场馆太多了呢?事实上,我们兴建的这些场馆和公共空间——例如奥林匹克公园,与国外相比还远远没到饱和的状态,这些场馆和空间如果得到妥善的利用,不会也不应该被闲置。而如何妥善的利用,就需要一大批懂得场馆建设及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加入体育场馆的经营团队。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主席兰迪•布朗先生认为,“在体育场馆经营中应引入市场化工具,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体育场馆经理人需要具备策划、组织、管理、整合等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是场馆经理人通过长期艰辛的学习和反复实践的结晶,也是场馆经理人能顺利执行决策,具备开拓进取精神的根本。因为只有真正的专业场馆经理人能够对处理各种疑难问题的穿透力很强,辐射范围很广,特别是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善于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序。目前这类人在中国还很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的质量。兰迪•布朗说:“场馆的运营,赛事和商演的联络,成本的核算,这些都是要具体的人来做的”。在中国,大家都在探讨大的发展方向,但是忽略了具体做事情的人。只有真正专业的场馆经理人才能让一个体育场馆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

2 培养场馆经理人——迫在眉睫

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是全球最大的场馆经理人行业机构,这一协会的宗旨是提供和分享世界顶尖综合场馆管理运营经验和提供最先进的职业教育培训。它是以提供产业内专业培训,技术创

新,国际性资源宣传、共享以及连接各地场馆之间的关系网而著称。协会主席布朗说:“我们的协会1924年在芝加哥创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能够探索更好的体育场馆管理办法,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整个行业提供更多的从业人员”。根据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的经验,培养场馆经理人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学校式的系统学习。兰迪•布朗说:“我们协会的场馆教育学校在1987年成立,截止今天我们已经有超过3000名的毕业生,他们都成为了场馆管理的职业从业人员”。这种系统学习教育需要三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会教授包括场馆分析,效果计算,风险评估,公关,公共安全防护在内的二十几门课程。通过这种长时间系统的培训能够让从业者真正学习到如何去管理一座硕大的体育场馆。目前除了年轻的管理人才可以参与这种集中长时间的培训之外,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远程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场馆管理的知识。在网络上有各种的学习资源和数据库,包括所有会员所管理的体育场馆,哪些在盈利,哪些在举步维艰,哪些场馆能成为好的范例,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中得以呈现。

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机构,致力于推广和传播知识,以及文化交流。在中国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行业资源共享,其二是职业认证和培训。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已经在中国首次开展对初、高级场馆经理人的培训CFE项目,这是国际场馆行业惟一的资格认证。同时,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也邀请中国的会员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专业行业年会,来自全球的2000多名会员、专业各类场馆经理人,以及300多家设施供应商、赞助商都会在会上聚集交流。负责和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专业的管理课程,场地专业服务培训等,以提高国内场馆专业人员的职业水平为目标,为国内外场馆经理人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并为合作者和相关产业提供了无限机会。这种人才的培养,是目前中国场馆赛后利用所最缺乏的。

3 国内的场馆经理人——起步的阶段

目前在中国国内,真正受过专业培训的场馆经理人非常少。一个市属的体育场馆,管理者大多是当地体育局的官员兼任。省级以上的体育场馆,有些能聘请到会展经理人来对场馆进行管理。但是博览会,展览会和体育场馆的运营虽有相通之处,但毕竟还有巨大的差异,所以这也是很多城市的体育场馆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原因之一,由于管理的人不专业,就会让体育场馆的发展失去方向。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中国区总裁高宏指出:“随着现在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场馆经理人这一新兴职业极度缺乏。首先,职业体育场馆经理人这个概念在我们国内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北京的鸟巢在纠结是该继续发展旅游参观还是降低门槛接纳更多体育赛事和商业演出;广州亚运城体育场馆群在头疼每个月11万元的照明费用。领导者在做决策时没有专业场馆经理人的概念,忽视了这方面“人”的因素。其次对于人才,体育场馆运营行业本身正在与其他行业争夺精英。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更为赚钱的房地产行业,这也就导致了一流人才对于场馆运营行业的流失”。

高宏还说:“国内的体育场馆,包括大、中、小学校在内,我国总共有超过100万的体育场馆。每个场馆都需要自己的运营人才,也就是说这个行业拥有数以千万的人才需求”。由此年轻人都应显然看出并认知,随着体育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场馆运营人才的生命期要比很多其他行业长,是真正的中国高端朝阳职业。目前,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中国区)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人才,两年来他们在国内组织过多次相关培训,而通过培训及考核的学员们也将成为中国体育场馆运营行业的精英。并发展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场馆运营理念,同时也令欧美发达国家看到我们努力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中国场馆经理人协会要做的。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一行业,令这个行业越做越强。

总之,为了解决当今中国体育场馆赛后成功利用的问题,使各场馆的运营,赛事和商演的联络,成本的核算,及场馆活动场次的安排和收益能达到最大化,其核心和关键就是培养专业的场馆经理人。也就是说,实现这些体育场馆的运营正常化,落实每一个具体的步骤,作出每一个具体的决策,都需要由具体的“人”来完成。也许培养出这样的专业场馆管理人才需要更多的时间,但这却是解决赛后场馆利用,实现场馆效益最大化的最正确的途径。正像国际场馆经理人协会主席兰迪•布朗所说的一样:“只要拥有了最专业的场馆经理人,你的体育场馆运营就成功了一半”。

参考文献

[1]武国栋.奥运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58-462.

[2]刘杰.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体制性障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39-44.

[3]方曙光,徐文强,陈元欣,等.文化体制改革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16-18.

[4]张宏.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改制的模式、操作流程和关键点[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10-14.

作者简介:①高佳义(1982,2—),男,汉,河北唐山人,本科,中级编辑,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学、体育传播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编辑,记者,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c)-0191-02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经理人场馆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我国体育场馆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