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哑巴节”文化保护中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

2015-12-05杨艳霞

今日民族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理州哑巴彝族

祥云县是大理州彝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县份,彝族“哑巴节”主要流传于禾甸镇七宣村,2009年被正式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哑巴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村民认为“哑巴”能将祖先的庇护带到人间,通过跳“哑巴”愉悦神灵,实现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辟邪免灾、清吉平安,通过对农耕场面的舞蹈再现,告诫子孙幸福生活与劳动汗水永不分离的道理。由于历史上自楚雄姚安大姚和祥云东山、禾甸、米甸来过节的彝族同胞较多,他们充当了观众和游客的角色,贸易需求出现,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综合性节庆。

分析文化资源的传承形式和挖掘经济价值

“哑巴节”是蕴含宗教、史哲、农技等多元因素的综合性节庆。大理州民委联合祥云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调研,分析其主要分为三大内容:第一是原生态舞蹈,包括跳哑巴、杵臼舞、神鼓舞、耕牛舞、插秧舞、葫芦笙舞、左脚舞、慢步舞、花鼓、四弦、跳笙、羊皮舞、羊皮鼓、老人舞等,是对当地彝族群众宗族来源、农耕生活和宗教信仰的再现,是集欣赏和学术价值于一身的综合性舞蹈艺术形式;第二是竞技活动,包括斗牛、斗羊、赛马、摔跤、秋千、踏水碓等内容,来自祥云东山、禾甸、米甸等地的彝族同胞也一同参与;第三是近年来每年哑巴节,观光游客达20000余人,巨大人潮带来的商机,使这一传统民族节庆也渐渐形成热闹的街市。

大理州民委协助祥云县委、县政府,对“哑巴节”开展全方位调查整理工作,秉承“通过发展带动文化传承的方针”,组织创作了“哑巴”文化原生态舞蹈《措么得拓(跳哑巴)》,并荣获了省、州级多项大奖,由此打开七宣彝族“哑巴节”的知名度,慕名前来的专家及游客逐年增长,村民的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在大理州民委的协调帮助下,2009年七宣村成立了彝族“哑巴队”,村民农闲时在传习所系统学习、练习“哑巴舞”,并对相关服装、乐器、道具、舞步、配乐等进行记录、维护及管理,为彝族哑巴文化的保护传承创造实物和人才的基础。

组织协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惠民建设工作

七宣彝族“哑巴节”是在特定历史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其组成成分和涉及面很广,大理州民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以建设七宣为“彝族民俗文化村”作目标,积极帮助禾甸镇大营社区七宣村向省州申报,争取到彝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并整合专项资金,加强对彝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培养和弘扬。制定实施了七宣彝族民俗文化村建设的五大主要工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民生改善工程、特色民居保护改造工程、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民族团结建设工程。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宣彝族“哑巴节”同样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和发展的机遇,民族工作部门根据实地调研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思路,2012年组织修建“哑巴”文化传习院和文化陈列室,收集整理了1324件实物。收集整理哑巴歌舞、小调、乐器等117件,挖掘扶持了大哑巴传承人、彩绘师传承人、乐手传承人等;同时,组织专家引导“哑巴队”的演员队伍建设和剧本创作,使七宣彝族的传统文化在居民创收的前提下实现了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大理州哑巴彝族
哑巴娘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哑巴狗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父子俩
理发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