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及优化路径研究
2015-12-05蒙彩娥
蒙彩娥
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及优化路径研究
蒙彩娥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马拉松的起源、马拉松到城市马拉松的演进、城市马拉松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文化内涵及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进行深入地分析:认为马拉松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的展现;马拉松的包容精神打破城市的社会排斥;马拉松促进城市的和谐及培养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举办城市马拉松本身是一种城市文化标识;马拉松彰显的是城市积极的进取精神等。最后,依据我国城市马拉松举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
城市马拉松;希腊精神;城市文化;优化路径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城市塑造形象和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1]。城市文化涵盖了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两个维度。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深层内涵。城市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源。城市马拉松具有参赛资格的包容性、比赛场地的开放性、参赛过程的景观性、城市文化积淀展示的窗口等特点。彰显的是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通过不断渗透,与健康、开放、包容、进取、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互为融合。同时由于城市马拉松运动场地的开放性、景观性等特点使优美的城市风貌和悠久的城市文化积淀等通过镜头展现在人们眼前,成为塑造和展示城市形象的完美路径。本文在深入分析城市马拉松与城市文化契合的基础上,探讨城市马拉松对丰富城市文化的价值。最后,在分析我国城市马拉松举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马拉松发展的优化路径。
1 马拉松向城市马拉松的演进
1.1 马拉松:希腊精神的典范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又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言必称希腊”体现了希腊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希腊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希腊人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流域创造了理想的生存空间,造就了曾经的地中海世界文化中心。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创造力、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精神和不断拼搏的毅力。希腊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健与美”的追求。希腊人看来“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并认为健美的躯体包含着智慧、善良、美德[2]。马拉松就是希腊文明的重要成果。现代奥运会中的马拉松比赛源于公元前490年的“希波战争”,为纪念英雄报捷的历史佳话,在1896年第1届现代奥运会上,以这段历史事实而设立的比赛项目。马拉松运动项目的特点彰显了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它体现了参赛选手超越自我、挑战极限、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以人为本、团结协作、兼并包容、追求卓越的精神。源于希腊文明的马拉松精神正因此而成为积极向上的希腊精神的典范。
1.2 马拉松向城市马拉松的演变
作为“希腊精神”的内涵,马拉松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全球正在以井喷式的速度发展着。希腊文明孕育下的马拉松精神经过不断的演绎、充实和发展,已经融入到世人的思想与意识中,进而成为影响全人类的精神文明,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范本并融入到城市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中。
1896年的第1届奥运会上设置的马拉松项目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马拉松积极向上的精神得到人们的推崇。次年,波士顿举办了全球第一届城市马拉松赛,此后每年举办一届,赛道主要在城市公路,采用起始点在同一地点的往返线路和不在同一点的单程线路。从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17届,成为世界体育史上最悠久的城市马拉松赛。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大众参与体育的热情不断高涨。针对奥运会是少数人的运动,为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德国率先提出发展大众体育的“黄金计划”,并在国际上获得强烈呼应。人们认识到长跑对于提高耐力素质、意志品质和身心健康等促进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大众参与健身跑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一些国家开始纷纷举办城市马拉松比赛。城市马拉松根据不同人群运动能力的特点,将其分为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 km和5 km等形式,使马拉松逐渐演变成城市的全民运动。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城市马拉松主要有马拉松赛、纽约马拉松赛、马拉松赛、马拉松赛、马拉松赛、马拉松赛等,是全球马拉松的顶级赛事。
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我国体育与世界全面接轨的决定。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诞生,这是我国最早的城市马拉松赛。经过30余年的发展,北京马拉松赛正在发展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比赛规模也从最初的80余人到现在的4~5万人。在北京马拉松赛的影响下,全国一些大、中、小城市相继投入到举办马拉松赛的热潮中,很多人因为马拉松而选择在一座城市工作与生活。全国现已有40多个城市举办城市马拉松比赛。如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大连国际马拉松赛等。其中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诞生于1996年,依托上海海派城市文化的特点成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马拉松赛。
2 马拉松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契合
广义的城市文化可认为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3]。包含了物质、行为、管理与制度、观念文化4个层面。涵盖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两个维度。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深层内涵,城市马拉松运动通过弘扬城市精神而彰显城市的气质[4]。马拉松运动中展现的精神通过不断渗透,与城市精神互为融合。
2.1 城市马拉松与健康、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
崇尚运动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城市。马拉松运动就像漫长的人生旅程,它使参与者学会了正确对待比赛的结果而注重比赛过程。同时也使参与者体会了积极参与、挑战自我、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马拉松蕴含的积极参与、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积极生活的精神,促进了城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许多市民因关注马拉松而激发了运动参与的热情,养成了运动锻炼的习惯。有的也因此参与马拉松赛、担任马拉松赛志愿者、后勤服务工作、为马拉松参赛者加油助威等,感受着马拉松运动带来的乐趣。而这正是城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体现[5]。
运动不足是现代人面临的普遍性问题,“马拉松,跑的是人生,练的是体魄”,从战士奔跑的传奇至今,马拉松已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符号。当城市马拉松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后,人们完成了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角色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跑步一族。马拉松诠释着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面对挫折而缺乏坚持的毅力,但是当人们发现成千上万的马拉松爱好者站在马拉松起点以及带着期望奔向终点时,传递而来的是巨大的正能量以及内心深处的洗礼及激励,而这正源于人们对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追求。
2.2 城市马拉松的包容精神促进城市的社会融合
1896年现代奥运会诞生时马拉松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但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由于严格的参赛资格,使很多人只有当观众的份,女子马拉松比赛才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才设为比赛项目。而城市马拉松对于参赛选手的参赛资格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选手的健康水平符合马拉松比赛的条件,男、女、老、少皆可以报名参赛,城市马拉松为人们的参与供了开放的平台。城市马拉松打破了竞技马拉松的排他性,草根民众也可以和世界顶级水平的优秀选手同场竞技,并且使这些素不相识的人无论肤色、国籍、性别,带着同样的梦想一起奔向共同的目标。
城市马拉松倡导的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得相互陌生的社会个体在马拉松精神的感召下成为挑战共同目标的友人。城市马拉松的举行及其功能的变化,还折射出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从这个意义来讲,马拉松既体现了城市的发展进程,又体现了城市打破社会排斥所展现出的开放、包容的胸怀。
2.3 城市马拉松促进城市的和谐及培养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对于举办城市而言,马拉松首先是促进城市和谐的润滑剂。马拉松是一项挑战体能的运动形式,通过参与马拉松跑,社会个体的一些不良情感得以抒发和宣泄。同时完成马拉松需要参与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遵守比赛规则的精神,参与者通过参与马拉松而体验这项运动对人的教化功能,社会个体的这种积极变化,最终促进整个城市的和谐[6]。其次,一座城市的马拉松运动也是这座城市的对外名片。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城市马拉松的举办甚至引起世界的关注。举办马拉松的“城市背景”——文明的市民、和谐的城市、开放的心态和悠久的文化等,也会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向全世界展示,市民也会因此而萌生对城市的自豪感,感受到“我”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主动参与马拉松赛中,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此时,马拉松赛的举办就成为整个城市共同的责任,而共同目标的实现增进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并增强了整个城市的凝聚力。
2.4 城市马拉松赛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识
自波士顿举行全球第一届城市马拉松赛后,纽约、伦敦、芝加哥、东京、柏林、巴黎等越来越多的国际大都市投身举办城市马拉松赛的浪潮。这并不是盲目的随从,而是那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举办城市马拉松赛对于一座城市的价值。人们总是将纽约马拉松赛与帝国大厦联系在一起,巴黎马拉松赛和埃菲尔铁塔联系在一起,伦敦马拉松赛和白金汉宫联系在一起,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与东方明珠塔和外滩广场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使世人记住一座城市的标识和符号,也是世人认识一座城市的认知起点。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是要通过不断打造城市品牌、形成城市特性的标识和符号的过程,而城市马拉松赛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绝佳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举办城市马拉松赛的意义超过赛事本身。
2.5 城市马拉松赛是宣扬城市形象的载体
马拉松是展示城市发展、文化发展和城市活力的最佳平台。城市马拉松赛将整个城市作为比赛的背景,比赛的过程正可谓“景随人移,人在景中”。整个比赛线路贯穿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街道路段、文化名胜等,通过媒体转播,向外展示美丽的城市环境,城市马拉松赛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绝佳途径。马拉松比赛的壮观场面让人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积极的运动,更重要的展示是文明的市民、和谐的城市、包容的城市、开放的心态、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城市活动,城市马拉松赛本身已经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它更多的是与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环境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城市形象可被认为是“跑”出来的城市名片,就像人们在世界长跑大赛中因肯尼亚、埃塞俄比亚选手的优秀表现而了解和认识这些国家一样。
同时,城市马拉松赛把不同年龄、性别和阶层的人整合起来,通过专业选手的矫健身姿、普通选手的积极参与、热情呐喊的市民观众、体现城市特色和文化的比赛环境,并以此展示一座城市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
2.6 城市马拉松赛是城市文化积淀展示的窗口
对城市马拉松赛的报道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历史积淀的窗口。因此,马拉松不仅仅只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座城市文化积淀的宣传片,参赛者在奔跑的过程中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以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为例: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从1996年诞生,现在已发展成为国际田联承认的“金标赛事”。参赛者从最初的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 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人,且外籍参赛人数逐年增加。
当选手们奔跑在滨江大道上感受到了大上海的摩登巨变,奔跑在金陵路上感受到了旧上海的风情,奔跑在徐家汇、万体馆、淮海路、南京路、滨江路等赛道上领略的是一幅幅海派景观。在此意义上讲,与其说这里是马拉松的比赛赛道还不如说是城市的文化长廊和景观长廊,它们集中展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化建设成就[7]。
2.7 城市马拉松赛彰显城市积极进取的精神
城市马拉松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被赋予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随着比赛的结束而弥漫到赛场之外的各个领域。参与一场马拉松跑收获的是一次励志的体验和一次心灵的洗礼,生活中很多枯燥单调的事因此而持之以恒,这也是城市马拉松教化价值的最大化。从这点来看,城市需要马拉松、城市各行各业更需要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马拉松精神进行城市化建设,积极投身于文明城市的建设[8]。比赛中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同场竞技,体现了马拉松运动的公平、包容和参与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促进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正能量,也是市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城市是由每一个市民个体构成的家园,如果每个市民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那么整个城市也将会是以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现在世人眼前,城市也是充满活力的城市。
3 我国城市马拉松的优化路径
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掀起城市马拉松赛的浪潮,欧美发达国家更是走在举办城市马拉松赛的前列,据统计,美国每年要举办300多场马拉松赛,平均每天都有一场。我国近几年开始出现举办马拉松的热潮,并有逐步扩大和升级的态势,目前正从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发达城市向内陆中小城市扩展[9]。在取得一些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城市盲目跟风,为举办马拉松赛事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赛事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等。中国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国企分摊。这种经费来源不利于城市马拉松赛的稳定开展。如青岛马拉松赛的半途夭折就是最好的例证。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够,一些马拉松赛甚至还停留在组织民众参与的阶段;保障工作力度欠佳。如有的马拉松赛道的选择不够科学,有的城市马拉松赛供水点和医疗站偏少,医疗保障工作薄弱等;盲目追求赛事的数量与规模,一味追求数量造成低水平注水马拉松赛事的泛滥,引发高水平选手的分流,造成跑完全程选手人数的下降。为解决上述问题,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3.1 打造赛事品牌,创办马拉松狂欢节
从国际上来看,伦敦、柏林、纽约等举行的马拉松赛事享誉盛名,历史悠久,每年的马拉松比赛都成为举办城市的全民狂欢日。在国内,北京马拉松赛已将城市马拉松作为城市的节日。城市马拉松赛的竞技性及市民的参与,体现的正是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不仅受到专业运动员的喜欢,更受到市民百姓的追捧。
马拉松是体育民生、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缩影,通过建立城市马拉松狂欢节使市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更加注重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内涵素质和体育意识。
3.2 积极开展城市马拉松的价值宣传
对于社会个体,跑步是一种最简单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健身方式。很多人都认为马拉松是耗费体力甚至是损害身体的极限运动,因此不愿意参与。对于一座城市,马拉松意味着提升城市知名度、软实力,增进全民健身意识、城市活力,凝聚市民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和特色等。从国内城市马拉松的发展来看,在马拉松文化价值传播、底蕴积累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热热闹闹一整天,冷冷清清一整年”的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正所谓“一场比赛结束,只待来年再战”。
鉴于此,国内城市马拉松赛应积极通过全媒体时代的立体化媒介传播,提高民众对马拉松的认知度,理解城市马拉松的内涵。可结合马拉松比赛组织一些配套活动来推广。如发动学校举办图片或照片展;当地学校接待知名选手提前来进行训练来引发公众关注;举办论坛和研讨会;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发布比赛信息和参赛方法;与国内外知名的举办马拉松赛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并互派选手、进行交流活动等。
3.3 城市马拉松的举办应与城市文化的特点相契合
国际实践表明,马拉松不仅是一项长跑赛事,更是成为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从国内马拉松举办的实践来看,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厦门国际马马拉松赛举办的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的价值。但一些城市的马拉松赛由于定位不够准确,至今还没有实营销城市的目的。
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要与城市文化的特点相契合。首先举办城市应明确城市自身的特点,是旅游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城市?然后,有针对性地根据城市的特点将城市马拉松的举办与城市特色对接融合。其次,科学地确定城市马拉松的线路。合理的线路设计既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的景观环境和城市文化,还可以帮助参与者创造优良的运动成绩。最后,积极打造城市的标识和符号。不同的城市拥有代表城市特色的标识和符号,不同的标识和符号也反映了特定的城市文化。来自全世界的参赛选手奔跑在特定的城市中,既领略了城市的景观形象,又感受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3.4 城市马拉松的举办应彰显民生性与亲民性
我国自1981年北京开始率先举办城市马拉松至今已有40多个城市举办城市马拉松赛。现在马拉松参赛人数的规模大致在3~5万人。据《马拉松指南》网站统计,美国每年要举办300多场马拉松赛,纽约马拉松的参赛人数曾突破10人。而且人口总数上中国和美国的比例是14:4,无论是从参赛人数的规模上还是举办马拉松赛的场数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体育总局有领导曾指出:“中国的马拉松赛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因此,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城市马拉松,在保证赛事质量的前提下,扩大赛事的规模,让更多身体符合参赛条件的市民参与到马拉松赛事中,打造积极奔跑的城市,让马拉松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狂欢。
3.5 政府为社会组织举办马拉松赛让渡空间
体育赛事的运作有政府独办、政企联办、企业独立运营3种运作模式。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马拉松赛就是采用第三种运营模式,大多由社会体育团体举办,其赛事组织机构与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在法律上并无隶属关系。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赛事的运作一直是政府主导的“独角戏”,政府对赛事拨款,安排赛事的竞赛、对外联络、后勤接待等工作,似乎离开政府,赛事就无法举办[10],这种办赛模式不利于我国体育赛事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马拉松赛的举办也多是政府行为或政企联合的方式。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体育赛制的改革,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应依靠社会的力量。政府体育部门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和监督,赛事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完成。
4 结语
体育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现代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发展,体育的意义已经超出体育自身的范畴。大型体育赛事对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城市综合实力、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推动城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马拉松作为城市体育文化的重要内涵,因其开放、包容、景观等运动特点,在我国城市化浪潮的进程中,成为城市提高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塑造城市个性与特色的重要战略抉择,城市马拉松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热潮。如何使城市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科学的契合,促进城市特色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面对城市马拉松“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1]陈柳钦.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M].西华大学学报, 2011:108-114.
[2]牟艳,罗时铭,何亚辉.论古希腊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促进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33-34.
[3]郑卫民.试论城市文化与城市现代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5 (3):119-121.
[4]赵方珂,李文辉.关于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7):42-43.
[5]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 2011(11):12-15.
[6]吕树庭.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52.
[7]王彦.马拉松以世界语言描绘城市文化[N].文汇报,2012-12-03.
[8]张玮,梁建刚.跑马拉松时,我们收获了些什么[N].解放日报, 2010-12-06.
[9]吕广霞.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特征浅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2(33):4-6.
[10]肖锋.对沪、京、穗部分重大体育赛事运作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14-17.
(责任编辑:杨圣韬)
Study on the Conjunction of U rbanCulture and M arathon and the Ways for Optim ization
MENG Cai'e
(Tian Jiabing High School,Shanghai200435,China)
By the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studies the origin of marathon, the evolution from marathon to city marath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marathon at home and abroad.A further analysis ismade on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culture and the conjunction of marathon and urban culture.According to the paper,marathon presents the image of a healthy and positive city.The inclusive spirit ofmarathon breaks the social exclusion of the city.Marathon improves the city's harmony,cultivates the citizens'sense of identity toward the city and enhance the city's cohesive force.To host a city marathon itself is a logo of urban culture.What people can see in marathon is the positiv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the city.Finally,the paper offers some ways for perfec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hosting city marathon in China.
Citymarathon;Greek spirit;Urban Culture;Ways foroptim ization
G80-05
A
1006-1207(2015)05-0048-04
2015-5-30
蒙彩娥,女,学士,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及教学。
上海田家炳中学,上海 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