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2015-12-05武俊昊王国志
武俊昊,王国志
(1.常州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 江苏 常州 213002;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对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武俊昊1,王国志2
(1.常州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 江苏 常州213002;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215021)
摘要:社会化传播是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前提与动力。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学、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在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中存在着社会变迁造成的“文化模式”的转变,导致了中国武术传承场的改变;学校武术教育偏重技术传承,忽视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竞技武术的“异化”,导致中国武术在社会化传播过程中“身份模糊”;影视媒介过分渲染,导致人们对中国武术的“误读”。最后提出,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只有采取关注教育主体的“人”;切实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充分借助大众传媒平台等措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思考
文化学家指出,文化是历史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中国武术是融摄了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东方人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国社会形态结构的变迁和转型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中国武术生存与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进而导致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学校武术教育的“名存实亡”、 大众武术的极度衰微、竞技武术的异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作为国粹的武术,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从文化学视角而言,“文化是民族的根”[1]。今天,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因此,不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还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时代需求:社会化传播是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传播学认为:“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交流、融合、扩散的过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传播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是文化不断适应社会、随社会发展的过程。然而,“文化传播归根到底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文化的分配和享受。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3],也就是说,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实践行为,是沿着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的社会化传播行为,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化”传播过程。
中国武术“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身体文化符号,从诞生之日起至今,无论是在不同地域与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方面,还是在纵向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均体现出鲜明的文化传播特征”[4]。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是依赖于不同的传播关系,借助于不同的传播媒介,以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正是由于社会化传播,才使具有鲜明的技击特点、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的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仍然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代代传承与发展。
2分条缕析: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变迁后“文化模式”的转变,导致中国武术传承场的改变
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5]。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从历史维度,我们可以从主导文化模式的转换过程来透视人类历史的演进,舍去一些具体的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从文化哲学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断言,在原始文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由神话、图腾、巫术等构成的,物我不分的表象化、直觉化的文化模式;在农业文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由经验、常识、习俗、天然情感等构成的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在工业文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以科学、知识、信息等为主要内涵的理性主义的文化模式”[6]。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变迁、文化传承场的变化,影响改变了中国武术传播的自然场、社会场和思维场。
首先,由于中国武术生存的主导文化模式的转变,导致了中国武术传承场(自然场)的改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武术“文化遗失”现象。文化遗失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某些文化由于不适合自己的需要,慢慢消失了,如我们有了电灯,就不会再使用带灯芯的煤油灯。第二种是文化遗失使原来人类创造的某些文化在传递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绝迹了。在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过程中这两种文化遗失现象都存在,主要体现在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散失、传统拳种的流失等方面,文化遗失成为影响中国武术传承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生存方式,导致了中国武术生存的文化模式发生转变,使中国武术传承场(社会场)发生改变。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文明模式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文化模式转型,这种转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大众群体对健身休闲运动的需求,成为一种“奢望”。新兴的体育项目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青少年崇尚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断失宠,从而导致了中国武术社会传承空间缩小。中国武术传承(社会场)受众的不断减少,无疑是对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警示。再者,中国社会的转型,使大众思想文化观念发生变化,影响了中国武术传承场(思维场)。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推崇和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引发了众多文化失范、义利失准、道德滑坡、信仰迷失和人性沉沦等负面社会现象。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活态”身体文化,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社会环境变迁使得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了中国武术传承(思维场)的改变,严重阻碍了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进程。
2.2学校武术教育偏重技术传承,忽视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
“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7],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连接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传播活动,通过教育最终实现人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中国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教育资源。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化手段,一种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当今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教育的弱化或缺失,使武术应有的价值功能未能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得以彰显。
首先是在武术教学中,注重武术技术的传承,轻视或弱化武术文化的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成为简单“肢体运动”或是“操化演练”,学校武术传播成为没有文化内涵的“技术传播”。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从体育的视角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授武术,受众难以体悟出中国武术的“武不尽势,势无穷意,意在体悟,悟贵恒坚”[8]的深邃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与妙趣。当代学校武术只能是体育的“附属品”,是一项运动而已。“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武术与体育的重要区别在于民族性和文化性。”[9]因此,遵循“体育的理念”进行武术教学,运用“体育的方式”传授中国武术,这极不利于中国武术的传承发展和社会化传播。学校武术应回归到继承传统、发展创新、面向大众、服务教育轨道上来,真正实现学校武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之目的。
2.3竞技武术“异化”,模糊了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真实身份”
竞技武术是武术体育化、国际化、奥林匹克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有力杠杆,是“主动实现自身品质全面提升,傲然屹立于世界体育文化之林的必然选择”[10]。它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甚至是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都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竞技武术国际化进程中的过度异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竞技武术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它对于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武术竞技化进程中,“高、难、新、美”是其追求的目标,技术动作刻意迎合竞技、迎合竞赛规则、迎合竞赛模式,淡化了中国文化色彩,游离了技击的内涵,以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被过滤、被消融、被篡改、被忽略,走向迷失的深渊,以致于参赛队员“不停在场上翻滚、绕圈、跳高,仿佛像艺术体操,使受众无法看懂动作的真实含义”[11];“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现场观众门可罗雀”[12],观众严重“缺场”,致使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过程中主体缺失。纵观竞技武术的社会化发展,它并没有从实质上推动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武术发展现状,体育化的中国武术使博大精深的武术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上,缺失了应当传承的精髓。竞技武术在国际化、奥林匹克化发展中陷入“继承”与“割舍”的两难境地,导致中国武术在社会化传播过程中“身份模糊”。
2.4影视媒介过分渲染,误导了人们对中国武术的正确认识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武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大众传媒的不断创造与推广密不可分。大众传播媒介拓宽了中国武术的传播空间,特别是影视媒介,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弘扬和世界范围内武术社会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影视传媒对武术社会化传播与发展生产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深刻认识影视传媒对武术社会化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
影视传媒对武术的过分夸张和“扭曲”导致世人对中国武术的“误读”。所谓的“个性张扬”、“先锋实验”、“形式独创”、“风格各异”实质上是虚幻的幌子,以“观念”、“时尚”、“刺激”为先导的武术影视创作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打破了人们所崇尚的武术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出现了大量违背武术发展规律和人们的审美标准的作品。“在武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国际影视作品中时,另一个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对于视觉享受和技术效果的一味追求往往掩盖和忽略了对于武术文化的充分认知和传播。这种传播模式导致受众对于中国武术文化的片面化认识,停留在对表层的视觉享受,将武术仅仅定位于一种刺激人们眼球的技艺而已。另外,高科技在电影拍摄中的运用,特别是特技的介入更加强化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性”和“夸张性”,散失了它的“身体维度”,使表演者仅仅沦为“密集的、特技的辅助道具”。盛行的吊威亚拍摄方法使武功高手们在空中任意游走,以至于有些影迷将‘功夫’更名为‘威亚夫’”[13]。由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以追求经济利益至上而迎合大众口味的影视武术层出不穷,淡漠了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歪曲了中国武术真实面目,进而导致人们对中国武术的“误读”,影响了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进程。
3未来思考: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发展的趋势
3.1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要关注教育的主体:人
学校是传播中国武术的重要阵地,学校武术教育是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基础与动力。因为学生通过对中国武术的学习,不仅可以感悟生命的价值,而且更关键的是通过中国武术这项身体实践活动,学习和感悟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武术,它的身体语言赋予人跳动的美;它的‘体悟’表达了习练者自身的人格追求;它的伦理道德规范修饰着人的灵魂;它的谚语则在简略的话语中散发深奥的哲理,沁人心脾,发人深思。中国武术为国学教育赋予了跳动的音符,也使国学教育的载体多元化”[14],“学校武术教育已成为国学教育的典范,中国武术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15]。
学校武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而言至关重要。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学生不仅是主体,同时也是中国武术传承的载体,这就意味着中国武术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该从被教育者这个主体出发,利用中国武术这个文化载体,以育为社会有益之“人”为目的。对于中国武术来讲,人的天资、悟性以及人对待武术文化的态度、精神、恒心等,对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而言更应是重中之重”[16]。我们要切实关注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主体人群,唯有如此,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中国武术才会凸显其当代价值与神圣使命,才会被更多的大众群体去传承、传播与弘扬。
3.2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要营造传播的氛围:环境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追求的是中国武术的技击属性,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武术原有技击价值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休闲价值等。世界全球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中国武术作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活态文化也深受影响,“它与其它的传统文化一样,随同中国社会一同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无法逃避的环境”[17]。 因此,当代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必须要考虑到它所生存的社会环境,这也是中国武术的文化属性决定的。
郭玉成教授在《武术传播基本理论概述》[18]中指出:“中国武术的传播过程是处在一定传播环境当中,中国武术社会传播必须建构一种有利于它的传播环境。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中国武术的社会化传播才会成为可能。”央视体育频道推出的《武林大会》、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和武术舞台剧《风中少林》等武术专项栏目,这些节目实质上为中国武术的社会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中国武术回归传统生存空间,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折射出古老的中国武术所呈现的当代真实文化生态”[19],成为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成功范例。因此,对于当代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而言,除了我们时刻关注中国武术传承主体人群外,还要切实营造有利于中国武术传播的社会环境,使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得以顺利进行。
3.3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要借助展示平台:大众传媒
任何一种文化传播都需要媒介,而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同样如此。中国武术传播尤其需要印刷、网络、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只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才会拥有更多载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有更多的武术人口从事社会化传播。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印刷媒介。印刷媒介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它可以逾越时空的限制,使人类文明信息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也使信息存储成为可能,同时印刷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以固定的物质载体(纸张)承载着信息、传播着信息。如今流传于世的《纪效新书》、《武备志》、《手臂录》等武术经典著作,成为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脚本。因而,在科技发达的信息社会,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仍然要发挥报纸、书籍、杂志等印刷媒介传播的功效,有效继承中国武术文化精髓。其次是网络媒介。网络媒介是一种覆盖全球、高效灵便的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提供各种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信息符号,是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传媒为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提供一个优质平台,广大受众通过网络能快捷、灵便、简洁、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武术。网络传媒拓展了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空间和视域,为武术的传播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想深化人们对武术的认识,扩大武术的传播范围,促进武术的普及,网络是武术发展的‘好风’”[20]。再者是影视传媒。“影视作为一种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武术传播中有着难以估量的地位和影响。”[21]电影《少林寺》引发国内习武热潮,《霍元甲》主题歌“国人当自强”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李小龙传奇》强化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和地位,在牛津词典里有了中国文化气息的词汇——“kungfu(功夫)”。影视作品是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集中展现形式,它借助电影、电视、网络传媒等技术优势将武术技术、武术文化,通过视听化处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影视传媒对武术国内外传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应注意到影视传媒的夸大、虚构等因素使武术失真的负面效应。通过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向世界诉说或呈送真实的中国武术,充分利用好影视媒介对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积极效应,使影视媒介成为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重要形式。
4结语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原始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影响着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与发展。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模式”的转变,导致了中国武术传承场的改变。武术一味地追求体育化、竞技化、商业化,甚至娱乐化,是产生武术“文化空巢”现象的必然因素。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的核心应是文化传承,脱离了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武术的社会化传播应站在国家高度、民族的立场,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向世界传播。武术社会化传播要把重心放在对大众的传播,不断提高大众武术习练群体的规模。只有这样,中国武术社会化传播才能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奇境。
参考文献:
[1]李道湘,于铭松.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60-261.
[2]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6-17.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1.
[4]王岗,张大志.媒介的嬗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35.
[5]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91.
[6]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6-67.
[7]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39.
[8]陈小龙,李先长.建国后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回顾与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24.
[9]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6.
[10]申国卿.“北京2008武术比赛”的文化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34.
[11]佚名.全运会套路预赛冷场,竞赛规则连内行都抱怨看不懂[EB/LO].http://sports.sina.com.cn/o/2009-05-25/0440397633.shtml,2015-04-21.
[12]刘鹏,孙刚.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困惑与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72.
[13](英)里昂·汉特,著.余琼,译.功夫偶像:从李小龙到《卧虎藏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32.
[14]王岗,包磊.中国武术:国学教育的一种品牌[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48.
[15]王明建.武术教育价值的重审与再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2):45.
[16]王岗.关注武术传承的主体:人[J].搏击·武术科学,2006,12:扉页.
[17]周云红.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迷失与救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28.
[18]郭玉成,张戈,邱丕相.武术传播基本理论概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6):65.
[19]申国卿.从武林大会到WMA——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回归与激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28.
[20]薛文忠,李 蕾.论网络媒体与武术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116.
[21]杨基龙.大众传媒与当代武术文化传播[J].中华武术(研究),2011,1(3):68.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nese Wushu
WU Jun-hao1,WANG Guo-zhi2
(1.Dept.ofP.E.,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zhou213002,Jiangsu,China; 2.SchoolofP.E.,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021,Jiangsu,China)
Abstract:The socialization spread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motiv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socialization spread of Chinese Wushu. Researches point out that there was "cultural model" transition in the socialization spread of Chinese Wushu due to social change, which brought some changes to inheritance field of the Chinese Wushu; school Wushu education stresses on Wushu skill but ignores Wushu culture; the "alienation" of competitive Wushu made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Wushu "fuzzy"; the exagger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media on Wushu caused mis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Wushu. Only by emphasizing the education main body "person", creating a goo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making full use of mass media platform, can we really solve the socialization spread problem of Chinese Wushu.
Key words:Chinese Wushu; socialization; spread; consideration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武俊昊(1974-),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王国志。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1CTY026);苏州大学青年后期资助项目(编号:BV10600211)。
收稿日期:2015-06-09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5)06-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