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课程的发展动态及其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可能应用①

2015-12-05白新蕾张文梅郭娜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004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004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体育

白新蕾 张文梅 郭娜(.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004;.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004)

微型课程的发展动态及其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可能应用①

白新蕾1张文梅2郭娜1(1.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2;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后,微型课程成为西方各国课程开发的一种新趋势。近几十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程加快,我国借鉴国外微型课程开发经验,将微型课程引入我们视野,它的发展动态受到人们关注。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阐明微型课程发展动态,并通过阅读微型课程在数学、英语等学科中的开发应用,进而为微型课程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可能应用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型课程发展动态体育

微型课程,又称其为迷你课程、微课程或微课,是一种持续时间短、主题集中、能较灵活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可及时反映时代发展动态的小型课程[1]。微型课程,有我们比较熟知的报告会、专题宣讲会等。这种课程并不是依靠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逻辑系统来进行编制的,而是通过学生发展的现实社会的迫切所需,同时兼顾校内外所拥有的师资力量,而客串进来的“副食”。曾有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论中指出,今后改革课程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课程的微型化,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加丰富而灵活。

1 微型课程的发展动态

1.1微型课程开发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发展

1960年,美国的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创了微型课程,它主要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实施。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微型课程才渐渐引进我国,最初只是在中小学首次进行尝试,研究者也大多在基础教育领域研究微型课程。后来,随着这种微课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其的开发与利用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我国的一些研究者认识到高校课程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一些课程要进行更加合理自由地开发和实施,此时对微型课程的应用则有着更大的需求。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尝试进行微课的教学,虽然在称谓上并不统一为微型课程,但在指导思想及开发的具体步骤上则与微型课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高校微型课程只是为长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并不是取代其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及地位。

1.2微型课程的校本化

随着新的课程不断推进与改革,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中提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作为国家及地方课程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是弥补国家及地方课程的不足,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适应本校学生的一些需要及差异性,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流于形式、教师经验的倾向化。鉴于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开发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还要更好的满足本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异和需要,调动各个班级教师的积极性,开发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如将校本课程引向西方新兴的微型课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它的开发倡导赋权增能,旨在让每一位教师成为真正的课程开发主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积累起丰富的研究成果。

1.3微型课程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一日千里,逐渐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教育也不例外,现在将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发展主流,并将直接促进我们课程形式以及学习方式的革新。在此背景下,继校本微型课程之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渗透进微型课程,它以其富于时代感的特征脱颖而出正在逐步发展为“微时代”的新宠儿。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火爆的发展,随之一种新的微课——信息化微课的模式创生了。

微型课程信息化主要是强调信息技术的效用,并且充分使用多媒体功能进行课程开发优化的教学过程。而且,绝大多数微型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材料,并结合各种计算机媒体的特效(例如声音、动画及图片)来优化学生的学习。微型课程信息化旨在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潜能,生成了不同的微型课程设计模式。

1.4微型课程的整合化

进入21世纪的我们,终身学习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学习化社会蓬勃发展,加上信息化社会的日新月异,现代课程的学习本质逐步显露出来,作为新课程形态的学习化课程也逐步孕育起来。基于上述背景,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将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互动双向整合的一体化,构建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信息化课程的新形态。

整合课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得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联合形成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整合课程则添加了新的内涵,即寻求信息技术和现代课程的双向整合,最终创建一种信息化的课程文化。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课程而研制的理论与实践,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和统一体。

2 微型课程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可能应用

体育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其他学科类似,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微型课程让学生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也给教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1弥补缺失型微型体育课程

据了解,从应试教育阶段开始,我国体育课教学主要以讲授运用技能、进行身体素质方面练习为主,对学生体育教学没有先从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方面入手,而是直接给予学生行动刺激,造成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体育从行、到信、最后到知的发展过程,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一直停留在行的阶段,随时间推移造成行动力下降,体育随着他们学生时代的结束也一同在他们社会生活中画上句号。因而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培养、体育认知学习对于终身体育理念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5年下滑后,已止跌回升,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超重,肥胖,近视眼,运动能力低下,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字眼与我国青少年联系到一起,这是他们目前体质健康的真实写照。学校体育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保证,有人问: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再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培养、体育认知学习那需要很长时间,是一个

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占用体育课时间来专门做这些事的话,那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时间能有多少?的确,在学生宝贵的体育课面前我们不能忽视,微型课程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微型课程以时间短、主题鲜明、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自居,在应试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年龄增长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为他们制作适合的微型课程内容。如在小学三年级以下主要是动画视频为主、内容主要是关于体育兴趣培养,播放一些关于体育趣事的小故事,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交流他们已经观看的小故事。对于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入最简单的体育认知知识,比如让学生观看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受伤事故如何应对的视频等。对于其他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如营养知识、运动解剖知识、运动生理知识等。弥补缺失型体育微型课程的较好发展需国家、各级学校支持,在课程安排上保证一个星期或半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学习,相信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此类体育微型课程的学习,会对他们进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完善课堂型微型体育课程

我国体育课主要以讲授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为主,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动作示范为主,而这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日益凸显,一些动作技术稍微复杂的项目学生很难掌握,老师在做示范时,由于有些动作需要连贯性,尽管教师反复示范,仍造成学生对部分细微动作的忽略,不利于学生知识掌握,已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整体要求。微型课程给体育教师带来方便,网上关于各种体育知识的教学比比皆是,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携带笔记本,对讲解的动作技术进行慢镜头反复播放,再加上自己的讲解示范,有利于学生对动作技术更准确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低年级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效果更佳。

2.3自主学习型微型体育课程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时代已经结束,现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以惊人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学习方式,广大学生也深受影响,社会关于学生与信息技术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诸如学生沉迷于网络等,就这需要教师、家长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帮手。在教师课堂讲授结束后,学生如果没有彻底掌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微型课程进行学习,或者是教师课后把课件下发到每个同学邮件供学生巩固复习。教师在讲授内容之前可以适当让学生备课,如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前滚翻动作,然后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授,这样网络微型课程就给学生提供了参考,他们可以提前在网上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结语

微型课程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其发展正日趋完善,在各领域中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目前其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较少,但更加激励我们对它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晓芳,黄甫全,曾文婕.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话教育,2014(329):62-67.

[2]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4):95,127.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4]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5]汪丽.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作者简介:①白新蕾(1991—),女,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c)-0154-02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体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