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路径选择

2015-12-05张蓉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体育教师素质教育

张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自身特点和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故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化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重点研究高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推广全民健身等体育教学体系,与时俱进,努力为我国现代化体育教育事业创造一个新的领域。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积极做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立足本职工作以外,根据当前国情开辟出一条新的体育教改创新路径,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是每个体育教师应肩负地培养我国体育运动健儿的特殊使命。

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现阶段,尽管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各项基础工作迈向新的步伐和启程,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并未真正地得到足够重视。有的地方院校领导甚至错误的将体育教育通过标准化达标建设作为衡量教学的标准,以此掩盖或忽视了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的问题。首先,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全局工作中“短板”问题日益突出,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其次,在实践体育课程活动当中,由于体育教师往往只单单重视学生生理运动是否已达标,而在心理健康的指导方面非常欠缺,因此导致学生往往带着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进行体育练习,这不仅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方面以及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最后,伴随着我国体育教学的深化变革,虽然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部分体育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施教,教学程序墨守成规,在教学中依然以经济运动项目为主,过多地强调了某一运动项目的特技功能,而忽略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教改实施仍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至此,如何行之有效的推翻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问题,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构建高校现代化体育教育管理体系成为我们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2 素质教育背景下开辟高校体育教育创新路径的新策略

2.1 积极调整体育课程结构,构建特色鲜明的体育课程体系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通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这一现状,整体设计高校体育各类体育课程项目的课时比例,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发展需求,将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时时发挥出来,为我们构建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方向。课程结构调整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高校各种体育项目类型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高校体育项目课程类型的单一性、体育项目活动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使学校体育项目类型更加多样化、具体化、均衡化。因此,要实现新课改的既定目标,着力于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改变固态的模式,通过积极向上的体育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真正得到历练和成长。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教学变革中首先当是顺应教育形势以及新课程的变化要求,还原体育教育的本真,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积蓄力量,积极构建具有符合中国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2.2 创新高校“体教合一”的教学模式,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体能和品质的抓手给予大力投入和支持。通过积极构建机构改革中体育局和教育局合并为契机,强力构建和推进高校“体教合一”的教学发展。发展体教结合的学校体育,有两点极为关键:其一,体育教师要将传统的体育教学,从一上课就训练学生跑跳,转变为项目制或俱乐部制。学生通过参加某一体育项目或某一运动队,在项目和运动队中,锻炼、提高体质,也学习到运动技能,并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竞争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运动的趣味性,磨练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品质,而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二,体育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通过推出各种体育项目,组建各类运动队、俱乐部,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比如乒乓、篮球、排球、足球、游泳、网球等等。不能只有一两个运动项目,或限定学生必须参加某一运动项目。只有这样的体教合一,才能让高校体育教育在健康的土壤中得以发展,同时也不会让其他项目,感到“被边缘”。除此之外,各校还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推出各种项目、俱乐部供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创办具有娱乐特色的俱乐部、运动队,使学生在畅想娱乐活动的环境下,感受和熏陶体育文化运动节。

2.3 加大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通过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体育院校还应重视高校体育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除此之外,学校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积极创新体育考评机制,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挖掘体育教师的潜能,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教学的安排上要有选择性、目的性。要求学生位置不变而教材教法多变,用以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以此有效开展体育教学。

3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以及“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提倡,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及时掌握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地重要方针,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地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基础之上将体育教育作为培养自身创新意识、获得知识信息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修养的重要发展标准。据此,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完善和加强教学素质,及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构建体育教育基础理论学习体系,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严谨务实,亲力亲为,为培育中国运动健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孙习军.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当代体育科技,2012(33):1,3.

[2]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3]谢剑锋.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探析[J].商,2013(9):271.

[4]邓威.阳光体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文化构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肖平,张强弓.大学体育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理论思考与路径选择[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4.

[6]关世范.试论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才智,2014(22):78.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体育教师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视域下超硬材料制造教学探索与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