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对初学者蛙泳腿部技术动作的教学①

2015-12-05杨洁许琛孙赫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00069北京联合大学北京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蛙泳初学者腿部

杨洁 许琛 孙赫(.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北京 00069;.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000)

优化对初学者蛙泳腿部技术动作的教学①

杨洁1许琛1孙赫2
(1.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100069;2.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101)

摘 要:蛙泳是高校游泳课程中优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腿部技术是蛙泳技术的基础,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常见的错误动作与教学中教师的用语及教法密切相关,理论上叙述的动作要领与实际教学存在差距。为提高初学者蛙泳技术,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利用解刨学相关知识,对蛙泳腿部动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将“收腿”改叫为“勾脚后踢腿”;淡化“收腿”强调“外翻”;用“打腿”转变“蹬腿”的概念。经过课堂实践观察学生,练习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蛙泳蛙泳腿技术蛙泳教学动作要领

①基金项目: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的普体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类别[一般14JYY042]。

蛙泳是高校游泳课程中优先选择的教学内容。原因是:在四种泳姿中,蛙泳速度最慢,抬头呼吸技术易掌握,滑行时间较长,所以比较容易学会。但是蛙泳腿部的技术结构是四种泳姿中最复杂的,是游泳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该文从优化对初学者蛙泳腿部技术教学着手,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以往蛙泳腿部教学中强调的动作要领。根据解刨学相关知识,经过课堂观察学生练习效果,对参与蛙泳腿部动作的肌肉和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寻找导致学生动作错误的原因,对优化蛙泳腿部技术教学提出个人意见,改进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蛙泳腿部技术,提高游进速度。

1 对蛙泳腿部技术动作要领进行分析

蛙泳腿部动作是练习者游进过程中推动身体向前运动的重要动力,在初学者学习蛙泳技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收、翻、蹬、夹”这样的教学口令经常出现在在蛙泳教学中。但是,初学者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这四个阶段的动作要领。使蛙泳腿游进效果不明显,容易造成动作变形,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1.1收腿阶段

收腿是蛙泳腿部动作的第一步。平式蛙泳要求大腿与躯干保持130°~140°角,大腿与小腿之间成40°~45°角。为减少收腿动作在游进过程中产生的阻力,教学中强调收腿缓慢而放松。其动作要领主要是髋关节屈和膝关节屈,即髂腰肌和股直肌的近固点收缩;胭绳肌和腓肠肌的近固定收缩。蛙泳腿部技术和游进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关节的屈伸角度。首先,身体在水中向前运动时,水对身体形成阻力,阻力作用于大腿的前侧,如果屈髋过大,大腿对水的接触面积增大,阻力也就越大。其次,大腿与水面的角度减小,水对大腿的阻力分解成向后的阻力和向上的浮力,这样有助于初学者做收小腿的动作。

初学者在水中的身体感知能力较差,对肌肉力量的控制能力较弱,再加上收腿在字面上强调了“收”的意思,为了增大蹬的力量,初学者习常会利用股直肌和臀大肌过分发力,出现膝关节向前,只收大腿,不收小腿,撅臀不勾脚,这样的错误动作。

1.2翻脚阶段

翻脚是蛙泳腿部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外翻脚和翻小腿,它是收腿动作的结束,是蹬夹动作的开始。收腿结束时,脚跟位于臀部上方,脚背屈和外展,向外翻脚,即腓骨长肌收缩时足外翻。同时,膝关节内旋,即腓肠肌外侧头内旋使小腿旋外。翻脚技术结束时,两脚之间的距离宽于两膝之间的距离,脚和小腿内侧共同参,对准蹬水方向,增大对水面积,加强蹬水游进的效果。

翻脚也可称为勾脚,是蛙泳区别于其他泳姿的腿部技术特点,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腓肠肌的力量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在水中,初学者对勾脚动作的体会非常困难。除此之外,对多数人而言,膝关节内旋的程度是有限的,尤其是男生,膝内侧副韧带较差。因此,练习翻脚技术常伴随着膝关节受伤的风险。在练习过程中,膝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用力过度,韧带往往会被撕裂,撕裂处的半月板会产生炎症,造成膝关节损伤。

1.3蹬夹阶段

蹬夹动作是蛙泳游进过程中的主要动力,正确的蹬夹技术能够产生巨大的推进力,增加蛙泳腿的实效性。按照蹬夹的动作顺序分成:第一部分,向外和向后的蹬腿。利用臀大肌和胭绳肌积极伸展髋关节,利用股四头肌伸展膝关节,使小腿和脚内旋,位于大腿外侧,用大腿带动小腿向后蹬水。第二部分,向内、向后和斜向下的夹水。依靠大腿内侧肌群的内收动作,使小腿和脚继续向后蹬,同时两腿逐渐并拢,两脚由勾脚变为绷脚,双腿从水下上升到水面位置,使身体保持平行。效果明显的夹腿动作应该做出鞭打动作。从运动方向上分析,蹬夹腿的方向是斜向下做动作的,而不是平行方向的。平式蛙泳腿是通过脚掌内侧和小腿内侧共同作用,获得较大的蹬水截面,产生向前的动力。从运动轨迹上分析,蹬夹腿是先向外再向内,做对称的弧形运动,平式蛙泳腿运动路线教长,因此对水的阻力较大,在运动速度上,强调蹬夹快速,充分发挥髋关节和大腿肌肉的力量。

在教学中和学生实践中,老师和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蛙泳腿蹬夹效果上,因为这是提高蛙泳游进速度的重要环节。但是,多数初学者的蹬夹技术不正确,经常出现:臀部撅起,膝关节向外打开,水平向后蹬腿,只伸直大腿不动小腿的错误动作。原因包括:“蹬”表现为屈髋收大腿,大腿快速伸直带动小腿蹬出,是通过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大腿后侧肌群收缩完成的。“夹”表现为两腿并拢夹紧,是通过大腿内侧肌群收缩完成的。在大脑运动意识中,蹬夹动作主要通过大腿发力,在实践中,初学者靠撅臀带动大腿后蹬,由于大腿内侧肌群力量较弱,只能将膝关节向外打开以增加对水的推进力。因此在蹬夹腿技术上,我认为还有待商榷的地方。

1.4滑行阶段

滑行是蛙泳腿技术动作的最后阶段,也可称为漂浮,是在蹬夹腿结束后,随双腿并拢而做出的惯性动作。滑行时要求双腿尽量伸直并拢,腿部肌肉和踝关节自然放松,身体呈流线型,减少对水的阻力,为下一次收腿做准备。

在实践教学中滑行动作常被忽视,对初学者而言,滑行动作既是助力又是难点。水中滑行能够减慢蛙泳动作的频率,使动作更加充分,在节省体力的同时增大游进的距离。但是滑行动作要在憋气的前提下进行,就需要初学者掌握呼吸的动作要领,有意识的协调呼吸与蛙泳腿的配合。

2 实践教学中关于蛙泳腿部技术动作的改良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出现蛙泳腿部技术不正确,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腿部力量弱,在水中不能准确地控制肢体运动的轨迹和肌肉力量的大小,以及对教学用语和方法的不理解所导致的。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尝试对传统蛙泳腿技术动作教学进行改良,总结出适合初学者掌握的技术要领。

2.1将“收腿”改叫为“后踢”

在教学中,初学者容易将“收腿”理解成只收大腿的动作,不收小腿。“后踢”在字面上着重强调向后屈膝收小腿的意思,髋关节微屈只是为配合小腿的动作。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固定髋关节做向后撩水的动作,要体会借助屈髋带动大腿,同时屈膝向后踢腿的动作感觉。

2.2淡化“收腿”强调“外翻”

尽管蛙泳腿部技术包含四个阶段,但是教学重点应当有所选择。练习中期,可以淡化“收腿”的概念,强调直接翻脚。这样既能防止学生收腿过多,还能使动作更加连贯。翻脚练习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如何勾脚,让学生在地面用脚后跟走路,练习腓肠肌收缩。

2.3用“打腿”转变“蹬腿”的概念

“打腿”强调在水中双脚稍内扣,踝关节放松,有髋部发力传至打腿从而带动小腿和脚做鞭打状,使腿部动作更加有力而且富有弹性,同时打腿的方向不是同一平面的直线距离,而是由下向后弧形路线鞭打,动作更加柔和协调。“蹬腿”则强调大腿向后发力,动作路线单一,容易导致初学者动作变形和身体僵硬。

综上所述,蛙泳腿部技术对初学者而言至关重要,良好的腿部技术是学好蛙泳的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动作教法应该伴随时代的发展和学习规律的改变而有所创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蛙泳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王蓉,王泳.蛙泳腿部动作肌肉分析[J].南京体育学报,2001,15 (5):105-106.

[3]韦起伦.关于蛙泳腿部技术动作分析[J].广西体育科技,1996,17(2):21-22.

[4]赵凤萍,樊晓兵,王海生.蛙泳腿部技术“蹬夹水”用语商榷[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40.

[5]钱光健.浅谈蛙泳腿部技术最优化教学[J].今日科苑,2010(6):l282-283.

作者简介:杨洁(1989—),女,北京人,汉,硕士,助教,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c)-0107-02

猜你喜欢

蛙泳初学者腿部
多留意腿部问题 随时舒缓腿部酸痛
轮滑冰球初学者运动体适能与专项技能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阻力学理论视角下成人游泳初学者泳姿的选择
核心力量训练在少儿蛙泳训练中的应用
快速瘦腿小妙招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
给会计初学者的几点实用性建议
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