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教结合模式下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问题的思考
2015-12-05张兰
张 兰
(新疆建设兵团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对体教结合模式下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问题的思考
张 兰
(新疆建设兵团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本文以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的微观层面,分析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青少年运动员的现状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1 当前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现状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青少年运动员主要集中在各类体校。在体育部门管理下的体育运动学校,受长期“重训轻读”思想和金牌战略的影响,更加注重竞技比赛成绩,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够。文化课教师配备不足,管理不严,激励机制缺失,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文化课授课内容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文化课成绩越来越差,导致很多运动员退役后,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安置困难,甚至成了社会的“累赘”,有悖于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体教结合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和在训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问题。
2 青少年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生源难以保证
生源是学校运动队生存发展的根源,生源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学校运动队的发展,关系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使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进而谋求美好的人生发展道路,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重要追求。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孩子的综合教育方面都会比较切合实际地考虑子女的未来。虽然很多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但是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的体育成绩不够优秀,文化课学习又达不到普通学校的学习效果,不能凭借良好的文化素质或体育成绩考取高等院校,达不到升学的目的,很难在未来社会中与同龄人竞争,因而不愿将孩子送到体育运动学校,直接影响了各校的生源,招生规模不同程度地萎缩。
2.2 学训矛盾突出
学训矛盾是青少年运动员遇到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目前很多体校采取半天学习半天训练的模式,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但“重训练、轻学习”的思想依然左右着很多体校的各个层面,其侧重点仍然在运动训练上面,表面上“体”和“教”结合了,实际上“两张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过大运动量的训练,运动员坐在教室上课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精力不充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课学习氛围,也就无法实现“体”和“教”的有效结合,造成青少年运动员发展不协调,学训矛盾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2.3 文化教育欠缺
文化教育欠缺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更是青少年运动员职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课教学,尤其制约着很多中专性质体校的发展。国外在这一点上考虑得较全面,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放在早期的培养阶段,避免了各种机械的、实用的、专业化的训练,选择从业余到专业,从普通、大众的到专业的路径,使青少年运动员在进入大量的运动训练之前,已经经过了严谨的文化素质教育。我国大多数体校都是在忽视青少年运动员特殊成长规律的情况下,过分追求青少年运动员比赛成绩和名次,把比赛成绩和名次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运动员的正常成长,甚至影响到整个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4 升学难,就业难
在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的培训过程中,文化课学习问题一直影响着运动员健康的持续发展。运动训练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享受到国家、地方或高校的优惠政策,但这部分学生占总体比例很小,而处于中后段的学生由于运动训练成绩不够优秀,文化功底较差,在其运动生涯结束之后,容易形成既不能靠运动训练成绩,又不能靠文化课成绩升学或就业“两不靠”的尴尬局面。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市场上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转变为供大于求,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已经演变成了社会问题。青少年运动员为了出成绩,挤压了大量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无法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文化素质偏低,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完整,升学难、就业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3 青少年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3.1 明确培养目标
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是困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将直接反映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以青少年运动员的升学、就业为目标,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和培养,要求相关部门及学校确保普通教育规范的原则性、严肃性,从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分布、成长规律、心理变化等多维度出发,在学制、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招生体制和考核办法诸多方面,允许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在体育训练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就多数运动项目而言,使其运动技能从初期到顶峰阶段与接受文化教育的年龄基本吻合,以满足夺标育人目标的实现,保证运动员在思想品德、文化水准和竞技水平方面的全面发展。
3.2 强化学训规律
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具有其他培养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的需要。
经验表明,大运动量、长时间的超负荷训练已经跟不上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步伐。要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满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就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运动训练。紧紧围绕学训矛盾这个核心问题,转变思想,破旧立新,坚持循序渐进,合理分配训练与学习的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在文化课学习当中,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从而提高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加强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管理,在参赛资格审查和确定过程中,将文化课成绩作为选拔因素之一。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从学校、领导、班主任、教练员、文化课教师等多方面着手,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3.3 探索因材施教
既保证运动训练,又保证文化课学习,是对青少年运动员乃至现代体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学生家长的殷切企盼。对青少年运动员而言,受运动训练和经常性比赛的限制,往往不能接受正常的连续性文化课学习,因此,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地打破常规,遵从训练和比赛的规律,针对比赛时间和文化课学习时间的冲突,主动实施因材施教策略,逐步探索出一套有利于文化课学习的方案,是有效解决“体”和“教”不能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对不同施教对象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结合人的自然禀赋不同,在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兼顾的基础上,优先发展个人的天赋。
3.4 建立科学培养体系
体教结合的真正目的不是以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为目标,而是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和教育的结合,培养出较为全面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培养高水平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运动训练成绩的取得和文化知识的掌握,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与学习才能获得。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更是如此,不能贪图一时的便利,采用“拿来主义”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结合青少年运动员学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青少年运动员特点,具有特色的教育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体系,把落实教育视为运动员保障体系之一,为未来的升学、就业及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 语
体教结合归根结底涉及到的是人才培养的问题,目的是建立“以运动员为本”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问题,是竞技体育、教育自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1] 郝小刚,须晓东.促进江苏高校“体教结合”良性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64-66.
[2] 朱迅华,何志林,须晓东.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中运动员招生现状与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18-20.
[3] 卢志成,刘华荣,裴琨.“体教结合”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6):7-8.
G807.3
A
1674-151X(2015)07-017-02
2015-05-17
张兰(1983 ~),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