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 女红的艺术
2015-12-05《中国新时代》编辑部
刺绣 女红的艺术
10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为来英国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举行欢迎宴会。宴会后,伊丽莎白女王和习近平主席互换礼物,习主席赠送给女王一幅精美的苏绣——女王夫妇肖像《岁月如歌》。苏绣作为国礼,再次走向世界。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就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也是一种艺术,在中国至少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刺绣门类繁多,其中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习主席赠给伊丽莎白女王的《岁月如歌》就是由苏绣艺术家、“刺绣皇后”姚建萍创作。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文明国家之一。在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是一个小农家庭衣食的主要来源和保证。所以,古时候的女子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要从小就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活计。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男人择妻标准都以“德、言、容、工”来衡量,其中的“工”即指女子做刺绣等活计,也称女红。
古代中国虽说是个夫权社会,但“男耕女织”的传统说明,女红对于一个小农家庭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半边天”的作用。女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它本身的艺术性,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多有所反映。最脍炙人口的诗赋,莫过于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描述了慈母为儿子缝衣纳衫做女红的画面,也用来勉励自己知恩图报。
另一位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咏绣障》也同样令人难忘。“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绣女的绣品如此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诗人妙笔生辉,让人拍案叫绝。
女红在绘画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河北井陉县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的粉绘《捣练图》,分别再现了宫廷和民间的女红场景。
受工业化的影响,今天的刺绣与古时候的刺绣相比,已不完全一样,但其文化内涵和精髓未变。女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集观赏价值和实用功能于一体。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实用物品,又是极有价值的艺术品。
本期《刺绣千年文明的见证》将和你一起回望中国刺绣的千年历史,领略女红的艺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