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考
2015-12-05龚维斌
◎文/龚维斌
|专家视角|ZHUANJIASHIJIAO
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考
◎文/龚维斌
近年来,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指引下,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深入推进,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对于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更高层面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党政主导与多方力量参与并重
社会治理需要党和政府主导,这是不容改变的。但同时也要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大力发展社会组织,调动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政府要改革社会治理方式,把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社会、交给市场。同时,又要强化研判社会发展趋势、编制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社会政策法规、统筹社会治理方面的制度性设计、全局性事项管理等职能,完善社会治理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提供社会治理所需要的资源和手段,推动社会治理政策措施的落实。要按照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和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求,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一是着眼盘活现有社会组织的存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现有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规范内部治理结构,提升自身的能力;二是按照分类发展和规范引导并重的原则做大社会组织的增量,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以及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三是创造条件,积极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从更高层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首要的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有序推进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
在坚持综合治理中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综合治理是指运用道德的、法律的、村规民约的、经济的、行政的、说服教育的以及现代科技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社会治理。近年来,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各地积极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地十分重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手段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在重要场所和交通要道安装监控设备,加强部门和条块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建设,避免出现信息盲区和信息孤岛现象。在社会治安防控和社会服务方面,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但是,无论运用哪种具体手段和方式,都应该遵循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底线,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面贯彻法治精神,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和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要加大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严守法治底线;另一方面,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依照法律、按照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维护群众权益中加强源头治理
过去有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在维稳工作中以强化社会控制为重点,习惯于“管、控、压、罚、拖”,习惯于等问题和矛盾出来以后当消防队员和救火队长,而不是着眼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这样做不仅无助于真正解决问题和矛盾,反而可能激化矛盾,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为更大的矛盾和冲突埋下隐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从更高层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妥善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着力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中求得社会稳定,创造条件解决好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方面的困难。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失地农民、残疾人员、城乡贫困人口的民生保障工作。同时,要维护好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建立规范有序的利益表达和群众参与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城乡社区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社区治理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有效形式,如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网格化治理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总体来看,基层社会治理还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基层群众生产生活诸多难题还不能很好得到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各种矛盾纠纷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化解。从更高层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着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头重脚轻”现象,同时还要解决社区建设本身存在的重“区”轻“社”现象。加强和改进社区治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需要从理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多个方面入手,改革创新,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推动基层政社良性互动。
实现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治理良性互动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社会迅速崛起,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各种思想观点、行为表现良莠不齐,既有诚实守信的交易和积极向上的交流,也有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互动性和集群性等特点,网络社会比现实社会更容易滋生负面言行、放大和扩散消极因素,冲击现实社会的正常运行与和谐稳定。因此,在享受互联网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福利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社会的治理,加强对网络社会治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防止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转移到网络社会,同时,也要防止网络社会的不良情绪、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蔓延到现实社会。特别是要加快互联网治理方面的立法,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网络行为,保护合法、纠正违法、惩治犯罪,努力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使互联网成为改进现实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伙伴,而不是破坏现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工具。
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公共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公共安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高层建筑物、水电油气运等生命线工程,一些大型关键设备、化工园区等重大风险源在增多,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导致重大经济社会损失和人员伤亡,造成社会混乱。天津“8・12”爆炸事故充分暴露出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工作的不足,也充分表明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要进一步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在城乡发展规划中要体现公共安全的要求,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做好应急管理规划。二要继续坚持“一案三制”为主线,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为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基础性、制度化保障。三要以能力提升为重点,加强应急管理的队伍建设和物资保障。在队伍方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形势研判能力、决策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在物资保障方面,要做好应急管理信息管理、生产和储备能力、应急物流以及事后清算等工作。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做到应急物资的种类、性能、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汇总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只有家底清,才能做好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工作,紧急状态下政府部门才能快速有效地调集物资。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