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
2015-12-05老枪
文/老枪
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
文/老枪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留下永恒的痛。为了再次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南通日报》精心组织了“江海烽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这个系列分为“寻访抗日纪念实施”“致敬!老兵”“史料·故事”几大板块。每个板块又由一组稿件组成。系列报道带领人们穿过时空隧道,再次将70年前全民抗战的情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再次见识到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江海儿女救亡图存、浴血奋战的不朽,让人们聆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作为整个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的一个分支,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传统教育教材。
系列报道是补课,重新补上南通人民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历史课。“日登陆南通警示牌”“血泪滩”“十总大屠杀”“石港二十三个半”惨案,记录着当年日本法西斯掠我领土、杀我同胞的滔天罪行;“启东抗日义勇军”“火烧竹篱笆”“陶勇智擒孙二富”“伏击日军首战胜利”等,再现了江海儿女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可歌可泣的场面;奋勇杀敌的姜杰、威名远扬的顾斌、智勇双全战斗在秘密战线的徐智述说着一个个抗战老兵的动人事迹。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重温这段历史,可以教育后人永远不要忘记过去,永远不要忘记抗战先烈,永远不要忘记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永远不要忘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系列报道是提醒,提醒人们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惨烈的战争虽然远去,历史的硝烟亦已消散,但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每一次回望,人们头脑中就会重现历史的一幕: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招欺凌,人们光有和平的愿望不够,必须拥有维护和平的力量。纪念抗战胜利,不是要记仇,但要有记性,历史记忆应处于苏醒状态,避免出现哪怕片刻的休眠和麻木,时刻保持对那些亡我之心不死者应有的警惕。令人不安的是,那些对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态度冷漠,那些任意篡改历史,把抗战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现实中抗战遗址被风蚀、被湮没,无论是抗战神剧对历史的强暴拆迁,还是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其实都反映出“好了疮疤忘了疼”的轻浮和“不知我从哪里来的”浅薄。“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勃兰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系列报道是激励,激励人们图强自立、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谱,民族英雄是这个图谱中的精神坐标。抗战精神是最具活力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最深刻的文化记忆。越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就越能超越时代,引领民族走向未来。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以民族精神激发复兴,是对抗战的最好纪念。对待那样一段满是屈辱和激愤的历史,唯有抚伤痛而奠折损、知耻辱而后奋进,才是对先烈遗愿的最好承继。
以自强祭奠不朽,以不朽激励未来。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响,展望民族未来的方向,在复兴路上的前行,需要众志成城的国民,需要同舟共济的人心,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