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只当官不干事”
2015-12-05李秋生
文/李秋生
小议“只当官不干事”
文/李秋生
无论是在公务员队伍内部,还是在外部,最近都在传递着这样一个负面信息:有为数不能算少的人,“只当官不干事”。众所周知,我们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天底下最好的队伍,岂能出现如此不正常状态?
这种现象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14年9月1日上午,中共中央党校举行2014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他明确指出,“坚决纠正只当官不干事,只揽权不担责的现象”。
为何会出现“只当官不干事”的怪现象?占上风的说法是,一些人是因为没有好处,不愿办事。原因是一些人长期以来生存在一个“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热衷于“三公消费”的腐败与亚腐败环境之中,由于中央坚决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着力治理歪风,使他们很不适应,很不得劲,纠结不已,郁闷得很,顶风违纪不敢,无利办事没劲,干脆消极怠工。
这确实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不容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但我以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一种现象往往有多种原因。除此原因之外,还有两个潜在的原因也不可忽视:一是怕犯错误,不敢办事。 这主要是领导级别的公务员。作大的经济决策,搞一些工程、项目,少不了要与金融、经济挂钩,要与老板、工头接触,弄得不好要犯错误,为了“保险”起见,干脆“退出江湖”,或者“少做为佳”,好在现在的大环境是速度放缓,有推卸的理由;二是缺少经验,不会办事。这主要是新录用和录用不久的公务员。多年来,各地招考公务员都是面向大学生,他们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机关门,是典型的“三门干部”,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虽然近年来有些职位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报考,但何为“基层工作经历”,解释的定义相当宽泛,加之操作中也多有网开一面现象,有的在家自谋职业也算基层工作经历,这样一来,多数是“有其名无其实”,导致有的公务员几年下来还不能离开“保姆”独挡一面地处理问题。
公务员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只当官不干事,可以说已经成为我们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瓶颈”,而且直接影响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形象和威望。腐败,群众不满意,懒政,群众同样不满意。连一些开明的封建官员都懂得“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所以,解决“只当官不干事”问题,是当务之急,但需对症下药。
对那些“我心依旧”,沉湎于购物卡、好处费、跑饭局“美好回忆”之中,消极对抗,不愿办事的公务员,一是教育,二是辞退,别无他法。因为他们中一些人多年来受染严重,并非“可教育好”那么单纯,吐故纳新是最好的办法。列宁说过,“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也不要”。公务员也应是一样的严格要求。
对不敢办事的,一是要帮助他们“减压”,解放思想,丢掉包袱,轻装上阵,只要方向对头,为民造福,群众会支持,组织会信任;二是确实能力有限的,也一样要考虑免职调离,让能力更强,思路更清,更有担当,适应时代要求的人走马上任。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魄力,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只会贻误我们的大业。
对不会办事的年纪较轻的公务员,重在帮助与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兼顾他们的专业特长,对只适合做内勤、搞文秘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不善于窗口服务的,要调整他们的工作,力求专业对口,人尽其才。
“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人”。相信,只要领导到位,重视到位,措施到位,“只当官不干事”现象会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务员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