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探究
2015-12-05王翠
王 翠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少学,江苏 徐州 221143)
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探究
王 翠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少学,江苏 徐州 221143)
近年来我国少学生感觉综合失调的问题不断突出,少学生感觉综合训练被摆上了重要地位。文章分析了感觉综合及感觉统合失调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含义,对在少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感觉统合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解析了少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途径和启示。
1 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概念由英国著名生理学家 C·S·谢林顿首先提出。在此基础上,临床心理学家Ayres A·J博士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
通常把个体对输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包括光、声音、触压、重力、气味道刺激等),在大脑中经过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其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组合的过程叫做感觉统合。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一般于 3 岁以内就逐渐形成,并在以后的成长和生活过程中得到不断加强、重构与发展。
感觉统合是少年儿童大脑对来自外界环境的信息作出正确应答和适应环境的基础,也是人进行正常心理行为的前提,通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共同发挥协调整体的作用,使个体与环境能够顺利接触,大脑和身体能够正常发展。另外,感觉统合能力还是认识能力、社会性、身体和情感发展的基础。
2 感觉统合失调和感觉统合训练
2.1 感觉统合失调
2.1.1 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3 岁以上的少年儿童受到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来自外界的信息不能有效整合并形成正确的应答方式的过程。感觉统合失调可分为视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平衡觉统合失调和本体觉统合失调五大类。在实际的案例中,大多数少年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不是单一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而是多种感觉的统合失调,因而其表现症状也较为复杂。
2.1.2 感觉统合失调产生的原因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既有神经解剖学原因,也与刺激量与类别的缺失有关。(1)神经系统受损或紊乱。中枢神经是感觉统合的物质基础,儿童的感觉统合是多区域中枢神经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外围神经或中枢神经存在缺陷或受损,都会使统合神经因为连结路径或协作中断而导致感觉统合失调。另外,外部刺激如托品中毒、铅摄入过量等,也有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紊乱而致感觉统合失调;(2)缺少感觉刺激训练。有研究表明,人的感觉统合训练从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就已经开始,而且贯穿出生前至儿童期。由于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受到的刺激相对较少且稳固,所以更多的统合训练需在出生以后才能完成。
当今社会,一方面由于家长对于子女的溺爱和缺乏相应的育儿常识,这种其养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孩子该有的感觉刺激减少,甚至被剥夺,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而发生统合失调。另一方面,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还与儿童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有关。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易养型儿童中,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的比例最少,在启动缓慢型儿童和难养型儿童中,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比例较大,且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2.1.3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危害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学习障碍、心理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以及社会行为与生活能力障碍等方面,甚至对儿童高级认知和行为能力产生影响。学习障碍主要是指学习不良,主要表现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成绩较差等。感觉统合失调少学生学习困难,既有心理发展水平因素造成的,也有感觉失调造成的。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因为不能正确完整的对内外信息进行协调地统合,而导致不正确的认知,因而表现出非正常的情感与意志行为。另外,这些孩子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导致的智力水平的发展低于同龄人,也易造成心理障碍。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未能对信息进行正确的统合,表现出过分敏感、回避、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性格孤独等,难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使人际沟通中断或受阻而致交往障碍。而多次交往障碍产生后会加剧他们的交往障碍和合作障碍。另外,感觉统合失调还会使人的肢体灵敏性和协调性降低,产生最基本的日常行为和活动能力障碍。
2.2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运动训练矫正法,是防治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其重要特征是寓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体育学、训练学等学科的内容于游戏中,因而其核心内容是体育游戏。
常用的感觉统合训练教具有滑板车、平衡台、大笼球、羊角球、球池、单杠、溜滑梯、吊床、秋千、刷子、海绵、吊缆摇篮、网缆、平衡吊缆、跳床、圆木马吊缆等很多游戏方法。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儿童的感官,提升其感觉的灵敏度和协调性。
3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感觉统合训练的相关问题分析
在大城市,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正在逐渐增多,并且感觉统合失调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终其一生的,我们应该利用科学的感觉统合训练来预防和改善学龄期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的产生,保证儿童拥有健康的童年。
3.1 对小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必要性
3.1.1 学龄期是重点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年龄段 心理学上认为,人在0~10岁之间是神经系统发育完善的重要时期,在儿童时期大脑具有很高的可发展性和可塑性,并且6~13岁是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重要时机,大量研究结果也证明,少学阶段是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时期。
3.1.2 我国小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较高 据相关调查统计,感觉统合失调症在现代城市中的发病率高达10%~30%,尤其是少学阶段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症更为常见。另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情况中,任何一个儿童100%达到感觉统合的几率很少。简而言之,几乎所有儿童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差异只在于失调的类型和程度。因此,要保证少学阶段的儿童有良好的智力水平并发展好感觉统合的能力,我们需要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觉统合训练。为少学阶段的儿童提供感觉统合训练,能够发挥其对日益频发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病症的防治价值,是有针对性地防止可能出现的失调的有效训练方法。
3.1.3 实行感觉统合训练是实现孩子更好成长的需要 研究表明,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一定的感觉统合训练中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很好地发育,进而可以改善儿童大脑感觉的组织协调和动作协调能力。
3.2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可行性
3.2.1 将感觉统合训练项目适当引进小学体育课堂 感觉统合训练器材绝大部分可与幼儿体育游戏内容结合,如跳跳袋、平衡台、脚步器、圆木马吊缆等。
3.2.2 利用已有的体育器材探索设计感觉统合训练项目 研究者和体育教师可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不同的体育项目锻炼的不同感觉系统,创新设计有吸引力的游戏和体育活动,用以感觉统合训练的项目。
3.3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进感觉统合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在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实际情况下,感觉统合训练虽然有实际的效果,但是不能将所有的感觉统合训练的项目盲目地引入到现有的少学体育教学体系中来,要认真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学习感觉统合的基本理论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实践原理,才能有所创新并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给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带来康复的可能性。
3.3.1 实施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虽然大多数感觉统合训练本身就是体育游戏,但感觉统合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体育学、训练学、社会学的多学科的理论体系,故而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就必须具备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使感觉统合训练发挥其功能。
3.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科学感觉统合训练的结构体系 实施者在认真学习了感觉统合的基本理论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实践操作原理之后,将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之形成科学的结构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3.3.3 要把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和感觉统合训练目标有机结合 在实际的少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少学体育教学的“健康”的目标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健康”目标有机结合,使体育课感觉统合训练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达到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目标。
4 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途径和启示
4.1 贯彻落实以健康为原则的目标
既要坚持落实少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使少学生强身健体,快乐成长,达到学生体质的目标,又要贯彻感觉统合训练的心理健康的目的。使孩子在获得健康的身心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4.2 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关爱和照顾每一个孩子,注意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其次及时发现个别孩子的不同之处,并及时给予相对应的帮助和矫正。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感觉统合失调,不能完整而正确的理解和表达课堂所学习的内容,甚至遭到同龄人的嘲笑和伤害。另外,发现孩子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也不能统一采取同一种训练矫正,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感觉的失调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力度,争取对症下药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4.3 体育活动以活动性内容为主
在少学阶段是儿童的身体和神经系统逐渐发育的重要时期,以活动性内容为主的体育活动能够引起孩子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另外,体育活动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逐渐纳入技术性的教学。
4.4 体育教学应不断创新
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吸收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用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做到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才能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物质与心理基础。
5 结 语
感觉综合训练作为一种改善儿童感觉系统障碍的新兴项目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并且具有走进少学体育教学中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体育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并且需要教师实事求是地应用,才能使感觉统合训练在少学体育教学体系中发挥其原本的功能和价值。另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将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到少学体育教学中,不是简单地将其原原本本地放进去,而是需要原来的教育模式和现有的感觉统合训练相互进行磨合,让双方相互适应融合,从而挖掘出感觉统合训练独特的潜能,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 1 ] 张晓亮.论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J ].课程教学研究,2014(6).
[ 2 ] 毛雪娜,竺本杰.探析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J ].当代体育科技,2013(5).
[ 3 ] 肖建忠,许丽.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J ].体育学刊,2011(11).
[ 4 ] 朱树强.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G807.2
A
1674-151X(2015)09-075-03
2015-07-26
王翠(1983 ~),少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