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颖超缘何支持安乐死

2015-12-04

健康必读 2015年11期
关键词:邓颖超安乐死癌细胞

给央视“午间半小时”的一封信

事情还得从1988年1月间说起,邓颖超最爱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节目,有一天听到北京首都医院的一位大夫谈论安乐死的问题,她一字不漏地认真听完节目后,就给中央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的同志们写了一封信:

后来“午间半小时”节目把邓颖超的信播了出去,许多人都为她赞成安乐死的坦诚态度所感动。人们不知道的是,邓颖超不但赞成安乐死,而且还曾想过要身体力行。1989年10月16日,邓颖超特意让秘书向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转达了她的意见:“一个共产党员,在死时再作一次革命。当我生命快要结束时,千万不要用药物来抢救,那是浪费人力物力的事,请组织批准,给予安乐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2月28日)

亲眼目睹丈夫受尽疾病折磨

那么,邓颖超为什么要支持安乐死呢?追根溯源是因为邓颖超亲眼目睹了丈夫周恩来受尽了病魔的蹂躏,真是惨不忍睹,甚至要潸然泪下了。

1972年5月,周恩来在检查身体时发现尿中有癌细胞,随后被确诊为膀胱癌,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

1975年6月以后,周恩来由于癌症的折磨,身体极度消瘦,体重只剩下了30.5公斤。进入9月以后,周恩来的病情急转直下,癌细胞继续扩散,即由原来的“移行上皮细胞癌”转为“鳞状细胞癌”之后,恶性程度更高了,并很快扩散到盆腔内临近器官、腹腔内脏,继而转移到全身重要器官。免疫力严重下降,他基本上处于卧床不起状态。大小便已开始在床上解决,进食主要靠鼻饲,偶尔在病床上喝一点汤汁及茶水。在这种情况下,医疗组不得不取消周恩来的外事接待活动和室外散步。

实际上,周恩来对自己疾病的未来,已渐失信心。《周恩来年谱》记录说:“(周)自己判断病已无治,对大夫张佐良、吴蔚然说:我的病,在医院待下去已没有多少意思了,可否搬回家(西花厅)去住。”可惜,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病已经不是他个人的事了,想放弃治疗,根本由不得他。

9月20日下午,周恩来做住院后的第四次大手术。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汪东兴和邓颖超等来到医院手术室外守候。周恩来清楚,做这次手术的后果很难预测。于是在进入手术室时,周恩来大声说:“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以表明自己在重大原则问题上遭受“四人帮”诬蔑时的严正态度。这几乎可以看作周恩来的最后遗言了,在场的邓颖超要汪东兴将此情况报告毛泽东。长达5个小时的手术,对极度虚弱的周恩来来说,又是一次严重的考验,但他坚持了下来。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发现周恩来体内的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无法医治了。邓小平只能指示医疗组,尽一切努力,“减少痛苦,延长生命”。

10月24日,周恩来又做了第五次手术。这次手术后,周恩来再也没能从病床上下来。

从11月下旬起,他身体已十分虚弱,连躺在床上大小便也没有力气,要依靠别人将他身体托起把便盆塞进身体下面去才行。后来,消化道发生部分梗阻,由鼻饲管通过“蠕动泵”输入胃肠道的营养物质不能往下运转,引起腹部胀满不适,只得改为每天静脉输入抗菌素治疗药物,同时输入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热量需要。但是,大剂量的各种广谱抗菌素的反复使用,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大便量与次数明显增加。进而发生全身性霉菌病,导致持续高热不退,心脏和肾脏功能衰竭,使本已十分复杂的治疗工作变得更加艰难了。

由于全身免疫系统功能已面临崩溃,抵抗力极度下降,癌细胞在体内更肆虐。它们每时每刻在吞噬着周恩来的五脏六腑、骨骼与肌肉,由此引起全身各处难以忍受的疼痛;镇静药物和止痛药品几乎已失去了作用;满脸胡茬,更显出虚弱憔悴的病容。那双令敌人望而丧胆、使同志倍感亲切的眼睛已不再炯炯有神。他的体力非常差,呼吸与脉搏也很弱;说话声音轻微,生命处在垂危之中。从12月中旬起,终日卧床的周恩来已无法进食,所需要的食物由医护人员用管子直接灌入胃里。这时周恩来的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进食、输血、输液、排液……以至连翻身都受到限制。为了减少周恩来的痛苦,医生不得已使用了安眠药和止痛针。但是,不时袭来的剧痛,仍使周恩来常常浑身颤抖,大汗淋漓。

就是在这种痛不欲生的状态下,周恩来仍表现出了高度的自制力。在电视历史回顾纪实片《伟人周恩来》里,面对镜头,医生张佐良回忆:“总理用的止痛药,开头打一针可管上四五个小时,后来管两三个小时……他疼得实在不行时,就把我叫进去,说,我很疼,能不能哼一哼,叫唤叫唤。听到这里,我的眼泪都掉出来了。我说,总理,你现在愿意怎样就怎样吧!”护士许奉生说:“这时总理是很痛苦的,可他从来不哼也不叫。有一次他正睡觉,一下让病痛惊醒了,就问,我喊了没有?我们说,你叫叫没关系的,如果你疼,你就哼哼,就叫,没关系。他摇摇头。”

周恩来虽然已有两个多月不能进食,但肠道内仍有自身分泌的液体,还有留下的少许残渣,加之体内恶性肿瘤细胞和各类致病菌在迅速地生长繁殖,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而产生毒素。这些复杂而有害的物质造成肠道发生麻痹,本已处在高热状态的周恩来又增加了“肠麻痹”,使得他腹部胀满,疼痛难耐。

为此,在1976年1月5日凌晨,医务人员为生命垂危的周恩来做了最后一次手术,即做“结肠造瘘术”,就是在左下腹部开一个口子,以解决大便不通问题,将肠道里的“残渣余孽”尽量清除出去,但毫无效果。随后,接到周恩来病危通知的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员、国务院负责人等陆续来到医院。

幸运的她自然睡离人世

1月7日,周恩来病情继续恶化,气息已变得十分微弱,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医疗组成员、护理人员等昼夜守护在病房,随时准备抢救。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恩来从昏迷中苏醒。他微睁双眼,认出守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78岁的他终于走完了艰难而坎坷的生命历程。

一个病人,在一年半多一点的住院时间里,居然要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按我们现在的看法,这是典型的过度治疗,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是挽救总理的生命,反而是在无休止地用医疗手段折磨病人。一个人,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活着,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生活质量,有的只是生不如死的痛苦。

难怪作为妻子的邓颖超看到丈夫受尽病魔折磨的痛苦,私下里实在不忍看下去了,凄然地对医生表示:“这么痛苦,太难受了,他太难受……”这种恶性刺激,可能就是后来邓颖超率先赞成安乐死的原因。

邓颖超是幸运的,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她没有受多少病魔的折磨。1991年7月,邓颖超最后一次入院后经常高烧不退。一次,她持续昏迷了12天,清醒后,她可能感到自己病情很重,就又一次提出安乐死的事。当时身边的人都安慰她,“您的头脑清醒,而且还可以治疗,谁也不能批准你安乐死,也没有必要”。邓颖超最后病危的时间很短,只有一天一夜,而且是自然睡过去的,这对邓颖超来说也是一种安乐死吧。(据《凤凰网》)

编辑/吴雨

猜你喜欢

邓颖超安乐死癌细胞
邓颖超:春天过后不是秋
癌细胞最怕LOVE
假如吃下癌细胞
癌细胞最怕Love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新媒体技术在复原陈列中应用的探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
法律形式和道德判断:安乐死与协助自杀
正常细胞为何会“叛变”? 一管血可测出早期癌细胞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
安乐死的立法困境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