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校武术对抗特点研究①
2015-12-04姜莹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姜莹(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
近代中国学校武术对抗特点研究①
姜莹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摘 要:近代中国主要指1840年—1949年间,近百年的近代史是中国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以武术为手段,不同阶层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主要表现于:汉族学校与八旗子弟学校在武术教学内容的对抗;学校身体教育的西化与本土化的对抗;学校教育中的土洋体育对抗;以武术为契机的强国之路与外敌入侵的殖民之路的对抗,无形中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近武术得以空前发展,这是特殊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武术运动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武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扮演着国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主要手段,对于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我国武术有着上千年的传承史,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代先人乃至当代人都具有很大影响。作为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体育形式,武术其在神州大地上的传承与发展,是事关我国文化传承的大事,学校中武术的传承是我国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教育现代化、体育全球化的今天,学校教育的地位越发重要,武术在以学校为载体的传承中,越发显得重要。在我国武术的传承史,便是教育的发展史,早期中国的教育内容并非多是为人文素质、举止修养等教育,而是倾向于战胜自然,适应自然身体教育。武术的传承是经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直至传承至今社会主义社会,纵观我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史,近代武术在学校中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沿承作用,对于当代武术走向世界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文中所指的近代,部分历史学家将其界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短短的百年历史是中国的屈辱史,更是中国百年的发展史和抗争史。近代随着外强入侵,使得我国政体更迭频繁,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体制也发展较大变革。深刻研究我国武术传承的特点,分析近代学校武术传承特点,对于丰富武术文化内涵,深化当前的武术教学思想与内容均具有积极意义。
1 汉族学校与八旗子弟学校在武术教学内容的对抗
满清入关统一中国后,在教育制度上执行了两种几乎不同的教育体制,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学校教育内容中关于武术教学内容的对抗,在对以汉族为主体的学校教育中,清政府直接取缔了部分武术组织,大量销毁武功秘籍,迫害武林人士,并且强令我国汉族教育学堂不能进行与武术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禁民习武”,这里所指的民,主要是指汉民,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为了更为持久的对汉族进行统治,清统治者不顾及汉族人民的对抗,直接取缔了武术在汉族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使得汉族武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停顿,对我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同样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统治者在其所设立的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官学等学堂中均开设武术教学内容,且将武术教学摆在重要位置,以文化学习齐名。这些满清贵族子弟在这些学堂中学习骑射,康熙曾经下旨强调,满洲以骑射为本,学习骑射原不妨碍读书,考试举人进士,亦令骑射,倘不堪中取,检察官及中式人一并以重治罪。清朝满族汉虽然并无专门的武术学校,但在常规的学校教育中,却有一部分特殊群体,那便是武生,这些武生可以通过一定练习进行武举考试。清明的武举考试内容分为首场、外场、内场三个阶段,考试内容依次为首场——马射;外场——步射、技用;内场——策二问、论一篇等。
从中可以看出,清初至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统治者对不同民族所创办的学校其对于武生这一教学内容也存在较大差距,以汉族为主体的学校禁止与武术有关的教育内容,而以满清贵族为主体的学校则非常重视武术教学的进行,在不同民族为主体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以武术为教学内容为形式的对抗。清初禁民习武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倡导满清贵族进行武术练习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统治,两种民族学校事关武术的对抗其实质则是这一时期阶级性的体现,是统治者对待不同阶级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手段。
2 学校身体教育的西化与本土化的对抗
鸦片战争失败后,使得部分国人开始审视清朝的军事、科技及教育发展状况,认为鸦片战争失败根源于器物的差距,外国人使用的以枪炮、军舰为主体的军队作战实力要远胜于当时的清军。致使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号召国人向西方学习,学习其先进的教育内容,发展钢铁产业,购置军舰武装军队等等,在这样“师夷长技以制夷”大的政治观念指引下使得我国开始仿照西方建立的自己的教育内容的学校体制,北洋水师学堂,京师同文馆便是这一时期的变革产物,在这些新式的学堂中,所进行的教育内容也仿照西方进行,全盘西化,以武术为特色的身体教育,也逐渐被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火器等教育内容取代,可以说在这些学堂中几乎见不到武术的影子。这一教育理念在清后期的兵操教育内容进行了升华,达到了顶峰,使中国学校教育中武术教育走向了歧途,背离我国武术的真义。清朝灭亡后,辛亥革命所倡导的民族、民权之风越发深入人心,使得民间尚武之风日盛,特别是在内忧外困,亡国亡种的困境下,使得救亡图存成为民族的要义,而救亡与自强的主要手段——练武强身,则成为当时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期间我国先后于1098年成立了中国体操学校、1910年成立了精武体操学
校、以及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研究社等组织都倡导在教育内容中增设传统武术教学,使得武术在1915年后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身体教育是事关民族存亡的大事,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学校身体教育的西化与本土化,都是为了实现强国强种的民族目的,都是为了中国民族的长久不衰,只是所采取的手段存在较大差异,激进者则强调以西方体育为主要的身体教育内容,保守者则更为重视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学校身体教育的西化与本土化的对抗,实则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很难评判出优劣,在这一过程中武术得以在夹缝中传承下来实数民族之万幸。
3 学校教育中的土洋体育对抗
20世纪30年代左右,学校教学内容中出现了土洋体育的对抗,土体育主要是指我国土生土长的体育形式——武术;洋体育则指这一时期国民党所倡导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然体育思想,自然体育所倡导的最主要教育内容便是田径与球类,注重练习者的感受与体悟。持土体育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日俄战争中的胜者日本,其胜利的最主要因素便是柔术,而柔术源自于我国的传统武术,因此练习传统武术也能够战胜侵略者,能够实现强国强种的愿望,而部分近代相对激进的教育者则鄙视武术的存在,认为自然体育远胜于武术,认为武术是在对着空气打拳,既没受教育价值,也没有锻炼价值,实则对学生身体无益。特别是刘长春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失败,更加助涨了土体育学者的论点,认为刘长春的失败是国人体质的失败,国人之体质不适于进行田径、球类等项目的练习,爆发了最为著名的土洋体育之争。土洋体育之争其主要分歧点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主要为:首先中国所学习的西方体育不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并且学习方法存在较大问题;其次体育应以教育为重,并无土洋之分,只要对国人有益便应取之,与国人无益便应弃之。
土洋体育之争是在教育思想层面进行的以土体育——武术还是以洋体育田径、球类为主体的教育内容之争,这一争论的前提都指向于我国学校体育的进步和民族体质的增强,对于后世武术的发展,是国人体育认识的深刻具有积极影响。土洋体育之争的实质是国人对待新旧两种事物的态度的争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持保守态度,反对以洋体育为主体的西方事物,倡导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义,而部分相对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则持开放态度,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体质,亦无阶级之分,其实施是吸纳与接受西方事物,倡导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来实现本民族的救亡。
4 以武术为契机的强国之路与外敌入侵的殖民之路的对抗
1840年后外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梦想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和鸦片倾销之地,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一次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署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让外国人在中国大面积的割让殖民地,建立领事馆,划分租界区,外国人梦想成为中国的主人,百年的近代史是殖民入侵史,中国先后被各资本主义强国入侵,百年的近代史也是让国人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中国先人一直在进行发殖民地,反封建,追求民族和民权的阶级斗争。清朝灭亡后,中进入以国民党为统治的民国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变革期,中国学校中武术运动得以空前发展。除基本学校均开设武术课程外,1932年还成立了专门的武术院校,即国力国术专科学校,为民国培养了近600为专业武术人才。为了救亡图存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也倡导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武术教育,如孙中山也曾经题词“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并且倡导尚武精神,并于1927年将武术改名为国术,大批的教育家及社会名流等都加入到尚武救亡的道路中,为的是通过武术为契机,是中国国人体质得以增强摆脱东亚病夫的头衔,走强国振兴之路。
以武术为契机的强国之路与外敌入侵的殖民之路的对抗,武术仅仅是这一对抗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这一对抗的实质主要是民族、民权与外敌入侵的斗争,是入侵与反入侵,殖民与反殖民的阶级对抗,倡导国术看似是国民狭隘自保,不愿接受外国事物,更是国人国仇家恨不愿放弃自身利益的爱国之举,对于现实反殖民地的举动,反压迫和反剥削均具有积极意义。
5 结语
除了外在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以外,中国内部也因为战事的失利,国土的沦陷,民族的屈辱而要求变法革新。可以说正是在这种外内压力双重作用之后,整个民族才不再陶醉于盲目的自大之中,开始面对自己的落后与黑暗面,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下自省自己的传统,同时这种反思的结果更多的是对传统的批判与扬弃[1]。近代是中国经历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为了战争中占据一定优势和主动权,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对抗侵略,再就是武术在强民体质、对抗侵略和搏杀格斗中具有先天性优势,因此在这一特殊阶段备受统治阶级的其中,得以空前发展。武术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可以从民众与官方等两条主线来分析,而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官方体育则是主流趋势,是武术进入学校教育体系的主要动力,近代一次次以武术为代表的不同阶层的对抗,是不同阶级利益在武术层面的一次次撞击,但无论对抗与撞击的胜者是谁,都无形的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近代武术得以空前发展,这是特殊历史阶段的必然,更是武术运动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武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扮演着国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主要手段,对于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林海,田文波.西方体育思维映照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6):60-64.
[2]王智慧.我国学校武术的百年擅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9,13-15.
[3]何炯.中西体操比较说,利济学堂报(第三册)[M].1897,2,18.
[4]徐水昌.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5]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5.
[6]任海,王芳,赵卓.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M].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
[9]杜光友.弘扬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力[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1):18-22.
关键词:近代中国武术对抗学校体育
The Research of Wushu Characteristics in School of Modern China
Jiang Ying
(Hulunbuir College, Hulun Buir of Inner Mongolia021008)
Abstract:The modern Chinese mainly refers to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949, nearly a hundred years is the history of humiliation is Chinesepeople’s truggle history, in this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in the martial arts as a means, different classes of fierce confrontation, mainly in: Han school and bannermen school fight i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onten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localization and westernization confrontation;school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sport Wushu as an opportunity to fight; one of the road and the road of colonial invasion agains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the nvisible.In the martial art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t is inevitable to the spe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decid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Wushu plays the main means of anti aggression, anti feudal national in this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the indeli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history.
Key words:Modern Chinese; Wushu characteristics ;School sports.
作者简介:①姜莹(1983,4—),女,山东人,呼伦贝尔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c)-0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