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类生命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价值新取向①
2015-12-04龙家勇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重庆401120
龙家勇(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 重庆 401120)
走向类生命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价值新取向①
龙家勇
(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重庆401120)
摘 要:生命教育是当今学校体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学校体育研究的新视阈。该文从“类生命”角度出发,探讨了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价值的新取向。通过对走向“类生命”价值取向的理论思考与分析,认为走向“类生命”是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价值的新取向,应成为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价值体系中的新“元素”,并期望对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理论建设和实践革新能提供一些新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类生命学校体育价值新取向
任何一种整体性的学校体育教育制度的改革,都蕴含着价值取向。纵观自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历程,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课程价值观。其中特征较明显,发挥作用时间较长,对学校体育有重要作用的主要有知识本位观、体质本位观、运动技能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当然价值取向是多元化,不是单一固定的是变化发展的。该研究认为“类生命”价值取向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升华,它不仅仅局限于四维观(身体,心理 社会适应、道德)的健康,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类生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走向“类生命”应吸纳到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价值取向的体系中去,作为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一个新的元素,借此期望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理论建设和实践革新能提供一些新的理论参考价值。
1 “类生命”涵义解析
“类生命”源于马克思对人的发展阶段的划分,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依次为“人的依赖关系”形态、“物的依赖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笔者认为“类生命”不仅指人的双重生命的超越层面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第三个阶段,而且指由多个生命向度所组成的立体生命架构。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在《“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一文中提出人具有双重生命观,将人看作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即种生命与类生命。人被给予的自然生命,称为“种生命”;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称为“类生命”。高清海认为种生命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而类生命则是人所独有。因此从人的双重生命观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性,进一步通过人的生命活动,实现整个存在的一体化,发挥出存在本身所蕴涵的内在潜能,进而赋予自然存在以生活的意义,最终把宇宙逐渐变成具有生命的活物(即类化)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真正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目的和价值[2]。然而,人的生活意义,不在于第一生命,而主要在于第二生命的创造活动,人是不会满足于像动物那样活着的生存,人总是要把第一生命(“种生命”)引导向第二生命(“类生命”),第一生命的价值往往要通过第二生命的创造去实现。的确学校体育教育最终的归宿应是把学生的第一生命引向第二生命。它是生命的高级形态,不是简单的在种生命状态下活着,没有任何的自我创造性,而是在继承种生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生命价值,不断的提高生命质量,所以充分挖掘学生的“类生命潜力”充分实现学生主体的价值性。
2 走向“类生命”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价值的新取向理论思考与分析
走向“类生命”能否成为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价值的新取向或新元素?通过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价值取向的整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比较和分析,认为走向“类生命”的价值取向成为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价值体系中的新元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走向“类生命”价值取向呼应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校体育新课改以来,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生命个体为基础,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及体验、生命活力的释放和“全人”的发展。人是生命的载体,撇开生命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不科学的,更是违背了教育本源。张向葵明确地指出:“课堂教学是在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生命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3]。闰守轩表明:教学是一种学生个体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师生与类生命之间的交融与共契,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大怀抱中实现生命的自由成长、生命的完整性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充分张扬和体现了师生的生命活力与价值,同时提出教学的元基点源于生命,教学之道循于生命,教学的目的要达于生命[4]。“类生命”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反对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人的约束,注重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寻求生命的超越性,强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走向“类生命”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才能真正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实施从本质上来说,应是对人的生命的改造和发展。
2.2走向“类生命”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而是价值取向的整合
走向“类生命”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而是价值取向的整合体。建国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的取向具有多样化,包括体质本位、健康本位、运动技能、社会发展需求和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等,众说纷纭,各有其合理性和和偏激性。仔细思考这些价值取向的背后,宏观上来分析,都是在为走向“类生命”服务。体育的本源应是生命,学校体育教育的起点是生命,走向“类生命”才是学校生命教
育价值取向的主导线,它的五个价值取向是整合体,不论是运动技能价值,体质本位、健康本位还是自我价值、社会取向都是作用于课堂主体-人(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人的后天发展又是在种生命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类生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类生命”价值取向要是悖离五个价值维度,那它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如海市蜃楼,没有具体的价值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校体育课程价值体系进行多维考虑时,“类生命”的价值取向的整合,并非仅是对五个维度进行简单的相加和累积,而是在通过人(学生)为作用中介,对五个维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进而形成有机协调的统一整体,使这五个维度有利于趋于平衡。
2.3走向“类生命”的价值取向吻合了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自体育新课改后,学校体育目标体系的视角得到全面拓宽,已经不再是对学生身体进行简单的单纯生物学改造,而且提出了符合目前广大学生实际的四大基本理念:(1)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4)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人人受益。确立了五个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2)知识技能;(3)身体发展;(4)心理发展;(5)社会适应[5]。从新课改后可看出,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健康状态,回归了教育的本原——关注生命,这与走向“类生命”的价值的取向基本上吻合。“类生命”的价值的取向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确,不论是四大基本理念还是五个领域目标都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理念服务目标,价值取向决定目标,而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期望在走向“类生命”的价值取向下,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践有新的实践参考价值。
3 “类生命”价值取向下,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践样态
新的价值取向下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践样态应如何构建。宏观上讲,影响体育课程样态构建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观念、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材编排,学生身体条件及学习的兴趣、动机、能力和方法,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学生所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该文从发展学生“类生命”的角度下来思考构建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样态。
3.1倾注“类生命”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类生命”空间
新课改以来,生命教育是当今学校体育教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新的视阈。“‘类生命’教育”以实现所有人的生命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在理想教育中,每一个人类的“个体”,关注和舒展自身生命时,会自觉地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这充分体现了“个体”和“类主体”的真正统一。“‘类生命’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关注全部的生命,真正实现每一个人生命的健康、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无论何时都是人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和未来之间的生命的有机统一,而不是相互冲突、对抗和分裂[6]。而学校体育本就是面对生命,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主体的生命的教育事业,所以如何让生命的个体如何焕发生机,茁壮成长,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义务和责任。体育是人的目的,而不是人的手段,是对人的生命的改造。固然,“类生命”价值取向下的学校体育健康课程实施,不能只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种生命的关注,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具有意义的生命,更多的体现于人的类生命,学校体育的矛头应在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种生命)的基础上,倾注更多的“类生命”教育,即在技能论,体质论,健康论的整合下的教育下提高生命质量。
3.2体验性,释放性的学校体育健康课程
公斤、米、秒的出现对体育来说不是坏事,但把学校体育等同于这些单位才是坏事。没有这些单位,学校体育可能还在“萌芽状态”,不要在倒洗澡水的同时连孩子也一起倒掉,但学校体育课程不能搞成体质测试,班级授课制度下的学校体育课堂,不应该是以这些单位作为参考标准,粗放的把学生比作工厂中的生产流水线,按批量、单位和规格来评价是否达标。学校体育健康课程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生命的体验和生命能量的释放。从生命哲学角度看,体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生理功能的累积和对运动极限的无限追求,而是一种积极的生理释放。尊重学生的天性,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在体育课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能量的释放和快乐。同样地,我们并未忽略传统体育观最本质的功能,如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单纯强调学生生命的体验和能量的释放,回归学生的主体性等。不是“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玩耍生命,教师则转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器械收发员”和“旁观者”,而是在传统体育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本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将自然秉性反璞归真,能够在体育健康课堂中尽情的体验生命和释放生命能量,让学校体育健康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2]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1):42,77-82.
[3]张向葵.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J].教育科学研究,2003(Z1):31-34.
[4]闰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王振存.走向“类生命”—生命教育新价值取向[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59-62.
[7] 周春太,卢春宏,夏凡.党员活动站体育文化活动之研究——以丹东市为例[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91-97.
①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3SKC16。
New Orientation of the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of Life
Long Jiay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China)
Abstract:The lif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oday's school sports theorists to explore a school sport study the new threshold.From the "class life" perspective, we discussed the new orientation of the valu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Through to "class lif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that to "class life" is the new orientation of the valu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hould be the value system of the new "element" and expectations for schoo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novations can provide some new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Cass life; School sports; Value; A New Approach
作者简介:龙家勇(1984—),男,湖南茶陵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c)-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