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艺术体育教学的创新构想

2015-12-04尹源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中职艺术体育

尹源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075)

体育运动在人类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和积累发展而成。当代社会进入21世纪之后,各个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体育与艺术之间不断融合,两者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对于艺术体育而言,创新教育无疑是造就高素质艺术体育人才的不可替代途径,因此,有必要针对中职的艺术体育教育创新提出构想,并由此推动艺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 艺术体育教学的观念创新

从教学层面而言,艺术体育教育活动在中职教育中一旦被过分固定化和教条化,无疑会背离艺术体育,无法表达出艺术体育的深刻内涵。因此,只有对艺术体育教育梳理新的教育观,才能够为培养人才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因此,观念创新是确保艺术体育教育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也是首要环节。

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首先要用了解传统的艺术体育教育观念是一种以继承性为主要特征的单一性教育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注重对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强调掌握相关知识的数量以及艺术体育实践的精确度,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关注传统知识本身的积累式教育观念。然而,中职学生的艺术体育教学的目标已经不再仅仅是单纯去增强学生体质,而是要在在让学生对此形成兴趣,并逐渐形成惯性,由此不断深入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质也能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意味着“增强体质”这一传统教学目标已经正在被弱化。

在新形势下,无论是基于时代的人才需要还是基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艺术体育教学否需要梳理一套全新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在艺术体育育人观层面,由升学教育转变到成才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树立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的观念,打破原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由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这种新的教育观点提倡教育的终身化。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单纯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相结合,应该由以教师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主,教师则应当作为协调者和组织者,从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不仅要注重中职学生的基本功,更要注重对他们个性的培养。

2 艺术体育教学的教师能力创新

首先,艺术体育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学态度,心怀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意识。根据肌肉工作原理的思想,学习型老师在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对艺术体育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不断研究,始终追索该体育项目发展的前沿,要分别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不断激发中职学生艺术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乐于投入到日常体育锻炼之中。此外,要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应该使学生加深理解艺术目标的体育锻炼,重视把教学的短期行为融入到学生的长期利益之中。

其次,教师应该注意到,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提升锻炼的积极性,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克服惰性。对于此,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气氛,并不断积累和交流教学经验,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样板式教学等单向教学方式转变为生成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双向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前提下,至少要具备如下素质,一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日常工作来了解中职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具体情况;二是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具高度的层面来对艺术体育教材进行把握。在了解教材体系和项目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确保整个教学过程融会贯通。

3 艺术体育教学的教学思路创新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思路都有其明显的针对性,艺术体育教学也概莫能外,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需要分析受众者——中职学生的具体状况,从而形成科学的艺术体育教学思路。

一般而言,中职学生的年龄大约为15岁以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已经逐渐趋向成熟,从心理角度来看,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些中职学生群体在个人生活安排以及对人生的观点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判断力,逻辑思维正从传统的“经验型”逐渐过渡到“理论型”,这实际上也正是他们独立性增强的主要原因。二是具有较强的逆反性。由于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会形成较为独立的人格,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极端的心态,对教师所传授的正确观点往往不容易接受。并且,由于他们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因此创造性也随之增强,尽管如此,他们此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往往呈现出发散的特征,并且还不具备完整的逻辑性。基于上述对中职学生心理状况和认知水平的分析,艺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分为采取如下4个阶段。

第一,密切关注阶段。密切关注阶段需要教师使每一名学生参与到艺术体育的学习任务中来,并且通过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这个阶段的活动应该能够引发学生已有的艺术体育理论和实践认识储备,并且应促使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过去所学和将来的学习规划产生逻辑关系较强的联系。

第二,学生投入阶段。这个阶段应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以学生开展亲身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为主,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艺术体育领域的某一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指导学生完成诸如提出假设、方案设计、方案测试以及得出初步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自我解释等事项,从而让学生对答案的正确与否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自我整合阶段。这个阶段需要以艺术体育教师为导向,教师有必要提前对学生提供与艺术体育学习相关的成熟经验和学习方法。此阶段的核心学习任务是在学生自己得出的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推论,从而建构自身已掌握的与为掌握的艺术体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并最终对艺术体育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结构。此阶段应以学生的解释为逻辑起点,把学生的解释与学生的自我探究的经历进行密切结合,基于此,教师应该在此时明确自己工作的关键点——即能够清晰简洁、直截了当地为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正确的思维程序或艺术体育理论和实践要领。

第四,总结评价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对上述整个学习活动的诸如知识技能、思维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有效总结。

4 艺术体育教学的方法创新

首先,要在教学中采用化繁为简法。在艺术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面临一些教材中动作技术传授较为复杂的局面,往往难以通过简明扼要的教学语言来向学生传递有效信息,此时就可以转换角度,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对熟悉或频繁接触的事物来比喻,或者用当下较为时髦的网络语言来描述。实际上,一个贴切形象的比喻往往立刻能够把那些复杂费解的问题变得清晰简洁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动作的要领,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其次,情感带入法。教师在艺术体育教学的讲解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引入教师自身的情感,就能够让自己产生角色扮演的主体感受,同时也能明显渲染和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判断一名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带入了自身的情感,对其教学语言的评判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教学语言洪亮清晰,语言节奏缓急适当,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结合,从而使教学信息能够条理清楚地向学生传达。此外,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运用适当的手势、眼神以及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来将教学信息进行多渠道传递,从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再次,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法。例如教师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在秉持“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原则的基础上,把全班的同学分成若干竞赛小组,每组5人左右。在每个小组的小组成的任务设置上,每个小组可安排一名组长,具有刚毅的性格和较强的领导气质,能够在小组落后的关键时刻鼓舞小组成员的士气,让每名小组成员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小组可安排一名同学作为协调员,该同学的性格特质是具有稳定的性格和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平衡小组内部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纷争,并能够针对小组内部成员的“寂静期”适时鼓舞小组成员的士气,促使大家纷纷提出自己对艺术体育理论以及时间运动环节中的各自观点和不同见解。每个小组可安排一名记录员,具备认真仔细的特质,能够客观详实地对自己组中每个成员的观点以及实践运动中出现的重要事项认真记录在案,并能够综合归纳小组成员的共同观点。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综合实力应进行有效平衡,既不让某一小组过多地集中优秀学生,也不能让某一小组集中过多的弱势学生,而是要搭配得当,让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大致相同,从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小组之间对同一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有效调控每个小组组员的情绪,既不至于让讨论气氛过于沉闷,也要避免小组之间的讨论过于激烈,而是始终在和睦友善、相互促进的气氛中进行良性竞争,从而让每个小组的每名成员都能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并对这些知识和实践技能留下更深刻的记忆。

5 艺术体育教学的学习评价创新

首先,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评价时,要结合学生所处的年级。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对他们重点是进行艺术体育理论以及基本动作环节等方面的考核,对于高年级同学而言,其考核重点则应有所调整,应多一些考虑学生们是否能够在理论学习中梳理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体现出科学的个性化表达创新。

其次,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评价时,应该正向表扬和鼓励为主,适当付之以负面批评,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每一个小进步中都能受到鼓舞,获得更大收获。

[1]王新华.体育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加德纳(Gardner,H.).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郎洪.未来学校体育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9(1):45-49.

[5]王树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体育科学,2003(2):18-21.

[6]陈振全,陈亮,闫杰.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29-130.

猜你喜欢

中职艺术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纸的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