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竞技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课中的开发分析①

2015-12-04刘治华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8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课运动

刘治华(宁夏大学体育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对竞技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课中的开发分析①

刘治华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在如今学校的教学和实践中,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原封不动地照搬竞技体育原来的形式,这种做法显然并不符合学生群体的体能、心理特点,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锻炼效果。该文通过对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在概念、内容、目的、特点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比较,就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资源进行教学时,如何开发、利用并走出原来误区总结经验、提出方法。为今后在校园中竞技运动的教学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学校体育课开发分析

伴随科学技术与自媒体的发展,竞技体育获得了的巨大成就和突破的同时,拥有了更快速有效的推广手段和更宽阔的推广空间。可是在学校体育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原封不动地照搬竞技体育原来的形式,这种做法显然并不符合学生群体的体能、心理特点,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锻炼效果。竞技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作为学校体育课的中流砥柱,是很好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对其分析并二次开发,合理地应用这些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竞技运动,对改善体育课的现状会有新的帮助。

1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差别

根据各种体育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人们对体育基本类型的认同,以及体育工作的实际状况等综合因素,把现代体育实践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体育教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这三种体育形态各具特色,彼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相互交叉实践中,首先要认准他们的区别,否则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导致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通过对比,找到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区别、联系,是转变理念的过程,也是开发利用竞技运动项目的第一步。

1.1概念、内容的差别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虽然都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而且相互之间有联系,学校体育中包含竞技元素,竞技体育中也有教育教学的部分。但是他们之间存在更大的不同,竞技体育的内容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更多的针对职业运动员,带有强烈的专业化、小众化色彩。而学校体育大致由5个主要部分构成: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早操和课间操、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面向学生、教师的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带有浓重的教育色彩。

1.2目的的差别

竞技体育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挖掘和表现人类身体、精神的巨大潜力,为国家和民族争取荣誉。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人才。

对学校体育来说,体育的首要功能是育体、育心,是提高人体质量和人体的健康水平,培养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并不是追求人的身心发展,它追求的更多的是比赛的最后胜利,是人们挑战自身极限的一种形式。目的上的区别导致了过程和结果的差异。竞技运动和学校体育目的上的巨大出入,理念上无法完全融合,很可能使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慢慢成为了两个极端。比如在竞技体育中,为了摘金夺银,竞技体育有时淡化了体育健身功能,运动员长期受到伤病困扰,严重的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在学校体育中,由于学生安全、管理方便、资金、场地器材等原因,排斥一些好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理念上的矛盾虽然无法彻底解决,达到和谐统一,但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

1.3特点的差别

竞技体育的特征:竞争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规范性、协同性。

学校体育的显著特征:普及性、基础性、学科性。

竞技体育“竞争性”和“公平性”,代表了竞技在相同的参赛人数、时间、重量级别、难度等客观条件上的公正、平等,在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前提下,角逐出竞技水平的高低。但是在学校体育中,除了运动会比赛以外,体育课的教学或者课外活动,是以基本的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未必都需要分出胜负、强弱,竞争性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为了达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原有客观条件上的公正、平衡,削弱项目本身的竞争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竞技体育的“观赏性”,如观看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体育新闻等,更多表现在宏观的大众娱乐上,有些运动项目(如体操)极具观赏性,其实能在大众、学生实践参与中感受到的娱乐性其实不多,学生大都属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运动项目是否充满乐趣是吸引他们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广播体操内容较其他体育活动而言会显得枯燥和单一,节拍多、教学时间长,绝大多数学生对广播体操提不起兴趣,进行广播体操时感到单调乏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广播体操虽然是集体活动,但却是一个人完成整套动作,因此笔者认为,如今进行广播体操编排时,应加入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动作,不断推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规范性”表现在竞技运动规则、运动技能、比赛形式和细节方面的统一规范,这是竞技运动能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因。在学校的体育课中,竞技运动的规范性反而限制了在学生群体中推广,标准的体育场地、器材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即使场地条件足够,对运动能力、技能水平的要求,是如今学生(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难以达到的。比如排球运动,排球对气压,大小,重量有严格要求,排球比赛的标准网高(成年男子为2.43 m,女子为2.24 m)。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场地条件用标

准排球进行运动,加上排球运动中难度较高的技术,对运动能力的要求不是所有人能达到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竞技体育的做法不可能完全适应学生群体,必须对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从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来的规范性,扬长避短、适当地结合。

2 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手段化

竞技运动自产生以来就有旺盛的生命力,竞技运动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自具备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选择,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吸引并影响着他们。竞技体育具备深远的教育意义,竞技运动项目成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其必然的文化选择,学生一旦接受良好体育教学启蒙,兴趣、能力、习惯的形成,可能促使其成为他们终身体育的主要形式。

作为体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竞技体育,其实在引领体育的发展,所以往往把“体育”直观地联想为“竞技体育”。于是在体育教学里,想当然地拿来了竞技体育的一套。体育教学过于竞技化,强调技术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精确程度,加之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即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教、去学,不考虑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区别差异,不考虑客观的环境条件与人的主体因素,缺少对竞技运动的体育手段化改造,是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体育手段就是人们为了强身健体、防病祛病、愉悦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用的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方法的总称。通过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手段化,为我们开发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打开了新的思路。

若运动项目只有一种存在的形态,其社会适应性就会降低。对于学校体育来说,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处在学生阶段,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感受运动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从体育入手得到全面的发展。体育手段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帮助,而且促进了运动项目自身的多元化发展,使项目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文化功能。

3 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开发方法

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开发,要“择良木而栖”。决定选择在学校中开展什么类型的运动项目,要考虑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推广价值、可能带来的效果与影响、是否适应学生现阶段的需求这些因素,再对它进行改造。

首先放宽原有客观条件的规格,打破原有的规范性,对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等“硬性条件”的改变。可大胆简化、变形设施器材,使门槛降低让这项运动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减少。例如“KT足球”,就是减小了足球场地大小,并且将足球和音乐、创意等潮流元素跨界结合,通过线下比赛、线上互动,创造了一种自由时尚、潮流有范的运动方式。又如“软式网球”“软式排球”,通过对项目器材进行“软式化”改造,让球速变慢,运动变得简单、轻松,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考虑到运动项目中运动技术难易程度、体能要求,在改造过程中降低技术规格、拉低入手门槛。使参与者上手入门非常关键,很多学生对运动不感兴趣、半途而废,大多数原因就是感到学起来很难。体育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首先能够参与进来,在能够参与进来的前提下,减少竞技色彩,增加趣味和娱乐性质,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参并进行下去。“快易网球”是网球运动的另一种衍生形态,它不仅通过对网球场地器材进行了改造,还简化了网球复杂、精确的击球技术,初学者能以快速、有效、容易接受的方法掌握网球的运动技能,在掌握了网球的基本技能之后,适当的比赛和活动还能够用于体验排名和同级别比赛带来的乐趣,能够在比赛和活动中不断提高水平。

同时,改变运动项目的规则、战术,也是有效改造的途径,通过对运动项目的参赛人数、比赛规则这些“软性条件”进行更改,添加或删减比赛的细节规则,使运动项目更易组织、更适合班级集体授课。这样的开发利用在日本已经有很多,最具代表的就是日本体育社会学家影山键提出的“托罗普斯”(trops),意思为“没有失败者的运动”,竞技体育在产生冠军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失败者,trops由sport逆向拼写而来,按照新的思维方式创造。很多托罗普斯项目就是通过改变原来的比赛规则和要求,虽然保留了比赛的成分,却不用分出胜负,更多了比的是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其次,把不同的运动项目,取其各自优点和普及之处综合而实现新的创造,出现新兴的体育内容。近几年在德国柏林起源的“快速羽毛球”(Speedminton)自诞生以来,被迅速推广和普及,已经传播到全世界近30个国家,在欧美已经发展非常普及,在2009年也传入中国,“快速羽毛球”结合了网球的技术、壁球的球拍、羽毛球的外形,不受场地条件的影响,任何开阔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成为自由、轻松、时尚的大众健身运动。同样还有结合足球乒乓球运动的Teqball。

最后,可充分利用本土优势,结合地方传统特色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就像U形池轮滑到U形池单板滑雪,从高山速降滑雪到滑沙,这样根据不同地理条件开发了雪地、沙漠项目。若能结合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课中会得到更加不同的效果,甚至推动整个体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 结语

竞技体育以竞技为目的,不具备班级教学的条件,不可能完全适合学校体育教学。我国多年来受竞技思想的影响,使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走入了误区,要走出教学的误区,推进竞技运动在学校的发展与传播,改善学校体育课现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应抓住学生的“口味”,对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手段化改造,放宽竞技体育的规定性,增大其自由度,淡化竞技要求,使其沿着趣味化、多样化、更适合班级教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75-90.

[2]宋亚炳.由体育游戏引发对竞技体育项目教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377-379,387.

[3]李同彦,赵云宏.试论竞技体育资源开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14-15,27.

[4]李琴凤.我国体育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3 (S2):88-89.

[5]甄子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1):109-112.

作者简介:①刘治华(1989—),男,汉,山西晋中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c)-0102-02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课运动
竞技精神
体育课
不正经运动范
花与竞技少女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竞技体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