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思考①——基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

2015-12-04叶小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8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改革体育

叶小明

(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 广东广州 510830)

课程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最小单位,它是作为实现教育意义的一种手段,又是从事教育工作、从事教育管理等人员的研究对象。课程对于教学工作有着重要意义,而作为子集的体育课程同样对体育教学工作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一直在谈体育课程改革,是想利用改革之后的新理念、新手段以及新内容等来解决旧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掌握旧体育课程的症结,才能抓住问题关键点,实现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想让体育课程改革收获成效,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现有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症结,进而对其做出正确的调整,做好规划。说到底,课程改革,包括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

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高校体育课程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引,开始步入了全新的改革时期,“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引起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自从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各种改革的尝试。最后“三自主”选项课模式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取代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课程模式,并在我国高校得到了普遍落实。

2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本质不明确

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的成果是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措施,在中国出现过很多改革新观念,例如技术教学、快乐体育、竞技运动等。这些能够反映当时的体育潮流以及体育价值取向,对促进当时的教育价值与人的培育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提出众多的体育词汇却使得体育改革观念的本质变得不明确。在以往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一直有这样一种现象:体育课程改革者往往对于体育课程的内容以及手段措施的开发比较积极,然而很少对体育课程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认知。因此,大部分体育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观念和思想异常活跃。经历多次改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体育课程改革依然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等问题上花费太多精力。当前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技能考核为主。体育课程改革还需要以文化传承为目的,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真正需要传承的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我国体育文化中的优秀人文文化、生活常识等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和需要,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进行教学。运动技能作为体育的显性表达,受到体育教师的重视,但这并不能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这显然没有弄清楚体育课程的本质,忽略了体育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区别。

2.2 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缺乏新意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并不能等于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冰山一角。通过每周的体育教学来完成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并没有那么简单,因而,拓展体育课程的范畴,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以前显性课程的思路是《纲要》中指出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目前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还欠缺一些新意。体育教师往往并不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也不是体育活动的主体,这是现象一直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更多的成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者,而学生则成为被动者。这说明高校体育课程的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也缺乏新意。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的典型模式有“三(四)自主”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主附项兼修”教学模式以及“一体化”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主线显然是以运动项目为主进行划分的,这一做法显然忽略了大学生的能动性,而且其参与的运动项目并不一定在参加工作后能够成为自己健身的手段[1]”,“大学生不可能永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增强体质的身体练习活动[2]。”

2.3 高校体育课程欠缺系统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和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过程。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有系统、有目标的实现人的社会化[1]。”体育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样需要一定的系统性。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的探索过程,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在一个整体的、历史的、长远的大视野中展开[3]。”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在不同教育阶段分开进行的,分为基础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这样的改革方式导致了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手段等方面的重复。以足球为例,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学生一直在上足球课,然而教学目标和内容等基本相同,导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缺乏系统改革的体育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现得尤为突出。“我们没法辨别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有什么不同,这不仅在课程论上是不允许的,更会在教学实践中造成混乱[4]。”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不止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一些与现实严重不符的情况。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最好阶段,体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阶段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发展。初中和高中或迫于升学被放弃,或迫于现实的压制受到“冷落”。这样的情况使得体育课程不能在各个教育阶段得到有效的开展,显得名存实亡,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3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随着知识的提升、经济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体育学生要广泛就业,体育工作岗位竞争压力增加,要求毕业生能够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教学及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朝着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基础体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学以致用为路径,尝试新的改革观念和思路。

3.1 体育课程本质研究,提升体育课程的应用性

教育是一种“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5]”的活动,在当下体育教育“个性化、生活化、终生化”为主流的背景下,如果体育课程单纯的传承运动技能便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体育课程的价值便不能体现。体育课程中传授的知识除了运动技能之外,更多的是精神、意识教育。例如,体育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等精神。以生活为视角,加大体育课程改革的重构研究应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方向之一。

3.2 体育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体育课程中,要认识到学以致用的本质特征,要努力实践并强化实践技能。在传授体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以致用的思想贯彻给学生,并不是仅仅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讲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新知识、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实践和创新。之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运动训练学课程举例,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训练原则、训练方法等要点,结果学生为了通过考试或为了考出好成绩,用功去记忆。然而,在考试结束之后,学生早已经将所学知识忘得所剩无几了。而且,学生更多的只是记忆了各种训练方法的定义和概念,却不知道如何去应用这些训练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实践应用能力上体现学以致用的体育课程改革思维。

3.3 体育课程改革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三自”能力,即自我锻炼能力、自我监督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让终生体育深入学生成长的各阶段。坚持锻炼身体、达到终身受益的教育目的。体育教师一般会按照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进行体育教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不过,这些措施距离《纲要》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要求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将学生作为资源开发的对象,这一问题便可解决。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不同年龄时期身心发展状况,不同学期的培养目标要求,将各个阶段的目标细化。例如设置发展速度训练的专题,要求学生打破原有的课程局限,跳出田径项目的限制,将发展速度训练的方法进行全面讲述,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到体育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才能可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

3.4 系统推行体育课程改革,多途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比较分散,小学有自己的改革标准,初中有自己的改革目标,大学也有一套规章制度。这种各自为政的改革模式有它的优势,同时限制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应该在目前各教育阶段分散改革的模式上有所突破,系统的总体规划学校体育课程。只有系统的推行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各个阶段体育课程的统一和整合。当然,出系统推行体育课程改革之外,还要多途径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利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在中学阶段主要教授体育技能的方式开展教学,大学阶段则主要以知识传承、传承体育文化为主进行教学。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踏踏实实的研究,认真负责的执行。如果过分依赖一些流行观念和口号,那么改革注定成为一种形式,而无法成为一种成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也不要只停留在课堂与课外等显性资源上,还要多注重校外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等隐性资源的开发。学生作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象,也是今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方面,应该得到重视。

4 结语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在国家注重“健康第一”的改革思潮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培养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转化为实际工具而运用的能力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得到重视,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所学知识,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求才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1]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2]李明学.“健康第一”思想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2000,21(4):58-60.

[3]张荣伟.“新课程改革”:本体结构、认知框架与改进思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2-138,155.

[4]程传银,鲍志宏.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75-77,80.

[5]谢登斌.世纪之交师姐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3):35-40.

[6]杨新生,李明学.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109-111.

[7]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89-92.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改革体育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普通高校冬季冰上课安全因素分析
瞧,那些改革推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