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的“匠心”: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
2015-12-04涵韶
涵韶
拥有空前财富的新阶层在兴起,层出不穷的科技和媒体改变了世界……英美人对世界的技术、经济和政治发展施加影响……它削减掉商业实践当中多余的东西和传统,发现最有效的方式来组织业务。
——沃尔特·拉塞尔·米德,《上帝与黄金:英国、美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在“全球化是否等于英美化”的争议中,中同成为“世界]_.厂”,经历了近十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不要相信只有盎格鲁·撒克逊的后代一直主导世界,21世纪是中同的世纪。”王石先生在上海发表演讲指出:中国将主导世界。
当下的中同,创业大潮正如火如荼,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米说,科技创业这种发展模式仍旧源于英美文化。在科技变革所带来的“机器人”、“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这些概念之外,王石先生在演讲中却单独强调了另外一点:“中国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传统企业都缺少一种东西,就是口本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本身在中国就有,但是我们缺失了。”他说,“我们被西方打开了同门,不再坚持中同文化很多传统的东西。”在王石看来,“让一种新的文化,东西文化的结合往前走”,将是未来主导世界的中同所需要做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匠心”?
“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应雷克萨斯汽车的邀请,笔者近口参观了该公司位于九州的工厂,并访问了四位日本民间“匠人”。对于“匠心”,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会:
汉语有“独具匠心”的成语。人们通常认为,“匠心”是指于艺人对品质的精益求精,但是个人觉得,罕少还要包含以下三点:
坚持、专注。这一点指的是,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匠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有着高度的坚守。此次访问的四位“匠人”,历史最短的是20年,其他三位均是家中几辈人从事同一手艺,到这一代已经有百年历史。琦玉县晶平锻刀道场的川崎先生,从拜师学艺开始到出师自立门户,就用了九年。
谦恭、自省。这一点指的是,“匠人”对做的事情并不吹嘘,实事求是。“江户切子”是日本江户时代流传罕今的传统玻璃雕刻技法,东京都浅草的尾岛先生家中三代均以此为生,其于艺传承最早可追溯到天保五年(1836年)。在被问及几十年如一口从事同样的于艺,是否感到厌倦时,他反问说“怎么会感到厌倦,还有那么多东西没有学会。”创办于日刀和22年(1947年)的“博多人形会馆松月堂”,“匠人”师傅宗田先生曾经在天皇面前表演过,对此他只是一句带过,为当地的宗教活动制作神像倒是让他津津乐道。
敬畏、入魂。这一点指的是,“匠人”在工作时,将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前文所述的川崎先生,锻刀时旁边就是热烘烘的火焰,但是仍旧穿着整齐,他说这是“因为屋里供着神。”为了防止空气中的尘埃影响刀的品质,锻刀时还要将大窗关上,只留一个小窗通风。在这样的状态下,锻造一把刀,需要一年甚罕更长的时间。“日本刀是有魂的。”
从这三点来看,如果说一个人有“匠人”精神,可能是指他对制作工艺有很高的要求,或者很用心在做事。但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是“匠人”,那么上述三点缺一不可。从某种程度上说,“连续创业者”绝对不可能是“匠人”:比如你今天办网站、明天教英语、后天又做于机,什么领域热就干什么,这不是“匠人”。罕于言谈,笔者的确没看到宗田先生在他的店里写“全口本最好的博多人形”之类的话。反倒是他偶尔提醒:于中握刀,不要说话。
“匠心”的魂:什么才足不可替代的?
把事情做到极致,精益求精,在笔者看来,只是“匠人”的最低标准。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匠人”的于艺仍旧独一无二。那么除了精湛的于艺之外,机器生产无法取代“匠人”的,是什么?
尾岛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倒是像个经济学家:他对虎嗅表示,如果这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很高,当收入远远高于成本时,自然会有公司来研发机器生产的技术。他表示,曾经有一家口本公司设计了一款能够实现部分玻璃雕刻工艺的全自动机器,但是售价很高,之后失败了。尾岛先生使用的于动机器,设计简单、价格合理,配合“匠人”的高超技艺,成本大幅降低,且作品精美。还有一点就是,“用于工制作的产品,每一件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独一无二的“匠心”之魂,在于握一把日本刀时,震撼尤其强烈。建议有兴趣的虎嗅读者去到川崎先生的晶平锻刀道场亲自体验一下。买刀就要看缘分了,川崎先生一年锻的刀不超过十把。
工业时代的“匠心”:东方文化主导世界之道?
“等你三天后拿出来时,味道已经变了,那不是我的泡菜了。”当我听到口本一家有上百年历史的泡菜店老板,拒绝向一位要买走送人的顾客出售泡菜的故事时,脑海中回想起下面一段话:
“今天英美人的哲学还受到威廉思想的深刻影响……表达出英美人在商业、文化和娱乐上的最深层推动力。人们说:‘让我们切入正题,尽可能快地让众多消费者进出餐厅。处理食品的方式不考虑微妙或细微之处……像好莱坞的电影,用最少的时间和忙乱,传递简单的信息给尽可能多的顾客。”
英美文化孕育了工业,食品工业,电影工业,汽车工业,一切可以大规模制造的产品,似乎都有了工业。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让彼此的工业发生了不同。就拿汽车工业来说,上周“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先生的一篇文章,用德口两个汽车品牌的对比,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文是这么说的:
2009年经济危机的时候,某口系品牌车出了问题,但是根本不是它的问题,是美国政府打压它。但是需要去哪里道歉,这家公司就去哪里道歉。需要向谁道歉,就去向谁道歉。另一家德国公司的产品,在中国都断轴了,却基本用一年的时间天天在讲我没错。
虽然李想说的是特殊情况,毕竟经济危机不是经常有,断轴也不会太频繁。但是这种对待问题的态度,却和品牌文化有很大联系。这家日系品牌的做法,让我想到了“匠人”精神的谦恭和自省。
在雷克萨斯位于日本九州的工厂,笔者则体会到了工业时代的“匠心”工艺:在雷克萨斯九州工厂员工培训中心的展板上写着:“匠人”是具有“指”(以匠为目标的技能提升)、“体”(身体是一切的根本)、“心”(不轻易妥协)外加“指导力”的受到尊敬的人。意思是说除了技艺高超、强健的体魄和专注用心的毅力之外,还要能够将于艺传承下来,教给别人。
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受,一如于握每个有着“匠人”之魂的作品。回想起家父八十年代常去口本出差,每每提及,只称赞口本的工厂干净、工人认真效率高,且街上卖的饮料新鲜。之后笔者去日本,尝了饮料,似乎是如此,又不确定,但始终没机会到工厂一探究竟。此次参观了雷克萨斯的工厂之后,倒是深深觉得,绝非仅仅是“干净、认真”这么简单。
或许可以说,领悟了“匠心”,才能领悟这个口本企业——甚至是日本这个国家——的做事之道。或许可以说,在这个科技变化日新月异,工业生产和消费主义摧枯拉朽的时代,企业和创业者的“匠心”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利润率、估值和营收,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