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动态势研究
2015-12-03吴爱芝
□吴爱芝
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动态势研究
□吴爱芝
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以来收录的核心期刊所在省份和城市进行文献计量研究,使用区位基尼系数定量测度其空间集聚变化。研究表明,核心期刊的数量总体稳步上升并趋于稳定,各学科核心期刊数量有所变化;核心期刊在省级和地市级空间尺度上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省会城市的中文核心期刊数量要远高于非省会城市,核心期刊数量最多的前25位均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分布的集聚程度要远低于各地级市;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存在分散发展的态势;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医药、卫生,工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和城市间基本稳定。
中文核心期刊 文献计量 地理分布 变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研究、编制和出版,目前已出版发行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和2011年版,出版频率由2008年以前的每四年一版改为每三年一版,其目的是尽可能及时地“为各类型图书情报部门的中文期刊采购和读者服务提供较重要的参考”[1]。在对期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断完善学科分类体系[2],采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确保各指标优势互补并反映期刊学术水平,具有核心效应明显、有较好的统计源、可操作等特点,从1992年版的3个指标扩大到2011版的9个指标,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质量日益提高[3]。
以往研究对于中文核心期刊的分布多是对某一版或某一省份(地区)的某些学科进行研究,如分析对象为1996年版的131个学科[4]、其中的40个学科[5]或者农业科技期刊[6],2000年版的水利科技期刊[7]或所有学科期刊[8],2004年版的农业科学类期刊[9]和自然科学期刊[10],2011版的综合性农业科学[11],1992年-2004年版的黑龙江科技期刊[12]和广东省科技期刊[13],1992年-2011年版的福建省期刊[14]等,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城市空间尺度进行的研究少之又少。为了详细刻画中文核心期刊在1992年以来在各地区的空间分布,本文从省(市、自治区)、地级市空间单元进行布局研究,找出中文核心期刊在区域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进而反映各区域在各学科核心期刊上的布局差异。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使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以来的六版核心期刊数据,所涉及的核心期刊分为7编:(1)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2)经济;(3)文化、教育、历史;(4)自然科学;(5)医药、卫生;(6)农业科学;(7)工业技术。文章按照以上学科类目对各区域空间单元的核心期刊数量及其份额进行分析,比较直辖市与一般省份的分布差异,以及省会城市与一般地级市的分布差异及特点。
对期刊地理分布的分析,除了采用各区域核心期刊数量及其份额的变化来刻画外,还借用产业经济学中度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对中文核心期刊在各区域空间单元上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基尼系数起初用于评价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均等程度,之后被诸多学者用来衡量各种变量之间的不均等问题,后来用于定量测度某变量分布的集聚程度或专业化程度。科拉多·基尼在1921年给出了基尼指数[15]的表达式,公式如下:
G=(1/2μ)∑nj=1∑ni=1|xj-xi|/n(n-1)
(1)
其中,μ为均值,|xj-xi|为一对样本的收入差的绝对值,n为样本数量。
后来,该公式有了诸多变形和改进。总体来看,区位基尼系数主要分为绝对区位基尼系数和相对区位基尼系数,区别在于前者给予每个地区同样的比重,而后者赋予规模较小地区以更大的比重。在度量中文核心期刊的地区集聚时,相对区位基尼系数不一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中文核心期刊数量较大地区的该值往往越低;而绝对区位基尼系数并非全无道理。在综合考察中文核心期刊的区域分布后笔者发现,使用绝对区位基尼系数与平时对中文核心期刊空间分布的一般认识更为一致,因此,本研究使用绝对区位基尼系数来阐明中文核心期刊在全国各地区间的集聚程度,衡量和分析中文核心期刊的区际分布差异,公式如下:
G=[1/2(n-1)]∑ni=1∑nj=1|xi-xj|
(2)
其中,xi和xj分别为地区〔即省(市、自治区)或者地级市〕i和j的中文核心期刊在全国所占的比重,G∈[0, 1],n为地区的数量。
2 中文核心期刊在省级空间单元的布局及变化
2.1 省级分布
总体来说,六版核心期刊数量如表1所示。由于1992年版是第一版,其编制原则和学科分类与其它各版有所不同,所以该版的总体数量和各编数量都有较大差异。从1996年版到2011年版,总体数量稳步上升并趋于稳定;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4编(自然科学)的数量在逐步上升;第2编(经济)的数量存在逐渐下降的态势;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第5编(医药、卫生)、第6编(农业科学)和第7编(工业技术)的数量在下降后又有微弱上升趋势。
表1 《总览》各版各编核心期刊数量
如图1所示,除了海南在1992年版和1996年
图1 中文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的空间分布
版、青海在2000年版、西藏在2004年版中无核心期刊外,核心期刊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若将这些省(市、区)在每一版中拥有核心期刊的比重进行分组,可以分为:第一组,北京,具有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核心期刊占比35%以上;第二组,上海,稳坐第二把交椅,始终保持在9%左右;第三组,江苏、湖北、辽宁、四川,以3%-6%的比重纵横江湖;第四组,黑龙江、陕西、天津、广东、河南、吉林、湖南、山东,在2%-4%之间上下穿梭;第五组,浙江、甘肃、河北、山西、安徽、福建、重庆,在1%-2%里面无法突破;第六组,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海南,始终不超过1%的比重,拥有1-2种核心期刊。
从各编的核心期刊来看,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山东和广东(以拥有10种及以上核心期刊来衡量,以下亦同);第2编(经济)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吉林和陕西;第4编(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广东、山东、甘肃、吉林、辽宁、湖南;第5编(医药、卫生)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四川、辽宁和天津;第6编(农业科学)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和陕西;第7编(工业技术)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陕西、辽宁、四川、天津、湖北、黑龙江、湖南、重庆、浙江和河南。
2.2 在省级区域的空间集聚变化
从各版对比来看,各版中文核心期刊的总体数量在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保持相对稳定,即各省(市、区)核心期刊的数量变化不太明显,1996年版的集聚程度最高,为0.7020。从表2可知,各学科发展变化不一: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第4编(自然科学)、第6编(农业科学)和第7编(工业技术)的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倒U型态势;第2编(经济)具有先上升、下降、上升再下降的波浪式发展态势;第5编(医药、卫生)的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下降,再微弱上升的发展趋势。
从各编对比来说,1992年版中,第4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7编和第5编;1996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4编,其次是第1编和第3编;2000年版中,第3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4编和第6编;2004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3编,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2008年版中,第3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2011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3编,其次是第5编和第2编。因此,相比较而言,自然科学、工业技术的集聚程度在各省(市、区)间的分布趋于分散,文化、教育、历史,医药、卫生,经济等这些学科的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间不断走向集中。
表2 各版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间的基尼系数
3 中文核心期刊在地级市的布局及变化
3.1 城市分布
从1992年以来的各版来看,核心期刊所在城市的数量分别为108、92、79、85、89和91个。北京、上海、武汉、南京一直位居前四位(如表3所示)。在这六版中,北京的核心期刊数量一直在减少。其次,省会城市的中文核心期刊数量远高于非省会城市,核心期刊数量排名前25位的主要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再次,只有1种核心期刊的城市数量在各版中分别为30、35、26、23、29和29个,这些城市的上榜主要与其拥有的高校和科研技术部门存在必然联系,如临汾的山西师范大学、泉州的华侨大学、拉萨的西藏社会科学院、岳阳的石化技术研究中心等等。
表3 各版核心期刊在四城市的数量(种)
从各编来看,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核心期刊分布的前三位城市是北京、上海和武汉,地位稳固且难以撼动。其次有沈阳、哈尔滨、南京、成都、广州、兰州、长沙、太原、长春、西安、郑州、石家庄、济南等,其中济南后来者居上,由1992年版的5种核心期刊上升到2011年版的9种。第2编(经济)核心期刊高度集中在北京,占全国核心期刊数量的40%以上,而位居第二位的上海还不到10%,广州、武汉、成都在不同的时期位居第三位。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和第4编(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仍高度集中在北京,其次是上海、武汉和南京,成都、西安、长春则在争夺第五位。第5编(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的主要分布城市除了北京和上海外,广州由1992年版的第六位上升到2011年版的第三位。与其他学科不同,第6编(农业科学)核心期刊虽然在北京最多,但占比已经下降到30%以下,其他城市有咸阳、南京、上海、哈尔滨、武汉等。第7编(工业技术)首先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其次是西安、天津、南京、沈阳、武汉、成都和哈尔滨等,其中沈阳的数量在下降,天津在上升。
3.2 在地级市的空间集聚变化
从各版对比来看,各版中文核心期刊在各城市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分散趋势(如表4所示),即在某一或某些城市的聚集程度下降,2004年版的集聚程度最低,为0.8069。以核心期刊总体数量变化为标准,对各学科的变化进行判断:第1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和第4编(自然科学)在六版中的集聚程度在下降且变化幅度明显,说明这些学科的核心期刊出现显著的分散发展趋势;第2编(经济)、第3编(文化、教育、历史)、第5编(医药、卫生)、第6编(农业科学)和第7编(工业技术)除了在某一版中有较大变化幅度,其他年份保持相对稳定。
表4 各版核心期刊在各城市间的基尼系数
从各编对比来说,第6编的集聚程度最低,即该学科的核心期刊不像其他学科那样集聚分布在少数城市,如北京尽管一直是该学科核心期刊数量最多的城市,但份额低于30%,不像其他学科高达50%。1992年版中,第4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1996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1编,其次是第3编和第4编;2000年版中,第3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4编和第5编;2004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3编,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2008年版中,第3编的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第2编和第5编;2011年版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第3编,其次是第5编和第2编。因此,相比较而言,文化、教育、历史,医药、卫生,经济等这些学科的核心期刊在城市间相对较为集中,农业科学的核心期刊较为分散,这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
4 结论
首先,一个地区核心期刊的数量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相一致。首先,与核心期刊的主办单位结合起来研究,发现985、211高校越多的省份和城市,核心期刊的数量越多;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核心期刊的数量越多,反之亦然。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地一直遥遥领先,它们是中国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重要基地,尤其以北京最为显著。同时,将各个版本中文核心期刊的地区排名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间靠上位置的城市一直在不断变化,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河南等这些省份。
其次,从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来看,核心期刊在城市间的集聚程度要高于在各省(市、区)间的集聚程度,即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分布的集聚程度要远低于各地级市;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存在分散发展的态势;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医药、卫生,工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在各省(市、区)和城市间基本稳定。
再次,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与布拉德定律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约占中国内地省级行政区域20%的北京、上海、江苏、湖北、辽宁和四川六省市生产了全国近70%的核心期刊;在拥有核心期刊的城市中,20%的城市生产了全国81%的核心期刊。在核心期刊生产分布中出现这一现象,再次验证了二八定律的普适性。
核心期刊是根据对期刊所载学科论文的分布及其被利用情况,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和网上专家评审,所确定出的各学科利用率较高和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体现了期刊的办刊水平和文章质量。从地理空间角度观察中文核心期刊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学术期刊在全国各区域和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状况。
1 何峻,蔡蓉华.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如何评出的[J]. 中国出版,2009(7):19-24
2 蔡蓉华,史复洋.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7
3 叶继元.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之我见[J]. 学术界,2001(4):168-175
4 李金荣,陈学芬.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分布及其规律探讨[J].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5):76-79
5 何荣利,王翠英. 科学引文的聚散性探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6):26-28
6 何荣利,张维庆. 我国农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分布与思考[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8(4):7-9
7 姜革,李晓琦,季山. 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的数量、分类与分布[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10(1):60-64
8 王罡,张进,杨发金. 中文核心期刊分布研究[J]. 情报杂志,2003(4):88-89
9 穆丽红,陈晓毅.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农业科学类期刊分析研究[J]. 现代情报,2005(4):147-149
10 李宗红.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自然科学编期刊分析研究[J]. 情报探索,2007(3):9-11
11 白雪娜,张辉玲,苏柱华等. 38种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2011版)的地区分布及评价指标分析[J]. 韶关学院(自然科学版),2013,34(10):25-29
12 张立惠. 黑龙江省科技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分布的分析[J]. 编辑学报,2005,17(2):150-152
13 任汴. 广东省科技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的统计与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63-65
14 杨珠,李志伟. 福建省中文核心期刊的统计与分析[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03-108
15 约翰·伊特维尔, 默里·米尔盖特, 彼得·纽曼. 新帕雷格拉夫经济学辞典(第二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568
Trends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re Journals in China
Wu Aizhi
According to The Guide to the Core Journal of China, the paper studies on theprovince-level and prefecture-leve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by bibliometrics, of core journals from 1992, and usesthe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ir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result is that the number of core journals in general is steadily increasing and inclined to be stabilized, while the numbers of cores journals of seven subjects are changing. Furthermore, core journals in the provincial and prefectural scales are showing a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core journals of capital citiesare much more than that of non-capital cities with cities ranked 25 before being capital cities or municipalities, and the degree of province-level dispersion of core journal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efecture-level. At the same time,core journals with subjects on philosophy, sociology, politics and law, and natural sciences follow a trend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those about economics, culture, education and history, medicine and health,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have a relatively st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Core Journals; Bibliometrics;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Changes
吴爱芝,ORCID:0000-0001-9493-0652,wuaz@lib.pku.edu.cn。
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研究室,北京,100871
201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