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导师制度”为主要载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模式探析
——以昆理工大材料学院为例
2015-12-03刘瑞瑜李祖来黄国雄杜忠宁杨盛安
刘瑞瑜 李祖来 黄国雄 杜忠宁 杨盛安
(昆明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以“专业导师制度”为主要载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模式探析
——以昆理工大材料学院为例
刘瑞瑜 李祖来 黄国雄 杜忠宁 杨盛安
(昆明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再转化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是工科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专业导师在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中其角色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以“专业导师制度”为主要载体,通过引入微共享平台、翻转课堂、科研学术团队组建等方式开展专业教育活动,丰富了专业导师制度的内涵,使专业导师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专业导师 创新能力 新媒体 双课堂
一、“专业导师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国家“十二五”学技术规划大纲中已明确指出需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将自主创新能力定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攻坚阶段的主力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再转化能力和创新创造是工科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因此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基础思维模式,为专业教育起到“教辅新政,教学相长”的作用,让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得以施展,将学习、共享、再转化、应用及创新意识植入学生成长的点滴中,是学生培养教育的重点。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度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的能力效果显著。在中国,随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国内众多高校所重视。在高校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大趋势,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1]。专业导师一般由具有专业背景,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工作业绩和学术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程培养内容,具有指导学生完成学业能力的专业教师担任。实行专业导师制度,建立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可以促进专业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增进了解,在思想、心理、生活、专业、科研、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实现有效沟通,实现教学相长,有效弥补学工队伍对学生专业引导不够的缺陷。专业导师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让专业导师这支队伍发挥最大的能量,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专业导师制度为载体的模式框架设计思路
本文以“专业导师制度”为主要载体,通过建立健全“微共享平台”和“双型第二课堂”两个模块贯穿学生大学四年成长的各阶段,增强专业创新驱动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对提高学生初期学习兴趣和后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专业导师队伍对学生科研创新、专业学习兴趣的影响力,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该模式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一)微共享平台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下,材料学科的信息更迭速度迅速,行业转型效率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最初接触专业时容易对专业产生迷茫感,微共享平台的目的即是起到“师傅领进门”的效果。微共享概念是指,以多元渠道将基础的专业知识点以 “无微不至”的效果贯穿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中,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期间提供专业上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师生共享、团队共享服务,在增强学习动力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专业归属感。微共享平台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通过专业浅接触、专业资源分享、行业动态宣传、专业初步实践等方式让该群体以较快的速度融入专业角色,强化其学习能力并初步塑造知识再转化能力,为专业、个性化导向培养奠定基础。该模块分为实践型协作与分享型引导两部分。实践型协作涵盖了科研前期项目团队组建、学术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课题调研、专业导师见面会、专业导论课、课题研究学习小组等形式。分享型引导则依托于院刊(材料学工)和新媒体平台(微信、QQ、微博、网站等),为该群体提供多元信息化的专业资源共享便利,为其在后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拓宽视野广度和拉升前瞻性高度,该型课堂虽以低年级学生群体为主,但始终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二)双课堂
双课堂通过赛制型课堂与职业型课堂在日常的学习中为高年级学生提供知识应用及创造驱动力的实践平台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和规划下获得超越性的成果、超新的思维模式和超前的专业素养。在低年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知识再转化能力后,本模块大幅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活跃度和应用实施能力。赛制型课堂即以赛代练、以赛促质。结合专业特性,将专业素养导向和个性化培养嵌入赛制型课堂中。譬如,材料专业的全国金相大赛、功能材料的全国新材料大赛、材控专业的全国铸造大赛、宝石专业的玉雕设计大赛,涵盖了全专业的节能减排大赛、工程训练能力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课外学生科技节及创新性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以上述赛事作为先导因素,组织开展选拔、训练、开赛工作,充分调动中高年级对于专业应用及全方位技能自我培养的热情。职业型课堂则更为注重学生的二次创新能力培养,依托平台主要为专业导师为主的翻转课堂和与专业科研创新团队联合搭建的科研双选计划、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二次创新能力,丰富科研创新的成果。
三、“专业导师制度”为载体的模式各模块建设
(一)微共享平台
微共享平台的培养目标主要着眼于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再转化能力的塑造,大量开展实践型协作课堂和分享型引导课堂,以此作为该模式整体框架中的两大基础支撑。
1.实践型协作
实践型协作课堂的目的是为之后的赛制型课堂输送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及为职业型课堂个性化培养进行分类、培养、输送后续梯队,提高学生的可选择度和受益面。
(1)基于专业导师制度的课外学术活动
在低年级中,每个班级配备有两名专业导师,对应30—40名学生,专业导师将自己研究的方向或一些科普类的小课题通过导师见面会或网络新媒体向学生公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或自己通过查阅文献,成立学习小组,即科研前期项目团队。团队组建后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进行学术或实践活动,通过申报学院的课外实践课题、课外学术课题、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专业导师线上线下答疑等形式,开展基础的科研学术活动。
(2)专业导师见面会
对低年级学生长期召开专业导师见面会,开展专业介绍、专业导论课、专业教育等,使学生对整个学科和专业有一个概貌的认识,了解在校阶段所能参与的专业实践活动。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开展系列专业专场讲座,为学生提供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情况,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小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身感兴趣项目的研究,最终形成将学习能力转变为至知识再转化能力的培养,为日后的赛制型课堂奠定基础。
2.分享型引导课堂
分享型引导课堂作为科普宣传,其对应主体主要为低年级学生群体,但可延伸涵盖至中高年级学生群体,是一项不分阶段的持续性工作。
(1)院刊
《材料学工作》为学院的重要月刊,严格按照常规科技论文格式,由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编撰,院刊设置材料小站、专业实势简报、名师风采、学科介绍、前沿信息等栏目,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得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各项资料,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并定期通过纸质版本、学院网站、微信订阅号、班级群发放,让他们在分享的同时了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在学生中营造潜移默化的氛围并形成辐射。
(2)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平台工作分为四个支线,涵盖有微信、网站、微博、QQ群等。其中以学院网站为主体宣传学院相关专业项目、科研进展及当下专业的主流趋势等,以微信、微博等时下学生群体最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发布各类专业知识、学术内容,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触专业。QQ群主要作为学习小组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网络。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各班级的专业导师在班级建立学习小组,每日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一个知识小贴士,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每周开展一次小组学术交流,形式较灵活,可以用网络群内讨论、线下交流分享等方式;每月定期开展一次专业论坛,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在各组间交流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每学期学院对提交的科技作品或发表的论文专利进行评优表彰。
(二)双课堂
双课堂培养的目的是将学生塑造层级升华为锻炼其应用能力和二次创造力。该模块的双型课堂主要是结合或联合专业平台(大型实验室、科研团队、科技项目、专业赛事等)开展活动。其中职业型课堂主要开展翻转课堂、科研双选计划、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等,为学生构建自由发挥创新创造的空间,与专业教育课程同步互动,实现学生职业化转型。赛制型课堂则更多依托各学科学术类竞赛,并依照不同导向(专业素养培养或个性化培养)对其进行细分,使得该群体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得以应用,最终让学生真正具有超常人的思维模式、超常规的动手能力、超阶段的科研素养。
1.赛制型课堂
(1)专业素养导向培养
专业素养导向培养主要通过参与、举办或协办与本专业相关的全国性大赛及其相关活动。如,材料专业每年举办和参与的校级和全国级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宝石专业参加的全国玉雕大赛;材控专业参加的全国大学生铸造大赛;功能材料参加的全国新材料类大赛等。增强高年级学生群体的专业竞争力,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激发他们在专业上的二次创造力,深化专业认知为他们日后的就业或升学提供助力。
(2)个性化导向培养
个性化导向培养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介专业性的学科竞赛,譬如节能减排大赛、工程训练能力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课外学生科技节及创新性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让学生在多方面或全方位得到培养,发挥教学相长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而且为日后的成长成才拓宽道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不必仅仅局限于本专业。
2.职业型课堂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称颠到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上,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2]。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项目或问题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专业导师制度”为主要载体的翻转课堂由老师定期提供学习任务,并将基础的学习资料发布到班级群中,学生以团队形式接收学习任务,并展开前期资料搜集整理调研工作,定期开展小组内讨论,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与专业导师有效互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以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专利申请、科技成果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是实践型写作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2)科研双选计划
开展科研双选计划是由学院各系的科研学术平台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科研学术宣讲,本科生通过前两年的积累,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报名参加各学术团队,各个团队的专业导师再根据报名情况进行择优选择。选拔出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或课题组中承担或协助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该活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培养创新创造精神,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发表论文、专利及各类成果提供支撑,同时为有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信息沟通、素质拓展平台。
四、总结
专业导师在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中的角色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专业导师比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对学生而言,专业导师一般从大一担任到大四,相对比较稳定,对学生的了解也比任课教师多,对学生的关注更多;与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相比,专业导师具有较深厚的专业背景,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业,因此专业导师是学生工作中另一支不可替代的队伍。以“专业导师制度”为主要载体,通过微共享平台、翻转课堂、建立科研学术团队等形式的引入,丰富了专业导师制度的内涵,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图1 专业导师制度为主题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模型
[1]胡琪.回归自由教育——对我国专业教育的反思.中国电力教育,2011(14):5-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2012.4:46-52.
本文系昆明工大学2014年度“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