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情与文字

2015-12-03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真性情性情文字

◎ 赵 飞 徐 飞

性情与文字

◎ 赵 飞 徐 飞

(图/牛 力)

徐飞:每年,各地高考状元出炉,我都会留意一个现象:状元的兴趣爱好。我发现,这些“学霸”们绝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往往有着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2015年,苏州市文理科四位状元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有三位是古琴、古筝高手。四位状元中的葛一润从小就喜欢下围棋,2015年高考作文她写的就是爷爷和别人下棋,虽然爷爷棋艺很厉害,但他还是故意输给了别人,因为对手也是个老人,那名老人比较孤单而且争强好胜,所以爷爷就故意输给他,这样就可以多陪陪他。

赵飞:徐老师看来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对高考优秀生的观察,发现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给学习上带来的变化和增色。我能简单粗浅地认为你说的性情就是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习惯和爱好吗?

其实我理解的“性情”不是单纯的脾性,更多的是宽泛的一种定义,体现在胸襟、视野、情怀,甚至是一种担当与责任。而这一切都会充分洋溢在文字之中,它们在作者的笔下静静流淌,像一段岁月,静默但蕴含丰饶的能量。

徐飞: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能看出一个人性情的有无、真假。周国平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

就作文而言,一个有着真性情的人往往下笔真诚,很少写假话、空话、套话;而一个缺少真性情的人,他的文章往往会缺少真切的发现、动人的情思。各地中考、高考作文阅卷组大多鼓励阅卷老师对那些有着小情趣、真性情的文章打高分。文字的背后,其实是活泼泼的人。汪曾祺说过:“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观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的文化修养。”汪老的这段文字是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阐述的,如果换从作者创作的角度,一个人唯先有了真性情,有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写出深切动人的文字来。

赵飞:放眼当前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的习作,看似充满自己的个性色彩,实则难得看到有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性情”作文。究其原因,我想除了习作者自身的写作水平外,更多的是缺少一个鲜活的“自己”在文章中,也就是说,文字背后没有“人”。如果文章的背后没有了作者自己的身影,没有了自己的视野、胸襟和责任后,即使文采再沛然,文辞再优美,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寡淡无味。有些学生的文章故意摆出一种姿态,或矫揉的悲悯,或泛滥的怀旧,更有甚至是充满不知所云的小资陶醉……美名曰:性情。其实不然,顶多是一个装扮了的器物,没有实在的质地与久远的美感。

下面这一段文字看似弥漫一种淡淡的性情,但却是造作喷井,露出太重的人工斧凿痕迹,难以获得一个“有思想”的美誉。

今天,真好!

今天,我们不再穿粗布麻衣;今天,我们不再拥挤地住在一起;今天,我们不再吃糠咽菜;今天,我们不再乘马车四处奔波……

今天,真好!

有性情的文章不在乎外在有什么特殊的标志,往往看似平淡的文字其实是静水深流,文章的表面呈现的是淳朴、广大、真实,淡无痕迹,但文字间充盈着一股气象。当年周作人给俞平伯的《燕知草》作序时说:“……我说雅,这只是说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平伯的文章便多有这些雅致……”这里的雅不单单是语言层面,它来自心灵深处,是一种精神气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俞平伯的“性情”。不刻意,没有作者用力在“写”的成分,更多的是自然和风度。

徐飞:如果说性情是根,那么文字就是这棵树上结出的果,根系的发达与否决定着果实汁水的饱满程度。作文训练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但不能忽视文字背后的“人”。当然,也不能越界,不能将作文训练变成人文教育。

怎样才能培养真性情、养成真诚表达的习惯呢?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明朝散文家袁宏道曰:“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反过来说,一个面目可亲、性情可爱的人一定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曾教过一个很有性情的女孩子,她特别喜欢《红楼梦》和金庸小说。有一次,她听说我也很喜欢金庸小说,就来找我“挑战”——就金庸的《神雕侠侣》一书,我们互相出题考对方。寒假过来,她一共命了一百多套题,足以看得出她对金庸小说有多喜欢。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他(她)的写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往往是拥有多方面趣味的人。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接触各种艺术,养成多方面趣味。作家铁凝的创作就是一例。她父亲是油画、水粉画家,所以铁凝从小就有了阅读这些作品的便利,且渐渐有了鉴赏、品评能力。从她的作品集《惊异是美丽的》等中不难看出,她受艺术浸淫之深。

第二,引导学生亲近草木。古人云,多识草木少识人。草木有着大地、自然的气息,多亲近草木,可以培养人的灵气、灵性。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大多有这方面的体验。苏东坡最能领略自然之美,也最能享受人生的趣味。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无论他在精神或肉体上承受多大的痛苦,最终都能消解在宇宙万物中。

我曾上过一节亲近草木的作文课。当时正值四月,校园里花团锦簇,而埋首于高考冲刺的高三学子们却视若无睹。于是我将校园里自认为很美的花花草草拍下来,到了课上投影给学生,询问学生这些花草的“出生地”和名称。学生兴味盎然,在我的介绍下,不仅认识了荼蘼、紫荆花、羊蹄甲等花草,更重要的是他们牢牢记住了我在课堂总结时一句话:“我们追求远处的成功,但也不可忽视身边的美丽,因为享受过程就是享受生命本身。”这节课以后,学生作文中也多了些花花草草,但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们的心头从此不再一片荒芜。

第三,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的细微处。性灵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有一段文字:“天下有大败兴事三,而破国亡家不与焉。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你看,在袁宏道看来,“破国亡家”这样的大事不能算是“大败兴事”,反而是“山水朋友不相凑”“朋友忙,相聚不久”“游非及时”这样的小事,让他觉得是“大败兴事”,性情之人往往更在乎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在乎内心的感受,行事顺从己心而不是屈从外在的声音。

赵飞:徐老师高屋建瓴地指出如何能写出具有“性情”文字的文章来,深受启发,我这里谈谈当前学生写不出具有性情文字的文章原因在哪。

学生的“性情”文章严格来说是不能培养的,但为文之态度却可以后天养成。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写不出真正有“性情”的文字呢?缺什么?

第一,身体在成长,但精神的发育却严重滞后。

现在的学生不缺少生活经历,他们的生活相反比之前的写作者更阔大和丰富,同样也不缺少阅读。我想恐怕是精神成长过程中缺少精神的成熟度,学生的内心是浅显的一池水,肯定形成不了成熟的作品,那么“性情”就自然而然地不再存在了。生命与脚下的大地割裂。对待生活,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眼睛去发现,很少用心来感知,难以把生命中的简朴、幸福和欢乐融进去,无形中就把自己流放到一片喧嚣、嘈杂和浮躁的旷野中,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何谈“性情”。

第二,视角的俗套化,导致写作风格的雷同。

让我们先来比较下两位著名作家文章的节选:

北京对我的父亲来说是个什么地方呢?是陌生,是熟悉。是拥有,是失去;是别是容易见时难,是一段情缘两相弃。北京啊北京,你怎么说也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周涛《老父还乡》

他先是慢慢地喝……接着他打了一个嗝,一股气体从他嘴里涌出,他被自己的嗝弄得目瞪口呆。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睁圆了眼睛惊奇地看着我,然后脑袋一抖,又打了一个嗝……

他打出了第三个嗝,开始慌张起来,他可能觉得自己的嘴像是枪口一样,嗝从里面出来时,就像是子弹是从那地方射出去……打出了第四个嗝,他发现嗝在紧追着他,他开始害怕了,嘴巴出现了哭泣前的扭动。

——余华《可乐与酒》

这两段文字都是写自己亲人的,周涛写的是父亲与北京的相遇,余华写的是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第一次喝可乐时的情景。周涛是我尊敬的一位优秀作家,可能这里有我自己的阅读和理解的视角差异,但周涛在这篇文章中确实是过度升华,比如文中这样一句“北京啊北京,你怎么说也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看似走向精神的高度,是一种饱满的写作姿态,但效果不仅平庸,而且空洞,没有关注父亲的一些细节,没有回归日常的一种精神发现。反之,余华写儿子却没有刻意拔高自己对儿子的爱或者其他,只是耐心地写了儿子打的四次嗝,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孩子自身的细节变化,把生动和可爱写得逼真可见。

两种不同的视角导致两篇文章最终的高度,我想这里不是写作技巧的问题,也不是生活阅历的高低,性情真实坦露的文章才是真正被人接受和喜欢的文章。

学生有体验,也能从生活中发掘一些事物的本质来,但就是找不到富有个性特点、鲜活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心中所想,写什么都一样,这就是缺乏性情的表现。

徐飞:赵老师列举的这些实例确实可以说明“性情”的重要性,同时也指明了现阶段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此,向性情文字“偷气”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性情文字,一派天成,不拘技法。曾国藩主张“行气为文章第一义”,他说:“古人之不可及,全在行气,如列子之御风,不在义理字句间也。”性情文字“不必尽合于理法,但求气昌耳”。那么,“气”从何来?一方面是从生活中来,作者在生活中有所感触,积蓄酝酿,“不平则鸣”;另一方面从阅读中来,经常阅读那些性情文字,往往会受到濡染,受到感发。在我的阅读视野里,林语堂、梁实秋、席慕容、简媜、张晓风、胡兰成、苇岸等人的文字,都是值得一读的。

赵飞:名家大作肯定是极具性情的,读来酣畅淋漓,但这不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学得来的,我狭隘地认为性情就是一种内在的气质。谈到“性情”,很多人下意识地会想到鲁迅的文章,针砭时弊又步步惊心,在每一个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股力量,表达偏见,呈现锋芒,这是属于鲁迅式的“性情”。这样的性情是学不来的,他只属于鲁迅,属于那个远去的时代,严格地说性情只能属于个体的,它是私人化的精神气质外显,没有模仿也不存在学习。

故而,一些著名的作家的作品更多时候留给我们的不是太多的内容与情节,反而是文字里透射出来的“性情”。好的文章应该是一种源自内心世界的情意,作者的思想、性格、人品甚至是癖好都可以从文字里读出来,而不是故作姿态,有意紧张用力地写一些空洞的文字。

总之,性情类似人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在纸上夸夸其谈。写作者要对自身、对世界充满敬畏和诚实,把笔触伸向更深更辽阔的生活中去,从而用文字表达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热爱,否则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种心灵的造假。

猜你喜欢

真性情性情文字
时间的性情
跟真性情的人在一起
跟真性情的人在一起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假天真抑或真性情——婴宁形象之我见
感受书法 体味性情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复性书》性情观再探——以“情”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