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地区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对大陆地区的启示
2015-12-03徐红丹
徐红丹
一、前言
发端于20世纪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的学校心理学,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5-24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发展性问题为主,障碍性问题为辅。学校心理学研究目标包括为在校学生提供心理保健服务,为德育工作提供辅助,为学生学习和职业选择提供指导,是一门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先后于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开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这三个地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校心理服务系统,制度以及培训机构,并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相较而言,我国大陆地区学校心理学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学校教育领域的存在时间不长,受重视程度不高。因此,理清港澳台地区学校心理学发展趋势,将其发展模式与祖国大陆文化相结合,运用到大陆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来,对于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很有裨益。
二、港澳台地区学校心理学发展历程和特征
港澳台地区由于历史差异,在社会发展中面临问题各异,教育行政部门及大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学校心理发展有着自己的进程和特色。
(一)香港地区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社会观念等快速转变,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适时出现。总体来说,香港的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包含社会福利服务阶段(20世纪70年代),香港教育署积极参与推行阶段(20世纪80年代),学校本位辅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班主任、家庭与儿童福利社工、社会福利志愿机构、福利署等福利机构都先后投入到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辅导对象涉及困难学生,家长,教师。辅导行为由最初的自发行为,变成政府及教育部门明文规定的制度行为,组织行为和教育行为。辅导内容由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发展为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达到治疗,预防等目的。
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存在三种模式,学校本位辅导模式,由全校参与,全校教师共同识别学生发展的整体需求并制定计划,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塑造健康自我形象,力求带领学生达到认知、情感、意志协调发展;诊断矫治模式,以心理医生的身份对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偏差行为给予科学的心理诊断及治疗,达到帮助学习适应困难或情绪、行为不良学生缓和心理冲突、实现心理平衡的目的;社区学校模式,将家庭及社会机构补充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联系,及时沟通,相互支持的运作模式,共同影响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澳门地区学校心理学发展历史及特征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教育事业在澳门发展非常不易,心理辅导更无从谈起,只在初中出现部分无专业老师的心理辅导。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澳门经济进入黄金期,紧随其后家庭和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多。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不断调整适时改变于1992年正式组建了现在的“教育辅导暨特殊教育中心”。20世纪90年代后,心理辅导在澳门地区广泛发展,并逐渐迈入正规化。许多学校不仅将心理辅导工作纳入基本体系中,还成立心理辅导组,聘任心理辅导主任。
2008年起,澳门推行小班化教学,不断提高各学段师生比,并通过课程进修、校本教研、派出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使澳门特区的老师可顾及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今,澳门的学校心理辅导主要以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要辅导目标。
(三)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自1958年起,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学进入试验期,通过派出学习,着重培养出十余位专业工作者,成立“中国辅导学会”,试行心理辅导制度与实施方法,进行“中等学校辅导工作实验计划”,聘请联合国文教组织专家协助设计职业辅导计划,编印心理卫生丛书与职业辅导丛书等方式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推广与实施。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通过配套九年国民教育,制定一系列教育行政法规及相关的辅导工作计划,确立了学校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施制定了相关的实施计划和具体方略,推动学校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成长。
如今,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以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模式展开。分别针对一般学习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辅导,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健。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心理辅导工作中,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重于治疗。大量老师和心理辅导工作者全面参与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三、对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启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港澳台地区的学校心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仍存在着形式主义严重,具体操作方案缺乏,心理健康老师“孤军奋战”,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相关活动系统性不强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学校心理学在港澳台地区的发展历程对其在大陆地区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香港,有学校本位辅导模式、诊断矫治模式和社区学校模式,在台湾有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模式。这些模式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仅仅将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交给某一类的老师,而是多方面协同作用。借鉴上述模式,在内地发展起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渗透式”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易被学生接受,也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教育模式按照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以广大学校教师作为第一级队伍,主要从心理保健的角度辅导学生;学校心理学家组成第二级队伍,主要承担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咨询工作;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合作,组成第三级队伍,以心理疾病的治疗为主。要使这种模式发挥作用,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对各级队伍中的教师进行相应培训
要实现共同辅导的目标,需要为每一级队伍的教师设置与其工作内容相对应的培训内容:丰富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使其能及时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使其在辅导过程中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还需特别加强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学校心理学家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把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的知识、技术充分应用在学校领域,让心理学为教育服务。
2.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除了老师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改革大陆地区的教育评价和职称晋升体系。在内地,教育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中小学以学生成绩为主,高等院校的教师职称晋升主要由教学及科研组成,均未包含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如果不改变这种评价及职称晋升体系,那么任何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只会流于形式。新的教育评价及职称晋升体系应包含能全面评估学生身心发展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能够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3.加强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认证工作
在港澳台地区,学校心理学的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辅导需求量大但辅导人员严重短缺且训练不足。在大陆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师资力量匮乏本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校心理学体系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兼职人员,转行人员占主导,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问题——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不足。因此,需发展适合国情的学位和专业培训,让每个层级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严格筛选从事培训工作的师资,这些老师应该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人才;对于需要从事应用工作的人员,在培训中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实际面对的问题;为参培者提供合适的在职培训;加强同行间的合作,让同行间能在一定时间内聚在一起分享、交流、共同提高。
(二)借鉴社区学校模式,培养具有心理学素养的社工群体
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功主要依赖于父母在她们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方面的参与、约定和民主,以及邻居同伴和社区组织的介入。在港澳台地区,社工成为学校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作用机制,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作为与社区、家庭联系很紧密的一个群体,社工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可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但社工这一工种在内地起步较晚,至今仍很不成熟,与港澳台地区成熟的社工体制相比,我们还需从人员培养,到制度完善,再到公众观念等方面着手努力。当然,由于内地的社工工作基础薄弱,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操之过急,应结合内地实情渐进性的发展。
(三)防治结合,疏重于堵
学校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培养一群专业人员来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辅导,她还需要关注健康学生的心里维护,在香港,学校心理辅导以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作为辅导的核心内容,协助学生认识到自尊的重要性,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降低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的可能,在台湾,学校心理也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重于治疗。在内地的学校心理辅导中,也应借鉴这一经验,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
(四)提高心理辅导人员的专职性、专门性
台湾地区的学校辅导人员都是兼职,要担任授课的工作或是行政工作,这种学校辅导人员身兼多职的情况容易造成角色混乱,让专业功能难以彰显。在内地,也有着与台湾地区类似的情况,各个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老师大多数都是兼职,容易造成专业功能的缺失,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强调心理辅导人员的专职性与专门性,让这些人员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心理辅导工作中去,更好的促进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四、小结
学校心理学在内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受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和人力资源分配情况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内地学校系统的心理服务工作还很不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需要一方面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向其他地方学习,取长补短以实现内地学校心理学的快速发展。
[1]杨玲,赵国军.学校心理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2][11]林崇德,魏运华.试论学校心理学的未来趋势[J].教育研究,2001(7):30-34.
[3][6]徐光兴.学校心理学:教育与辅导的心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孙少平.香港中小学心理辅导的现状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54-60.
[5]李建辉,李智英.港澳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其对祖国大陆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5(2):141-144.
[7]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8]雒焕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81-83.
[9]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4-20.
[10]姜旭,韦小满.中国学校心理学家角色的缺失和需求[J].中国特殊教育,2009(8):90-96.
[11]任其平.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