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汀县水源涵养林改造对策

2015-12-03张桂荣

自然保护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阔叶树长汀县混交林

张桂荣

(福建省长汀县林业局 366300)

1 长汀县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段,全县东西宽66 公里,南北长80 公里。地势成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自北向南倾斜,西部以低山为主,东部、北部以中山为主,山峰连绵,构成东、北部屏障。全县以低山为主,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71%。地貌类型复杂,地形破碎,岭谷相间,山中有丘、丘内有山,盆地和峡谷相间排列,在全省地貌区划上属闽西西南上古生代复盖层低山丘陵地貌。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明显,干湿两季分明,灾害性天气较多。土壤种类繁多,但以红壤居多,占土地面积的79.81%。

1.2 林业基本情况

长汀县林地面积390.4 万亩,有林地面积369.8 万亩,森林覆盖率79.6%,森林蓄积量1562.99 万立方米。

1.3 水源涵养林资源现状

水源涵养林面积364998 亩,其中位于汀江源头的庵杰、铁长、新桥、大同4 个乡镇合计有面积93892 亩,占水源涵养林总面积的25.7%;位于汀江下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策武、河田、三洲、涂坊、濯田5 个乡镇合计有面积209771 亩,占水源涵养林总面积的57.5%。汀江一头一尾占了全县水源涵养林总面积的83.2%,是全县水源涵养林的重点区域,也是全县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

从水源涵养林的起源看,天然林面积307735 亩,人工林面积57263 亩,天然林占了总面积的84.3%;从树种组成看,马尾松面积274064 亩,杉木面积50407 亩,其它树种面积40526 亩;针叶林合计面积占水源涵养林总面积的88.9%。从水源涵养林的龄组看,幼林、中林面积184833 亩,占总面积的50.6%;近、成、过熟林面积180165 亩,占总面积的49.4%。从水源涵养林的生态区位看,处于重点生态区位面积359596 亩,一般区位面积5402 亩,重点生态区位占水源涵养林总面积的98.5%。

2 存在主要问题

长汀县水源涵养林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水源涵养林主要以天然针叶林为主,水源涵养能力较差;

(2)近一半的林木即将老化,水源涵养功能正逐步退化;

(3)生态位置几乎处在重点生态区位上,对全县的生态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目前的林分现状非常不利于长汀生态强县建设,不利于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整体产业链,亟待进行整体规划、逐年实施改造工程。

3 水源涵养林改造措施

3.1 改造方式

3.1.1 小条带改造

对于现有林木分布较为均匀的天然或人工针叶林的中、幼林,可以采用小条带进行树种改造,条带宽一般不超过2 米。改造后的林分形成条带状的针阔混交林。

3.1.2 小块状改造

对于现有林木分布不均匀的天然针叶林的中、幼林,可以采用小块状进行树种改造。这种改造分两种方式,一是现有林木株数少的稀疏林分部分,可直接进行小块状林地清理,然后套种阔叶树种;二是现有林木株数多、郁闭度大的林分,需进行小块状采伐后再种植阔叶树,这种采伐强度可控制在40-50%左右,采伐后进行小块状林地清理,套种阔叶树。

3.1.3 择伐改造

对于现有林分中成、过熟林占有一定比例的,宜采用逐年择伐措施(水源涵养林尽量不要使用皆伐措施),择伐强度一次控制在30%以内。择伐后采用小块状或点状林地清理,然后套种阔叶树。

以上三种改造措施都能形成针阔混交林,使用择伐措施的还能形成异龄林,这样优化了森林结构,能发挥更好的森林生态功能。

3.2 改造树种的选择

以适地适树为原则,以针、阔混交,常绿、落叶相结合为目标。

(1)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常绿树种有:木荷、山杜英、深山含笑、香樟、杨梅、乳源木莲等;落叶树种有:枫香、闽叶栲、苦楝、无患子、马挂木等。通过长期实践和观察,这些乡土树种非常适宜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生长良好,适合作为水源涵养林的林分改造树种。

(2)以发展林下经济和树种改造相结合,种植珍贵树种。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段套种珍贵树种,既能达到水源涵养林改造目的,又能发展生态经济,达到不砍树也致富的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主要树种有:厚朴、黄连木、南方红豆杉、香樟、马桂木、福建青冈、光皮桦、香椿、乳源木莲、福建含笑、深山含笑、闽楠等。

(3)以香化、美化宜居环境为主,套种彩化树种。为发展宜居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品味,在集镇周边、城镇周边、交通要道、旅游景点等处结合水源涵养林改造可种植一些香化、美化树种。主要树种有:深山含笑、泡桐、火力楠、马挂木、无患子、枫香、桂花等。

(4)以结合水土流失治理为主进行林分改造,提高水源涵养功能的应选择一些耐干旱、耐瘠薄的阔叶树种。主要的树种有:栓皮栎、南酸枣、光皮桦、黄连木、枫香、无患子等。

3.3 抓好造林抚育质量关,确保水源涵养林改

造工程取得实效

阔叶树的造林技术通常要比针叶树的技术难度高,要使水源涵养林树种改造获得成功就必须做好每一个技术环节。

(1)造林地选择。阔叶树一般对土壤条件、水肥条件要求相对较高,宜选择土壤肥沃、土层较厚、湿润的山脚山坡作为种植地点。全县36 万亩水源涵养林,不适宜进行全面改造,这就要求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利用8-10年时间对其中1/3进行成功改造,就有10 多万亩的单一树种水源涵养林变成针阔混交的水源涵养林。

(2)林地清理,整地挖穴,回土。林地清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地、挖穴和造林后的幼林抚育工作,因此,林地清理不论是条带状还是小块状都要求干净。挖明穴,穴规格不低于60×40×40cm,穴数量视林分现有株数而定,但改造后的针阔树种混交比例基本要求在6:4 或5:5 之间。每穴施250 克过磷酸钙做基肥,回土先回1/3 深土与基肥充分拌匀,再回表土成馒头状。

(3)把好苗木质量关,确保造林成效。阔叶树造林应尽量使用大苗,苗木要带土球上山,提高造林成活率;如果使用小苗造林,苗木出土后要马上打黄泥浆。

(4)栽植、抚育。栽植时间选在2月初为宜,落叶树种也可在立春前种植,栽植过程按“造林技术规程”严格操作;造林后前2年,每年均应进行两次锄草松土、施肥,时间分别在5月份和8月份。以后每年劈草1 次直至成林郁闭。

4 成效分析

4.1 资金投入

10 万亩水源涵养林的改造成林,按50年估算资金总投入为1 亿元,其中造林资金投入0.99 亿元,管护费用0.01 亿元。

4.2 效益产出

水源涵养林改造成林后按50年估算效益产出。

4.2.1 能极大提升水源涵养林的涵水能力

水源涵养林是防护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以涵养水源为目的,为农业生产、工业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为人民群众生活提供干净、优质的生活用水。有研究表明,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主要由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层和林地土壤组成,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单位面积的枯枝落叶物含量存在很大差异,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而在针叶林里杉木大于马尾松。枯落物含量的不同就带来涵水量的不同,见下表。

不同树种单位面积枯落物及枯落物涵水量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针阔混交林的枯落物重量是马尾松纯林枯落物重量的2.14 倍,涵水量是1.77 倍。长汀10 万亩水源涵养林改造成功后单枯落物含水量就高达114400 吨,比纯林增加的水资源是49900 吨。改造后的针阔混交林其地下根系从浅至深变得更加复杂、盘根错节,细根量也要比单纯林增加几倍,混交林每年归还土壤的有机质也增多,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改良,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多孔,土壤的渗透率更加强大,因而土壤的持水量提高。有数据显示,针阔混交林土壤持水量能达到2474.179t/hm2,是马尾松纯林1605.251t/hm2的1.5 倍,10 万亩针阔混交林土壤年持水量是16493416 吨,比纯林能增加的年保水量就是579.3 万吨,两者年增加的涵水量是584.29 万吨。按目前农业灌溉用水0.7 元/吨计,每年经济价值411.1 万元,50年的经济价值就是2.05 亿元,经济价值巨大。

4.2.2 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由于混交林形成的是复层林,其树冠枝叶数量多,枝叶层叠,叶面积指数增加,降雨时雨水首先被林冠层枝叶截持,而林冠层截持雨水的能力大小取决于其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枝叶持水率的大小,这样复层林林分雨水被林冠多层枝叶截持后降落地表的时间延长,强度、冲击力减小,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力减轻;加上受地表枯枝落叶物的拦蓄,也延缓了地表径流产生的时间,减少了地表径流的冲刷力,从而减小了水土流失。到时候,长汀县整个水源涵养林的土壤锓蚀模数和径流系将明显下降,水体含沙量将由现在的每立方米0.17 公斤下降至0.09 公斤,10 万亩水源涵养林每年能减少泥沙流失量近1000 吨。按现有河道清淤费用100 元/吨计,每年可节约清淤经费10万元,50年能节约500 万元。

4.2.3 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巨大潜力

由于适宜的气候条件和混交林有其独特的森林结构,易于发展各种林下经济,如林-禽、林-蜂、林-娃、林-药、林-菌等多种发展模式,是农民真正做到“不砍树也致富”的生态型经济。根据目前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分析,10万亩针阔混交林能发展林中养蜂1000 箱以上,每箱年产值1500 元,年总产值是150 万元,50年产值达7500 万元;能发展林地套种姜黄(药材)1 万亩以上,按目前亩产量700 斤,市场收购价1.2 元/斤计,年产值高达840 万元,50年的总产值达4.2 亿元;能发展林下养殖河田鸡,年产出20 万羽,产值1000 万元,50年效益达5 亿元。从以上分析水源涵养林改造投入和改造后直接经济效益产出比是1:12。

4.2.4 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

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给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保障,还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水源涵养林的巨大改造工程能解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给农民的致富增收提供了条件。据测算投入1 亿元的改造资金有65%也就是6500 万元将作为劳务费用,给当地农民带来增收。

5 结论

长汀县10 多万亩水源涵养林的改造虽然是一个时间长、投入资金高的巨大社会工程,但与其建成后所能发挥的良好、持久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比,这样的资金投入还是很值得的。

[1] 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造林技术实用手册 [S].2008.

[2] 龙岩市林业局.龙岩市主要造林树种栽培技术[S].2003.

猜你喜欢

阔叶树长汀县混交林
夏收“丰景”
长汀县优质烟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杉木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生长效应分析
“China tendrá nuestro apoyo para ingresar al CPTPP”
福建省长汀县鸟类资源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
长汀 龙岩市老促会深入长汀县调研革命基点村精准扶贫
马尾松、巨尾桉及其混交林土壤微量元素调查
桉树纯林和桉-珍混交林水土流失规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