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习场上莫怕“走麦城”

2015-12-03吕鸿青李嘉哲

政工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战场军人胜利

吕鸿青 李嘉哲

演习场上莫怕“走麦城”

吕鸿青 李嘉哲

三国名将关羽,世人称之“武圣”,自桃园结义起,久经沙场,胜多负少,以“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之威名著称于世。但三国鼎立后,他坐守荆州,对大势估算错误,贸然出兵打襄阳,败走麦城,丢了性命。对后人来说,关羽是英雄,对英雄来说,人们更愿意唱赞歌,喜欢看威武的一面,不愿看狼狈的一面;喜欢欣赏胜利的一刻,不愿观望失败的苦楚。于是乎,“过五关”辉煌无尽,常被人津津乐道,甚至搬到荧幕之上大演特演;而“走麦城”则是问题,是失败,少人问津。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讲,要通过“倒逼”走向主动,以“倒逼”之苦换发展之甜。换到战场上,军人就应该树立一个“失败倒逼”的观点。胜利是由失败逼出来的,能打仗、打胜仗的招法和决心则是由不能打胜仗的现状和军人的责任担当逼出来的。

对于失败的态度,我们应向美军学习。美军打越战,持续14年,用兵55万,死亡近6万人,可以说打进了一个泥潭,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打海湾战争,用兵44万,38天空袭,100小时地面战斗,阵亡146人,就让当时号称西亚军事强国的伊拉克军队土崩瓦解、缴械投降。当世人瞠目结舌之际,美国人却轻描淡写,只是感觉在“理想的战场”上打了一场“理想的战争”,认为它对未来战争的指导意义非常有限。相反,美军对于越南战争、对于朝鲜战争则死抓不放,研究的程度之深、时间之久让人印象深刻,不仅大篇幅地写入军校的教科书,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复研究探索当初是如何被一步步拖入泥潭,又是如何在战场上久攻不下,最后铩羽而归。就是今天,好多的美国军官都直言不讳,认为近几场战争的胜利是来自于对越南战争“失败性”的研究。这种对失败死死不放,对胜利格外当心的态度,其实正是美军在战场上求胜心切的体现。

在我军的演兵场上,长期存在蓝军常败、红军常胜的现象,这其实是一厢情愿的看法,也是不负责任的打法,既不符合客观规律也不符合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既不符合实战的需要也不符合练兵的需求。特别是和平时期,演习作为部队最接近实战的训练方式,如果只演能打胜仗的,不演可能打败仗的,只研究优势兵力怎么打,又有友邻、又有支援,打仗的各要素齐全,不研究困境、逆境、绝境乃至败境情况下,兵怎么用、仗怎么打,就很容易盲目乐观和自以为是,看不到自身的弱点和差距,看不到敌人的先进和强大,看不到未来战争中的求胜之道。

人们常说失败是警钟,那么警钟长鸣该是军人的常态。“过五关”固然有成功的经验可循,“走麦城”更有血的教训需要汲取。要端正对胜败的态度,善战者从不忌讳吃败仗,无论胜负成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或许失败更显得弥足珍贵。就像练拳击和散打的运动员,首先训练的是抗击打能力,只有顶住了敌人的“三板斧”,败而不馁,才能抗敌制胜。对于军队来说,就要一次次将自己置之死地、置于败军的位置来思考问题、筹划打法,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不被失败所吓倒,在逆境中练就克敌本领。

直面失败、设想失败、研究失败,既是求胜的姿态,也是实现能打胜仗的最有效途径。提高部队战斗力,必须摆脱一厢情愿的“胜利”,在思想认识上树立“宁要能打仗的合格,不要假打仗的优秀”的观念。即使打败了,我们也可以在危局、险局甚至败局中摔打锤炼部队,就像去年全军很多部队参与的朱日和系列演习一样,“七战六败”的成绩着实让官兵在失败中感受战争、反思教训、寻求克敌制胜之策。实事求是地讲,其意义远胜于那若干次的优秀或“全胜”。

【作者系67667部队组织科科长、干事】

猜你喜欢

战场军人胜利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坚持就是胜利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军人就该这个样
坚持
军人伪装效果逆天
十九大胜利召开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