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止是疼痛和警醒
——读丁小炜新作《一腔无声血》

2015-12-03风中少林陈明

军营文化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军旅抗战

文/风中少 林陈明

何止是疼痛和警醒
——读丁小炜新作《一腔无声血》

文/风中少 林陈明

《一腔无声血》

丁小炜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是“胜利日”阅兵之后,知乎网上引发热议的一个提问。知乎答主“荒土”援引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因研究南京大屠杀而忧郁自杀作例证,感叹这位学者的品质担当:“她完全可以选择不走这样一条路,南京30万冤魂,如何仅让一个柔弱的女子去担负,去为之奔走呼号!”

此话题很快引爆了舆论场,众网友火力全开,捉对开撕。有愤怒,有揶揄,有惋惜,令人吃惊的是,少有对张纯如惊世之举的由衷认同与热切赞许。

十多年过去了,那位为历史存真的英雄远去的背影,依旧落寞孤单。

如果故国家园的蚀骨苦难,同胞袍泽的焚心之痛都和你没关系,那和谁有关系?!

“如果说,有的国家对历史的健忘是选择性健忘,那我们自己更多的则是习惯性遗忘。”军旅作家丁小炜在新近出版的《一腔无声血》(上海文艺出版社)中,一句句诘问振聋发聩、一声声感喟掷地有声。“经过了70年,我们国家是否已经能够足以抵御外侮?国人应以怎样的精神状态面对未来?”

依照网友逻辑,70年前中国军民那些抵御外侮、浴血山河的抗战往事,和这个“70后”青年作家又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这个关系就在于作者所笃定的,“一个自尊、自立、自强的民族,才有远大而美好的未来。”就在于作者所期望的,“如果这些文字对于治疗一些国家的集体历史失忆症能有所作用,真是荣幸之至。”

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的众多文化景观中,长篇纪实文学《一腔无声血》的推出是如此别出心裁又动人心魄。这部作品定格世事无常、起伏跌宕的冷暖人间,将温暖的目光锁定那些流落民间、融入尘埃的抗战故事,激赏一群身居草莽、心怀天下的普通百姓,深入发掘、打捞并擦亮在蹉跎岁月和艰难困厄中,那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每一丝洞幽烛微都足以震撼和警醒世道人心。

这是一位军旅作家肩负使命、心存热血、情怀忧患的探访记述之旅。作者苦心孤诣搜罗史料片段和尘封

往事,辗转腾挪寻访战争故地和英雄故园,深度对话这个行走在芸芸众生中却不入俗流的特殊群体,他们中既有那场战争梦魇的参战者、受害者和见证者,也有对那段历史深切追忆缅怀的关注者、研究者和反思者,历时3载终将一部血肉饱满、感人至深的厚重之作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作者笔下,这群人无疑都堪称国家的魂魄、民族的脊梁和时代的良心。为了给在抗战中遭受侵害的“慰安妇”们争取做人的尊严和生活保障,山西盂县小学教师张双兵在33载光阴里寻访172位慰安妇,还展开长达20余载的跨国诉讼,自己直落得一身伤病、一贫如洗;高材生王选在人生盛年放弃留美深造、辞退优裕工作,义无反顾地加入日本民间细菌战调查团,一条漫漫无期的细菌战调查和对日诉讼索赔之路,她艰难跋涉了20年仍旧风雨兼程;四川退休职工蒲寒以老迈之躯,在5年多时间里和志愿者们一道寻访、收集和整理了近600多份抗战老兵资料,如果不是决然投身为中国远征军老兵服务的事业,她应该在家含饴弄孙,尽享晚景之乐;唐山普通职员戚辉自费行程2万多公里,足迹踏遍冀东周边26个县市区,历尽千辛万苦推出“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抗战老八路专题,将153名抗战老兵的珍贵存照呈现在世人面前;四川商人樊建川20多年来倾心收集、整理和陈列抗战文物,散尽家财、多方筹资,最终建成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抗战主题博物馆;军旅作家余戈在繁冗公务之余潜心滇缅抗战史研究,10年内9次进滇实地探访记录,接连捧出两部“微观抗战史”研究专著震动军内外……那些苦难挣扎本和他们没有交集,但因为道义之心和悲悯情怀,他们的人生于是陡然转向,呈现出别样的况味和风景。

鲁迅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丁小炜通过《一腔无声血》的泣血书写告诉我们:岁月风干不了历史,那些事、那群人的遭际攸关我们的未来!抗战英雄不容遗忘,血色往事需要温故!

是啊,若不去寻找和记述,一个国家的历史无论留下多少创痛都只能归于尘土、埋没荒草;若没有追忆和警醒,一个民族的精神无论笼罩多少阴霾都只能一枕黄粱、湮灭无声。

当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远赴哈尔滨、沈阳、唐山、涞源、义乌、成都、万州等地的城镇与乡村,平原和山区,闹市与寂野,像考古那样满怀虔诚去审视、咀嚼那些抗战往事,眼底心头总有一种暖流如泉涌动,有一种悲悯油然而生。

作者这种以胸膛行走大地、以真诚抚慰伤痛的血性书写,带给读者的何止是疼痛和警醒。在人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空间却日渐逼仄的今天,当身边“和我有什么关系”式的诘问屡屡冲击耳膜,当看见老人摔倒不出手相扶、歹徒行凶不挺身相助的社会新闻一再刺激眼球,每个人都应深刻反思:先辈留下的烈烈英风浩然之气为何不再,我们从何时冷却了一腔热血?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说:“历史不但是过去的事情,乃是光芒四射的路标,照亮人的现在和未来,教导我们生存的方式。”《一腔无声血》打捞微观历史、为“草根”做传的另类视角,看似沉静无声,却发出了黄钟大吕之音。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英雄抛碧血,化作红杜鹃。

丈夫一死耳,羞杀狗汉奸。

如果不是读到这首悲歌慷慨之作,对偶像演员陈坤顶礼膜拜的当今年轻人,有谁知道这个世界上曾有个铁血诗人名叫陈辉?!在那风雨如磐的年月,这个不帅也不高大的男人“含着泪战斗,笑着脸响枪”,以杜鹃啼血般的果敢决绝,为祖国和同胞唱出了最为壮美的阳刚诗篇。谁说不是呢,我们的时代,太需要灌注这种匹夫之勇和刚猛之气了。

24年军旅生涯,青年作家丁小炜以诗人的敏感和柔软,通过充满烟火气和泥土味,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书写,深切关注“遭遇”战争劫难后人的精神创伤、生命遭际和生存状态,书中许多细节和场景让人触目惊心、眼眶溽热。中国远征军老兵袁秀堂一生未婚独居,当他吃到最普通的生日鸡蛋时,忍不住流下了浑浊的泪水;蒋宣雨老人被问到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时说,当年在缅甸打仗时吃过牛肉罐头,那是最好吃的东西,现在只想每天有两三片猪肉吃;当年张先兔老人的父亲为筹钱将女儿从日军的魔窟救出,无奈昧着良心咬碎牙为日军搜集八路军的情报——“可不敢再活了。”张先兔受访时说这句话仍旧目露惊恐……漫漫书卷,都是不屈的灵魂独白、沉重的生命喘息,我们在抛洒一掬清泪、激扬一股正气之外,能强烈感受到军旅作家“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炽热之心和强烈担当。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最显眼的地方,镌刻着一句来自当年在大屠杀中幸存的老妈妈的话:“我们要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展厅另一个地方,约翰·拉贝的一句话同样振聋发聩:“可以宽恕,但不要忘却。”

从张纯如到丁小炜,为历史正名存真地秉笔书写风云书卷、生生不息。阅读《一腔无声血》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国人当永世不忘血色记忆,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捍卫保护好吾国吾土和父老兄弟,戮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波助力!★

责任编辑:方莉

猜你喜欢

军旅抗战
军旅青春正步走
军旅梦
胸怀军旅梦
本期主题:军旅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军旅雅士
铸梦北疆
——军旅写生作品展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