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藏中探寻澳门历史
2015-12-02邓丽云杨舒霞
邓丽云 杨舒霞
姚鸿光先生出生於柬埔寨,回国後在惠州华侨农场当过知青,後移居澳门,他对澳门有着深厚的感情。集邮与旧物收藏是他的两大兴趣,他投入並专注其中半个多世纪,收集和珍藏了许多珍贵的邮票、实寄封、老照片和其他旧物。他透过这些老物件去探寻澳门的历史变迁,还原真实的历史,为对澳门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並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集邮源於兴趣,源於对澳门的爱
时光流转,历史在岁月的变迁中点滴积累,一枚邮票、一个邮戳、一封信件,架起的是一座感情的桥樑,卻也在时光流转中记录下岁月的足迹,承载着一段历史。姚鸿光先生是澳门集邮协会会长,从十三四岁集邮开始,如今已五十多年了,他集邮既是源於自己的兴趣,也是源於他对澳门的热爱。
姚鸿光先生年少时就对集邮非常感兴趣,十三四岁时就开始集邮,节约零花钱去买邮票收藏。他十八岁回到国内读书,恰逢文化大革命时期,碰上了“上山下乡”运动,他被安排到了惠阳华侨农场,在那里结婚生子,一待就是十多年。一方面生活艰苦,无钱收藏,另一方面,受“文革”影响,邮票等都放置一边不敢拿出来,集邮工作也一度停滞了下来。但这些都未曾削减他对集邮的热爱。
直到1978年,姚鸿光先生来到了澳门,並在澳门定居下来,生活稳定後,他又重拾起集邮的兴趣。初来澳门之时,他做的是装修工作,包括雨篷铁棚、灯箱招牌、铝门铝窗等,几年後和朋友开了个小店,後来和太太一起经营,请一两个工人帮忙。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功夫在集邮上,如今退休了,他有了更多时间可以集邮。澳门,是他的第三故乡,他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他热爱这片土地,开始关注並收集一些有关澳门历史文化的邮票,在集邮中,探寻澳门的历史。
一枚小小的邮票,在流转中,带出的是一段历史。姚鸿光先生介绍说,研究邮政史主要是看三个方面,一是邮资的变化,以前多少钱,现在又是多少钱,反映出的是经济的变化;二是邮路,受战爭等历史因素的影响,邮路也会有改变,地名的变化,存在的都是历史;三是邮戳,可以看出这封信走过的足迹以及时间。
澳门发展至今经历过很多历史变迁,姚鸿光先生自身也经历过很多,或许是某种情愫,让他对有关澳门历史的东西很感兴趣,他集邮是以中国澳门为主,但不单单针对澳门历史,范围涵盖整个大中华地区,他说:“邮票是没有国界的,例如一封信从中国经澳门,寄到葡萄牙或美国要几个月,要经过很多个地方,要盖很多个邮戳,也告诉你它的路线是怎样走的,这就是历史,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澳门邮政的历史,也是澳门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他收藏了一些有关澳门的实寄封,实寄封记录了比邮票更多的资料,对於研究邮政史和邮票史,印证有关事项的史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一百年前、几十年前的封,如今都是珍贵的史料了,姚鸿光先生更是爱不释手:“集邮品可以有很多出来,因此邮票有钱就可以买到,肯花一笔钱就可以买到一整套,但实寄封重复的很少,每个封都有不同的讯息,例如日期、地址、邮递路线,邮资又可分远近、航空、挂号等细节,反映时代变迁。这种岁月留痕,也就成了历史。”
这些邮票、信封、邮戳里无不藏着澳门的往事,姚鸿光先生把对澳门的热爱倾注在集邮中,以集邮为志趣,因志趣而执著,几十年来,在收藏中探寻澳门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另外,姚鸿光先生还担任了澳门首位国家级邮展评审员,为集邮提供专业方面的评定,努力促进澳门与国际慢慢接轨。
还原历史 收集快乐
每一个收藏都隐藏着背後的故事,姚鸿光先生不仅仅是收藏邮票等,更进一步将兴趣上升到研究,这是一个新的高度,他与一些藏友一起,进行了一些澳门邮政历史的相关研究,拼凑还原当时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同时也在收藏在收获那满满的幸福感。
在集邮中去研究探索一些历史真相和变化,这是一件富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事情。姚鸿光先生曾做过香山邮路的研究,香山是澳门、珠海、中山以前的称呼,並在2013年5月与珠海市博物馆合作,办了一次关於香山邮路的展览,让大家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用250多件珍贵的邮票、实寄封和历史文献向人们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大香山各个历史时期邮路的变迁和沿革。
一次邮展,如果单单是两三件藏品的话,那样没什麽看头,但如果归纳起来变成系列,就更能反映还原历史。姚鸿光先生在集邮中发现了一些关於香山的邮品,但如果简单地将澳门邮政和香山邮政联繫起来未免太勉强,关於香山的东西存世量很少,很难找。他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找到了很多两地来往很早的东西,甚至包括二三十年代的股票、侨批、船票和车票,最後,姚鸿光先生从搜集中发现,从十九世纪後期开始,香山的很多人经过澳门卖豬仔、或漂洋过海到美洲去,香山和澳门两地联繫甚密。他还收集了一些清朝以来邮戳和信封,並做了一个邮集,为人们还原了一段历史。
姚鸿光先生在集邮中去探究中山港的变迁,在收集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封信的分量,那信封背後的故事、背後的历史的魅力。中山港,原址在唐家湾,是民国首任政府总理唐绍仪的故乡,民国时候是商港,在解放初期是一个军港,用的是军事邮政封,不需要邮票,後来珠海县设立,县址设在唐家湾,不适合叫中山港了,因此又在张家边镇筹建了新的中山港。这些都在那些信件中一一还原出来了。在展览的时候,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看着信激动地说“这封信是我爸寄出来的”,原来是唐绍仪当年请老人他爸爸来看管老房子,他爸爸曾在唐氏故居寄了封信到澳门,如今睹物思人,讲出来的故事和看信给人的感觉又不一样,姚鸿光先生感慨:“意外发现背後的故事,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算是收藏的另一种收穫。”
通过收藏,去探寻一段历史,姚鸿光先生认为本土史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研究。本土的历史凝聚了一股浓浓的乡情在里面,这股乡情也联繫起了很多人,因此很多海外的同胞同乡也聚拢到一起,关注家乡的变化。姚鸿光先生说,通过集邮他和国外很多地方的志趣相投的朋友持有联繫,大家会经常交流交往,为新获得一件藏品而开心快乐,这是一种满足感,这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
姚鸿光先生还收集了一些侨汇单据和侨批,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证。一封信、一枚邮票,有时一件的花费成千上万,这些老物件,如果从投资回报这方面来说不是那麽合算,若把这些钱去投资买房子、股票等,也许还能赚一些,然而,这些只有懂的人才知道价值。
展览藏品 传承文化
姚鸿光先生曾任澳门怀旧收藏学会会长,学会成员不多,大家主要是因为兴趣爱好一致而走到一起,收藏的东西各不相同,有收集陶瓷、相机、贝壳、邮票、古董字画等的,五花八门。除了集邮,他还收藏了一些与澳门有关的老照片、报纸、老物件等,这些一部分是拆老房子收来的,一些甚至是从捡垃圾的老婆婆手里购来的,更多的是从杂架摊上淘宝来的,很多藏品具有很高历史价值,但市场价值不高。“这与收藏古董不同,除非是稀缺的,有关澳门历史的老东西拿到外国就没有人关心了,但对於一个城市卻意义重大,只有懂得的人才知道价值所在。”正如他所言,因为懂得,所以珍贵。
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每年都会搞一次主题展览,与其他的展览不同的是,每次展览都是实物真品展,而不用复製品,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和观赏性。如曾做过澳门中秋节怀旧展览,那时日本刚投降,很多月饼纸、宣传单张、月饼的盒子不失时机推出“抗战胜利月(饼)”、“世界和平月(饼)”等都很有意思。此外还举办过国庆牌楼展览,澳门百年教育史的展览、辛亥革命文物展览等,这些都做得很成功。
今年,姚鸿光先生他们和理工学院合作,筹办抗日战爭胜利七十周年活动,展出了百件展品,展示澳门各界开展抗战赈难救亡活动的史实,他自己也展示了一些自己的收藏作品,如1942-1945年中国对外特殊邮路的展示,还原和体现那一段历史。
爱国爱澳是社团的宗旨,每次展览的东西都跟国家、跟澳门相关。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历史很茫然,也不去了解历史,姚鸿光先生希望通过怀旧收藏和集邮,不仅对港澳,甚至更大范围地还原历史,也让人们知道,去了解和铭记历史是很重要的。
为了展览,姚鸿光先生为社团不遗餘力地贡献着力量,只要能帮上忙,他从不推诿。基本上每次展览他都协调组织,包括展馆、展框、活动经费、场地佈置、动员收藏家借出展品都要自己去协调,姚鸿光先生非常感谢大家信任自己,愿意拿出自己的宝贝参加展览,在百忙之中支持社团活动。
未来,他仍然会继续自己的收藏梦,谈及今後的工作,姚鸿光先生说,过去做展览在文字整理上顾及不周,只有一些场刊,今後还要多整理一些文字资料,为今後研究提供参考。
还原澳门历史,传承历史文化,宣扬爱国情怀,这单靠个人或一个社团的力量毕竟是微乎其微的,姚鸿光先生希望政府能加强对文化传承的支持,在一些有意义的展览上予以帮助。政府和民间互相帮助与支持,携手发现更多的故事,展现澳门的变化与风采。
每得到一件罕见藏品,他都会激动万分,如获至宝;每一次向他人介绍藏品,他都如数家珍,充满自豪;每一场展览,他都竭力相助,奔前忙後。姚鸿光先生将兴趣化为社会责任感,找寻那旧时光里的历史,传递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
【姚鸿光先生,澳门集邮协会会长、曾任澳门怀旧收藏学会会长、理事长、国家级邮展评审员、澳门颐园书画会理事、澳门越东寮归侨联谊会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