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5-12-02冯桃科
冯桃科
在数学学科中,“先学后教”是当前课改提倡的主题方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不少,怎样理解“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学段?怎样在课堂上体现这种思想?
一、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1.在大中小学等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简称第一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由低到高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大体上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延续到小学高年级。
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一般说,从初中开始就可以进入这个阶段,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好,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有的课程上就可能开始具有相对独立学习的能力了。
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独立学习的阶段,一般说,这个阶段在高中就可以开始,到高等学校,在学生经过一个时期学习新课程的训练之后,教学就可以进入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的阶段了。
第五阶段就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学习者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那主要已不是在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上,而是在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上。
学习方式:在完全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是“一点一点”地跟着教师学;在基本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则发展到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学;在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就又大进一步,可以“一课一课”地在教师帮助下相对独立地学习了;在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那就可以“整篇整章”地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然后又逐步发展,达到整本书都可以由自己来学习,最后进入到完全独立学习的阶段。
教学方式:完全依靠教师阶段相应的教学方式是“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第一种教学方式);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相应的教学方式是“问答、阅读、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启发式”教学(第二种教学方式);相对独立阶段相应的教学方式是“首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第三种教学方式,“先学后教”);基本独立阶段相应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第四种教学方式);完全独立阶段相应的教学方式是“完全由学生自学”(第五种教学方式)。
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方式常常落后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学生已经具有相对独立学习能力的阶段,仍然采用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为克服这种落后现象。
结论:应该把第三种教学方式当作适合于学生相对独立学习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确立起来,使之成为这一阶段的教学常规”。
二、如何使学生从基本依靠教师阶段进入相对独立阶段
掌握三个基本因素:
1.基本语言。基本符号、基本术语和基本语言结构
2.基本思路。即想什么和怎么想或往哪里想的问题。
3.基本结构。掌握一门课程的基本结构,就从整体上抓往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线索,知道了该怎样前进,学习起来就可以驾轻就熟。
“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要抓住几个重要环节:
1.“一定要”: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要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2.“一定要”: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自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确切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掌握已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发现和聚焦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3.“一定要”要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否则,就失去了让学生预习的主要意义,失去了教学的针对性。
4.“一定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三、运用“先学后教”不可绝对化,要灵活化
对学生预习提出的要求可多可少,可低可高;检查预习、聚焦问题、解决问题,在内容的广度、难度、深度上和方法上,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不但适合学生相对独立学习阶段的要求,而且既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又能不断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最终兑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承诺。
“先学后教”归纳为:课前,学生超前“先学”,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内的问题;课堂,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独立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促进学生达到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课后,又是明天的课前,主要为积极参与明天的课堂学习作准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由此建议在小学阶段就必须解决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并且要把学会阅读摆在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首位。
四、“先学后教”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把“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再集中解决存在的问题”的教学方式确立为教学常规。这是为了克服教学方式落后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普遍现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有些“先学后教”模式只是被当作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手段,因此特别看重解题训练,甚至操练。这样的课堂,往往缺少生命的感知、精神的愉悦、师生的欢笑,体验不到人类思维的伟大,也感受不到自己成长的幸福。叶澜教授说过,再好的教学方法一旦它脱离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就可能会异化成为驯兽式教育的工具。这一点尤需警惕。
要注意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走向“反面”并最终要被“否定”的东西。注意到这个,教师才能自觉地按照教学过程的客观发展规律,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一个发展阶段推向另一个发展阶段,最终才能把“教是真正为了不教”的教育真谛变成现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