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隧道围岩预警技术体系初探
2015-12-02李志宏山西省晋中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晋中030600
■李志宏 ■山西省晋中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晋中 030600
黄土是第四系堆积的陆相沉积物,按地层学依次为全新世黄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其特点具有大孔隙,有垂直节理,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明显,有较强的湿陷性;公路隧道由于跨径大、断面大、和扁平状特点再加上黄土不稳定性,开挖扰动后围岩变形影响因素众多,各类规范规定分散,初步结合工程实践制定以下预警体系。
黄土隧道围岩预警体系
1 预警指标
预警指标是预警技术体系的前提。根据监控量测计划中监测项目,结合工程实际、管理方要求、专家评审主要选定指标:1、变形累计允许最大值2、变形速率、3 变形加速度。
变形累计允许最大值指满足围岩下沉不侵入二衬,保证隧道不产生有害松动的条件下,自隧道开挖到变形稳定时变形数值。用周边水平位移总量和拱顶下沉总量U 表示。变形速率即单位时间变形率,用V 表示。以上两个指标受隧道地质条件、埋深、断面尺寸、支护参数、施工工法影响精确性不高,波动大,单独使用有局限性;以往监控量测发现,变形加速度可以反映围岩变化趋势,大于零时,说明围岩变形加速;小于零时说明围岩变形减缓;等于零时,说明围岩变形延续。一般情况测量断面开挖通过及再次扰动时变形加速度大于零,且延续时间较短,围岩未扰动时出现加速度大于零属围岩异常。这三个指标综合取定后为定量指标,可以分围岩等级及洞口段设置。另外,地表下沉作为洞口指标单独设置,洞内外观察作为定性指标推荐使用,超前地质预报作为强制性指标使用。具体计算办法参照《公路隧道施工监测规范》。
U1 为计算最大允许变形值;U2 施工单位经验值;U3 设计预留变形量
2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是预警技术体系的基础。通过列举法把黄土隧道影响围岩稳定因素进行初步整理。参考勘察、设计、施工、监控量测规范涉及公路黄土隧道围岩稳定因素的整合。影响因素考虑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其中勘察设计阶段的影响因素占决定性因素,但波动性小,主要考虑设计规范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理念,正常施工时期作为施工阶段的固定因素考虑,不得擅自随意更改,笔者作为施工人员仅做简要选定;施工阶段的影响因素较多,易受施工条件、人员素质、施工队伍水平、机械化程度等非技术性因素干扰多。不同的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可以按照敏感性进行分类;体系中影响因素是工程建设的蓝本,应根据不同的项目,针对性修正;下面是笔者案例中制定的影响因素表。
3 应对措施
3.1 警戒措施
(1)4 小时内通知监理单位、设计代表,施工指示为黄灯;(2)加大监控量测频率;(3)会同监理单位对照影响因素检测是否有设计规范执行不到位,如有采用临时支护措施,双倍补强;(4)调整开挖进尺、放慢掌子面掘进,缩短仰拱二衬距掌子面距离;(5)拱架底部夯实,加大临时钢垫板;(6)设计单位复核勘察设计参数,经监理批准可暂时增加系统锚杆及锁脚锚杆。
3.2 应急措施
(1)1 小时内通知监理、设计、业主,暂停掘进,施工指示为红灯,对人员机械进出严格管控;(2)对拱顶及拱脚采用临时钢支撑,必要时对台阶部位返回填;(3)仰拱在临时支撑下,以2 米为单位半幅浇筑,二衬持续跟进;(4)对未成环拱架增设锚杆,临时支撑;(5)结合警戒期间复核设计参数对后续设计进行系统调整;(6)应急段落围岩稳定后,二衬浇筑强度满足要求解除;如发现失稳征兆,迅速撤离人员。
案例:油坊沟隧道位于兴县油坊沟东南,设计为左右分离式,右洞全长1175 米,左洞全长1170 米。隧道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三叠系二马营组砂岩,第三系静乐组粉土,第四系上更新马兰组黄土,围岩等级为IV、V 级。地形地貌为梁峁状中低山区,呈东西走向。洞体最大埋深97.5 米,岢岚端自然坡20 度,右洞进口40 米有偏压,临县端自然坡15度,出口90 米属浅埋段。隧道净宽10.25 米,限高5 米。V 级围岩采用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IV 级采用上下断面正台阶开挖。
3.3 预警指标
(1)U:允许最大变形值
计算允许最大变形值:V 级U1=11.25* 0.008=0.09m;IV 级U1=11.25* 003=0.03m
经验最大变形值:V 级U1=0.1-0.15m;IV 级U1=0.05-0.1m;洞口浅埋偏压增加0.1m
设计预留变形值:U3=0.05m
V 级U=(U1 +U2)/2 +U3=15cm;IV 级U=(U1 +U2)/2 +U3=8cm;洞口浅埋偏压段落增加5cm
(2)管理等级
U0 为经回归计算实测最大变形值。
该隧道启动警戒措施4 次,应急措施1 次。主要原因:(1)施工人员掘进、仰拱、二衬安全步距不能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2)部分段落喷锚支护系统不规范,存在随意变动;(3)工字钢连接不认真,间距偏差大;(4)特殊段落(洞口、浅埋、偏压段V 级围岩环形开挖留核心土工法保证性不强,扰动次数多,变形累计大,推荐使用侧壁导坑法;(5)勘察设计对小型冲沟陷坑及仰坡重视程度不够,设计不够详尽。
4 结论
(1)特殊段落变形指标偏小,需要更科学的方法研究极限变形指标,案例应急措施段最大累计变形45cm,有3 米段落进行换拱处理事故,建议优先考虑侧壁导坑法;(2)变形的主要诱导因素是施工队伍设计规范执行不够严格,需提高管理措施;勘察设计细节部位需要加强,本例应急段落就是由于距洞口50 米处横穿隧道小冲沟引发,勘察设计影响因素更明显。
以上是对黄土隧道围岩预警技术体系的简要探讨,它和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共同作用。一方面减少侵限事故,控制围岩变形,避免失稳发生。另一方面,通过体系运行文件记录,为动态化隧道设计,安全科学施工,持续改进公路黄土隧道技术提供基础资料。当然,文中不足之处甚多,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以便更好服务于隧道建设。
[1]《黄土公路隧道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康军,2011.
[2]《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及应用》人民交通出版社,朱汉华,2010.
[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
[4]《公路工程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
[5]《公路工程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