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推进、积极落实上海市委1号重点调研课题
2015-12-02◆边际/文
◆边 际/ 文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推进、积极落实上海市委1号重点调研课题
◆边 际/ 文
1月30日,上海宣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列为今年上海市委1号重点调研课题,由市委书记韩正担任课题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市委副书记应勇担任副组长。
具体来说,今年上海市委重点调研课题、重点推进和督查工作为“1+8”。
“1”,就是一项重点调研课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今年上海市委唯一的一项课题。“8”是八项重点推进和督查的工作,包括深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从严管党治党;加强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保障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贯彻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繁荣上海文艺创作。
围绕“1”,上海全力推进
围绕1号重点课题,上海着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三个“牢牢把握”的要求,即“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深刻理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三层内涵:一是对标具有全球影响力;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要体现出中心城市的优势。形成了“四大切入点”:关键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核心是聚焦和用好各类人才;基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抓手是重大创新举措。
2月25日,是春节后上班首日,韩正即主持动员会,进一步动员部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聚焦重大问题、推进专题研究、拿出重要举措。动员会同时也预示着1号课题由前期调研进入专题研究阶段,聚焦了“发展目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前沿布局”等5个专题。
3月25日,韩正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关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见建议。韩正说,越到深化研究的阶段,越要聚焦突出问题,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勇于改革创新。希望大家在前期调研基础上,针对当前最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畅所欲言谈看法、提建议。
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郑惠强、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徐钧健、民进上海市委主委蔡达峰、农工党上海市委主委蔡威、致公党上海市委主委张恩迪、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钱锋、台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高美琴、市工商联主席王志雄、无党派人士代表李林等,围绕体制机制、创新环境、人才集聚和重大创新举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开门见山,摆事实、提建议——
“如果没有利益,也就没有动力,而如果有了利益,却没有竞争,创新也不可能激发。关键是要打破垄断,增加风险带来的‘痛’,没有‘痛’,就没有了改变的动力。”
“要努力让知识和技术成为资本和生产力,更多依赖人的智慧,而不是对自然资源的占领或者机会的垄断。当前,需要全面消除知识不值钱的现象。”
“科创中心建设,关键在人。如果说要让人才名利双收,那么利益是油,创新是火,要以利益之油浇创新之火。产学研用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找到了利益平衡点,就能各得其所,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真正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要避免热衷于在‘量’上做文章,而是要在提升内生动力创新上下功夫,当前,特别要注重中小微企业、草根创新。”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形成。上海要成为追梦者的乐园、圆梦者的天堂,让年轻创业者在这片土地上有获得感。”
“科技创新是研究未知的领域,其结果是有风险的,但其方法和过程一定是严谨艰辛的。因为有风险,所以我们可以宽容,但前提是看过程和方法是否科学和严谨。我们既要鼓励创新精神,也要倡导科学方法,既要允许失败,也要反对浮夸。”
……
3月31日,韩正听取1号课题推进情况。韩正说“要以开放的理念、以‘互联网+’的思维研究和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如果政府职能不转变,市场机制就起不来。政府必须拿出自我革命的精神,坚决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审视我们哪些方面还不适应、哪些方面必须努力改革创新,各项工作不求一时痛快,必须持之以恒扎扎实实推进,这样的理念应该在一号课题的实施文件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当天的会上,市长杨雄要求:下一步课题调研,要在中长期愿景框架下,集中围绕2020年阶段性目标,紧紧抓住关键领域、重要环节和突出矛盾,分门别类,对症下药,进一步梳理明确工作任务清单。
在3月31日和4月2日这3天里,杨雄先后赴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和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杨雄强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传统的科研管理制度和产学研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甚至成为阻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4月3日下午和4月7日下午,韩正分别主持召开两个座谈会,听取部分高校、中央和本市科研院所、央企和本地国企、外资研发机构、民营科技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草根创业者代表,对于今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的建议。韩正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聚焦关键环节,在开放的平台上持续推进;既要学习别人之长,也要发挥自身优势,高度重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强有力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度重视各类市场主体对创新的直接驱动作用、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强大推动作用、高度重视人才的核心作用。
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十分关心如何打通产学研用“中梗阻”、提前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与项目,对于打破现有体制机制和政策瓶颈、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国有企业、外资研发中心、民营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创业成功企业代表,不约而同关注如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对于政府加快转变职能以更好适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提出了不少建议。
围绕“1”,上海全力布局
围绕1号重点课题,上海方方面面开始布局。
3月11日,上海市科委发布2015年度“科学创新行动计划”10项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在发布的10个软课题中,着眼于“加快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有6个。每个项目经费资助额度不超过20万元。
10项软科学研究项目为:(1)上海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路研究。(2)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3)科技创新立法保障的国内外比较研究。(4)基于自由贸易制度的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研究。(5)新兴业态发展与政府管理变革研究。(6)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研发服务活动研究。(7)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研究。(8)全球创新资源集聚机制研究。(9)新型研发组织和人才发展案例研究。(10)留学归国人员来沪创新创业调查研究。
上海还颁布了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基本条件是: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55周岁,在本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同行专家认可。
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具体分为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企业、金融、航运、文化八大类,都有相关分类标准。
——重点实验室类。一般应有海外从事相关工作经历,并具备以下条件:(1)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励,对某专业、某领域发展作出较大贡献;(2)掌握某行业、某领域重要实验技能,或主持过国际大型科研项目,有较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
——重点创新项目类。一般应有海外从事相关工作经历,并具备以下条件:(1)在重大专项涉及的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或拥有市场开发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2)在海外承担过与重大专项相关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
在人才激励政策方面,有《上海市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操作指南》《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人才激励办法》《关于建设上海“千人计划”创业园的若干政策意见》《上海“千人计划”创业创业园创新政策实施细则》等。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推出科技管理体制、国资国企改革等方面的多项改革措施,并大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科技金融结合机制,以及科技中介服务、张江示范区建设。
4月10日,《上海市2015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高新技术领域项目指南》发布,征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交叉金融”等四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同日,还发布了《上海市2015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支撑项目指南》,征集“生物和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三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发布了《上海市2015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指南》,征集“能源科技”“海洋科技”“城市建设与管理”等三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获奖的一些上海企业,更是围绕1号重点课题,加紧创新研究和应用。这些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部分上海项目包括: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海洋石油981”。堪称打开南海油气“宝库”的该项目,是一座获得6项世界首次和10项国内首次的技术创新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它的出现也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具备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调试、使用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国家。1月9日,这座代表中国海洋工业装备最高水平的钻井平台拿到了它的“终身成就奖”——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船坞,就是它“出生”的地方。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创新”。运用预应力技术可有效提高结构性能、延长结构寿命、节约材料、降低综合成本、实现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的领衔下,课题项目组通过系统的科技攻关,建立和完善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提升了我国在大跨、超长和重载结构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技术水平。伴随着该课题的研发,我国土木建筑领域一系列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相关的技术标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一项目本身已授权十多项发明专利,直接产出的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超临界机组锅炉钢管”。宝钢、中国钢研集团等单位倾注十多年心血研制的锅炉钢管,能长达30年对抗600℃高温、30兆帕高压,以及多种腐蚀等恶劣工作环境。这种锅炉钢管的“突围”,大大降低了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的成本,为我国推广“绿色”火电,立下了无可替代的汗马功劳。
……
据悉,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将在5月份正式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