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红叶杨幼林施肥试验

2015-12-02李永虎蔡小虎闵安民李红霞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幼林红叶胸径

田 勇,简 霁,李永虎,蔡小虎,王 宇,王 丽,闵安民*,李红霞

(1.江油市林业局,四川江油 621700;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中华红叶杨(Populus deltoids cv.Zhonghuahongye)是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于2000年春发现的美洲黑杨无性系2025杨的芽变品种,属大乔木彩叶树种,叶红色艳,形状稳定,生长速度与其他杨树品种相同,景观绿化效果显著[1]。它是观赏和速生丰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杨树良种,作为园林彩叶树种,难以找到除中红杨以外的一个既是高大乔木又如此速生的彩叶树,是生成景观速度最快的树种,与其它黄、绿乔、灌木树种配置,更会显示出其鲜艳夺目的效果,在通道绿化、城乡美化、城区绿化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用材树种,具有杨树的速生性,但不产飞絮,不污染环境,实用性强,可以广泛种植,适合营造速生丰产林、农田保护林和农杨间作林,成材早,木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是短伐期工业用材树种,能很快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2]。

由于中华红叶杨为适应性广的绿化、用材兼用品种,全国各地广泛引种栽植。近年来,在中华红叶杨引种栽培试验,扦插育苗、嫁接育苗等繁殖技术,栽培技术方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3-9]。在施肥技术研究方面,多年来主要集中于杨树其它种类的养分特点、苗木配方施肥、人工林培育及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皆有报道[10-16]],对中华红叶杨幼林的施肥研究鲜有报道。中华红叶杨因其具有杨树的速生性,幼林期对养分需求旺盛,施肥效果显著[17,18]。因此,幼林的施肥是充分发挥其丰产速生性和造林地快速成景、成林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我们进行了中华红叶杨幼林的施肥试验,以期为中华红叶杨幼林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地理位置东径103°54′02″~104°16′54″,北纬30°40′40″~30°57′58″。试验地所处的地形地貌为平原,海拔470 m~475 m;土壤为沱江支流清白江、毗河及蒙阳河水系的冲积物发育的灰色潮土,土层较深厚;土壤呈中性反应,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有效P含量和微量元素Fe、Zn有效性较高,水解N含量中等水平,速效K含量低;土壤质地粘壤土,物理性状好,不粘重板结,较疏松,通气透水。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见表1和表2)。

表1 试验地土壤化学性质

表2 试验地土壤颗粒组成

试验地所处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最高气温16.7℃,年平均最低气温15.4℃,高低差为1.3℃。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1℃,最低为-5.4℃,极值相差42.5℃。有效积温为2 551.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401.3 h。年平均相对湿度81.5%,多年平均降水量911.7 mm。年平均无霜期 279 d[3]。

试验地设置于立地条件较均一、生长较一致的中华红叶杨造林地,造林密度167株·0.067 hm-2(株行距2 m*2 m),试验地面积0.4 hm2。试验地造林时间为试验实施前1年的9月份(栽植苗木为2 a生)。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用肥料:尿素—(NH2)2CO,含N量46%;过磷酸钙—Ca(H2PO4)2.H2O,含P2O512%;硫酸钾—K2SO4,含K2O 50%。

2.2 试验设计

(1)施肥因素与水平:试验施用肥料及施肥量见表3。

表3 施肥因素水平 (单位:g·株-1)

(2)试验处理设计:试验处理设计采用完全方案与正交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表3中N、P、K肥料3因素进行不施肥和施肥水平1的肥料种类肥效试验,采用完全方案设计(见表4),对N、P、K肥料开展施肥水平1和水平2的肥料配方试验,采用L4(23)正交设计[19](见表5)。

表4 N、P、K肥料肥效试验完全方案(单位:g·株-1)

表5 L4(23)正交设计(单位:g·株-1)

两方案设计可共用对照(处理号1-N0P0K0)和施肥处理—N1P1K1,减少试验处理数量。试验共布设 11 个处理:1-N0P0K0(CK)、2-N1P0K0、3-N0P1K0、4-N0P0K1、5-N1P1K0、6-N1P0K1、7-N0P1K1、8-N1P1K1、9-N1P2K2、10-N2P1K2、11-N2P2K1。

(3)试验田间排列:试验处理排列采取随机区组法,每处理20株,4次重复。

2.3 施肥时间及方法

在4月下旬将肥料一次性施用。在植株树冠投影下挖深15 cm~20 cm的环形沟,将试验处理要求所施肥料种类及用量均匀施于沟中,覆土。施肥最好选择在下雨前或雨后进行,若施肥遇旱情,施肥后应浇足量的水,以利于根系对肥料养分的吸收利用。

2.4 生长调查

在施肥当年的红叶杨生长末期,对试验地内植株进行每木检尺测定胸径。

2.5 数据分析

采用对比分析、正交检验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19]。

3 结果分析

施肥试验地中华红叶杨生长观测结果见表6。

表6 试验地中华红叶杨胸径生长量统计 (单位:cm·株-1)

3.1 施肥的效果

施肥试验地中华红叶杨胸径生长量方差分析(表7)。

表7 施肥试验方差分析

通过双方向方差分析结果(表7)看,F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处理间中华红叶杨的胸径生长量差异显著,为进一步分析各处理间与对照的差异,采用L.S.D进行多重比较结果的差异性(表8)。

表8 施肥试验中华红叶杨胸径生长量结果差异性

从表8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所有10个施肥试验处理中华红叶杨胸径均有增长效果,与对照比较,增长最小为22.22%,增长最大为155.56%,施肥处理10的效果最好,其施肥配方是尿素150 g·株-1,过磷酸钙220 g·株-1,硫酸钾75 g·株-1。中华红叶杨胸径生长量结果差异性分析表明,试验处理10与试验处理 1、2、3、4、5、7 间的差异显著,与试验处理1、3间的差异极显著。

3.2 肥料种类对红叶杨胸径生长的影响

从观测的结果看,单施N肥、P肥和K肥试验处理,中华红叶杨的胸径生长量有一定的差异,其效果是施 K>N>P,生长量相差在 9.09%%~18.18%;与对照比较,胸径生长量增加22.22%~44.44%。但经方差分析,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比较亦无显著差异。单施三种肥料比较,施K肥对中红杨胸径增长的贡献最大,效果最好,施N肥次之,施P肥最小,这与土壤速效K含量低、水解N含量中等和有效P含量较高相吻合。

3.3 不同肥料种类配合施用对红叶杨胸径生长的影响

NP、NK、PK和NPK的配合施用试验处理的胸径生长量比单施N肥、P肥和K肥试验处理的高7.69%~45.45%,与对照比较,胸径生长量增加55.56%~77.78%。肥料配合施用中,N、P、K 3种元素肥料配合施用比两种元素肥料配合施用效果好,两种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N、K肥料配合施用效果较好,N、P和P、K配合施用效果较差,与上述肥料种类单施效果基本一致。由此说明,不同养分元素间的配合施用对中华红叶杨生长的效果有差异,并与养分元素间协同增效、土壤中养分元素含量等密切相关。

3.4 N、P、K 肥效主次分析

正交方差分析(表9)结果表明:N、P、K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从方差贡献值、胸径相差值(NR=0.075、PR=0.025、KR=0.275)的大小,反映出 N、P、K 3因子中K影响最大,N次之,P最小(表11),与N、P、K肥料单施试验结果一致。

中华红叶杨幼林的N、P、K 3要素施肥中,K元素肥料的肥效最大,与上述试验地土壤中K有效量低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中华红叶杨为早期速生树种,吸收和消耗土壤中养分较多,增加土壤中N和P元素,才能平衡地供给其生长所需的养分,所以配合施用P、K肥也是必要的。

表9 N、P、K肥效方差分析

3.5 中华红叶杨幼林施肥效益

在本试验N、P、K 3要素的施肥配方水平中,肥效最高的分别为N150,胸径平均增长1.0 cm,P220平均增长0.975 cm,K75平均增长1.1 cm(表10)。由此可见,中华红叶杨幼林优化的3要素施肥配方为N150、P220、K75,这一施肥配方正好是第10处理,是中华红叶杨幼林胸径年均增长最高的施肥处理。

表10 巨按幼林胸径增长与施肥水平的关系

4 结论

N、P、K单一养分肥料的施用对中华红叶杨生长的效果为K肥最好,N肥次之,P肥较差。

N、P、K肥配合施用对中华红叶杨生长的效果是N+P+K > N+K > N+P、P+K。

通过施肥配方的正交试验,中华红叶杨幼林在灰色潮土上适宜的施肥配方为尿素150 g·株-1+过磷酸钙220 g·株-1+硫酸钾75 g·株-1。

[1]汤举红.中华红叶杨及其应用[J].农机服务,2007,24(11):97~98.

[2]周文科.中华红叶杨发展前景广阔[J].农村新技术,2009(18):19~20.

[3]易培军,张锡九,李大明,等.中华红叶杨在成都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初报[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1):98~102.

[4]韩富军.中华红叶杨在兰州地区的引种试验[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75~77,81.

[5]陈新林,马耀祖,孙育红,等.中华红叶杨覆膜垄插快繁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9):159~160.

[6]印道胜,徐华贵,刘爱忠,等.中华红叶杨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2007,32(5):1~3.

[7]杨留成,张艳枝,李敬,等.中华红叶杨嫁接育苗技术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9,24(1):14~16.

[8]郑祥辰,刘星冶.中华红叶杨硬枝嫁接育苗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10,39(1):42~43.

[9]许鹏.中华红叶杨栽培技术[J].山西林业,2010(1):22~23.

[10]余常兵,罗治建,陈卫文,等.幼龄杨树养分含量及其积累季节变化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25(2):181~186.

[11]薛丹,陈金林,于彬,等.杨树苗木配方施肥试验[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5):37~40.

[12]于伯康,韩永富.杨树人工林施肥试验初报[J].林业勘察设计,2008(1):63~65.

[13]赵好,陈金林,于彬,等.杨树速生丰产配方施肥试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1):26~28.

[14]姜岳忠,王桂岩,吕雷昌,等.杨树纸浆材定向培育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1):123~130.

[15]马晖,于卫平,黄利江,等.杨树速生丰产林施肥技术试验研究Ⅰ.基肥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z1):122~126.

[16]马晖,于卫平,黄利江,等.杨树速生丰产林施肥技术试验研究Ⅱ.基肥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z1):23~30.

[17]金建忠.杨树二耕土施肥肥效的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5,4(4):59~61.

[18]刘寿坡,刘献忠,南健德.意大利214杨林地施肥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1990,20(6):485~494.

[19]李昌伟,连兆煌.农业化学研究法[M].农业出版社,北京,1980.

猜你喜欢

幼林红叶胸径
白城山新1号杨育苗密度研究
武汉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研究
叶拽:一片“红叶”带富一方百姓
快乐佳县人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福建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抽样调查中胸径测量精度范围的精准确定
红叶的暇思
毛竹幼林四季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