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底肥对思茅松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2015-12-02彭秀丽
彭秀丽
(江城县林业局,云南江城 665900)
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常绿乔木,强阳性树种,是云南省特有的乡土速生用材和产脂树种,可用于纸桨材、坑木、枕木和采脂[1-3],是材、脂兼用树种,具有速生、优质、高产脂和生态适应性强等特点,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4~6]。思茅松是卡西亚松(P.kesiya Koyle ex Gordon)的一个地理变种,天然分布云南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海拔600 m~1 600 m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市。据调查,目前云南省思茅松的林地面积约102.5万hm2,立木蓄积量约 1 亿 m3,松香年蓄积量为 11.5 t[7~10]。据统计,思茅松共有400多种用途,当前全世界松香消费主要用于胶粘剂及增粘树脂、油墨与涂料、造纸施胶剂、合成橡胶及电子、食品、医药等领域,远销日本、东南亚及国内各省、市和自治区[11]。
“林地施肥是维护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但施肥应做到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否则既达不到预期目的,又增加不必要的资金投入”[12-13]。近年来,思茅松人工林的大面积营造,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在思茅松人工林大面积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它耐瘠薄的特性,其人工林经营比较粗放,一般都不施底肥。为促进思茅松人工林的生长,在普洱市江城县勐烈镇进行了思茅松人工幼林的施肥试验,取得了一些成果。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城县城勐烈镇海拔1 119 m,云南省南部,地处东经 101°14′~102°19′、北纬 22°20′~22°36′。气候属低纬度山区季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 18.7℃。最冷月 1月,月均气温12.1℃;最热月6月、7月,月均气温22.2℃。全年基本无霜,年均有霜日仅2 d~3 d。年平均降雨量2 283 mm,位于全省前列。年均降雨天数178 d。年均日照1 886 h,相对湿度为85%,蒸发量为1 478 mm[14]。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林为2013年3月育苗,育苗数量为20 000株,从所育苗木中挑选较好且大小一致的苗木做试验。7月营造的思茅松人工林,2014年10月观测树高和地径,其平均苗高h=18.8 cm,平均地径d=0.28 cm,试验所用复合肥为 N、P、K 均为 15、15、15的狮马牌复合肥。
2.2 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用苗30株(除去边缘效应后),分别为处理1(施肥200 g)、处理2(施肥150 g)、处理3(施肥100 g)和处理4(不施肥)。
(2)造林方法:水平带状整地,带宽1.2 m,株行距为2 m×3 m,塘的规格为40 cm×40 cm×40 cm,造林前每穴按试验设计施入200 g、150 g、100 g的N、P、K复合平均肥和不施肥作为对照。
(3)分析方法:利用EXXCEL DPSSOFT软件对所观测的思茅松的树高和地径进行统计分析[15]。
3 结果与分析
3.1 4种不同处理的对比
思茅松4个处理的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对比图见图1和图2。
图1 4种不同处理的树高
图2 4种不同处理的地径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树高和地径生长较好的处理均是处理1,即施底肥为200 g的处理,其次是处理2,即即施底肥为150 g的处理,生长最差的处理是处理4,即对照处理。在施肥量200 g范围内,树高和地径的生长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
3.2 4种不同处理的方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4种不同处理间的树高和地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1 4种不同处理的树高和地径方差分析
3.3 4种不同处理的多重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4种不同处理的树高生长在0.05水平间差异显著,在0.01水平间除处理2和处理3间差异不显著,其它处理间差异显著。地径生长量在0.05水平和0.01水平间差异均显著。
表2 4个处理间的树高、地径生长量的多重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1)施底肥是提高林木速生的主要措施之一,施底肥对思茅松幼林林木的树高、地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与思茅松人工林大面积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它耐瘠薄的特性形成明显的差异。
(2)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底肥量减少,树高和地径生长量也随着减少。在施底肥量是200 g的范围内,随着施底量的增加,树高和地径也随着增加。这是在平时施底肥量的经验上确定的施肥量,对更大量的施底肥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观测、研究。
(3)试验结果表明:在思茅松的施肥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该差异成为思茅松幼林施底肥选择的基础,也是对幼林前期培育的依据。
[1]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13~16.
[2]王达明,李莲芳.思茅松速生丰产林培育的关键技术[J].云南林业科技,1999,28(4):6~6.
[3]思茅地区行政公署林业局.思茅地区林业志[Z].思茅:思茅地区行政公署林业局,1996.
[4]李思广,付玉嫔,,张快富,等.高产脂思茅松半同胞子代测定[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2):158~162.
[5]陈少瑜,赵文书,王炯等.思茅松天然种群及其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J],福建林业科技,2002,29(3):1~5.
[6]李宏斌,蒋云东.思茅松人工林培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J]. 中国科学学报,2008,5:13~15.
[7]蒋云东,李思广,杨忠元等.土壤化学性质对思茅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34(1):25~27.
[8]徐永椿,毛品一,伍聚奎,等.云南树木图志:上册[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90.
[9]吴中伦.中国森林:第二卷.针叶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983.
[10]吴兆录.思茅松研究现状的探讨[J].林业科学,1994,30(2):151~157.
[11]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思茅松、云南松松脂、松节油色谱图集[M].普洱: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12]温佐吾,谢双喜,周运超,等.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8,34(6):5~15.
[13]秦国峰,鄢振武,陈高杰,等.马尾松施肥对林木生长效应[J].浙江林业科技,2000(1):52~55.
[14]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气候资料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2.
[15]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19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