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家村铁矿区土壤流失监测成果与分析

2015-12-02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沟壑区模数土壤侵蚀

李 霞

(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据调查,袁家村铁矿采选工程项目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形态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沟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建设期。由于采矿场、选矿场开挖造成的地面扰动较大,原有地面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恢复十分困难,加之尾矿库、排土场的大量弃土弃渣,受降雨冲刷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监测研究从2012年8月开始,到2014年9月结束,分施工准备期、施工建设期、植被恢复期三个阶段开展,现将监测情况与监测成果作如下综合分析。

1 研究区概况与监测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袁家村铁矿采选工程项目区地处岚县梁家庄乡,距离岚县县城15 km,铁矿分布在南北长近6 km、东西宽0.4-1.5 km的范围内,属太钢所属的新建生产类工程,年采选能力2 200万t。据资料,工程总占地3 129.53 hm2,其中永久占地3 066.85 hm2。工程建设期实际挖方量为10 184万m3,填方量为2 771 万 m3,弃方量为7 413 万 m3。

采矿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一般海拔高程1 800-2 000 m。项目区处于土石山区向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采矿场和尾矿库处于土石山区,选矿场和排土场处于黄土丘陵沟壑区,道路穿梭于两种地貌区之间。

项目区水系属黄河支流汾河水系,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6.9℃,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30.5℃;年均降水量537.9 mm,多集中在7-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3%,日最大降雨量84.0 mm,1 h最大降雨量43.8 mm;年均风速2.4 m/s,最大风速20.0 m/s,主导风向W。

1.2 监测方法

袁家村铁矿采选工程项目的重点监测区为采矿场、选矿场、排土场、尾矿库,主要监测水土流失量。具体监测方法如下:

1.2.1 径流小区观测法

在项目的采矿场和尾矿库区,各布设1处扰动地貌简易径流观测小区,小区面积100 m2,规格为10 m×5 m。在每次降雨产流时,及时观测集流池水位并取样。取样前用直尺量测出集流池内的浑水径流深,每个集流池测3次,取其平均值。然后,将集流池内的浑水人工搅匀,利用取样器在每个集流池中随机取3个水样,每个水样体积为3 000 ml,取样后编号记录,密封存放,在室内测定计算每次降雨的径流量和泥沙量。

1.2.2 插钎测定法

插钎法试验场地选择在选矿场、排土场的原地貌处和施工扰动地貌处有代表性的空旷地段,用直径1.0 cm、长50 cm规格钢钎,每个区设钎9支,间距为0.5 m×0.5 m。布设时垂直向下将钎打入地面,上端露出10 cm,编号登记。每次降雨后观测其离地高度变化,加权平均后确定土壤侵蚀厚度。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重复3次,所用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数据处理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3.0分析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地貌土壤流失量监测分析

采矿场、尾矿库地处土石山区,原地貌土壤流失量监测成果见表1;选矿场、排土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原地貌土壤流失量监测成果见表2。由表1可知,土石山区原地貌的年土壤侵蚀模数在2 100 t/km2左右;由表2可知,黄土丘陵沟壑区原地貌的年土壤侵蚀模数在3 500 t/km2左右。土石山区比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强度低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率不同所致。据调查,土石山区的植被覆盖率一般在60%以上,以灌木林为主;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一般40%-50%,以草本植物为主。

表1 土石山区原地貌土壤流失量测定成果表

表2 黄土丘陵沟壑区原地貌土壤流失量测定成果表

2.2 扰动地貌土壤流失量监测分析

扰动地貌的土壤流失量监测成果见表3和表4。从表3可以看出,土石山区扰动地貌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 314.4 t/km2,比原地貌增大约58%;从表4可以看出,黄土丘陵沟壑区扰动地貌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8 500 t/km2左右,比原地貌增大约144%。各种扰动类型中,开挖回填类扰动造成的土壤侵蚀量最大,堆弃扰动次之,占压扰动相对较小。

2.3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土壤流失量监测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土壤流失量监测成果见表5和表6。从表5可以看出,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 115 t/km2,比扰动地貌降低约66%,比原地貌小约47%;从表6可知,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 225 t/km2,比扰动地貌降低约86%,比原地貌还小约65%。说明水土保持防治成效显著。

表3 土石山区扰动地貌土壤流失量测定成果表

表4 黄土丘陵沟壑区扰动地貌土壤流失量测定成果表

表5 土石山区治理后的土壤流失量测定成果表

表6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后的土壤流失量测定成果表

3 结论

3.1 原地貌土壤流失量

监测成果表明,袁家村铁矿采选工程的采矿场、尾矿库地处土石山区,原地貌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2 100 t/km2左右;选矿场、排土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原地貌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 500 t/km2左右。侵蚀程度属轻度和中度。土石山区比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强度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被覆盖率高所致。

3.2 扰动地貌土壤流失量

监测成果表明,铁矿土石山区扰动地貌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 314.4 t/km2,比原地貌增大约58%;铁矿黄土丘陵沟壑区扰动地貌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8 500 t/km2左右,比原地貌增大约144%。各种扰动类型中,开挖回填类扰动造成的土壤侵蚀量最大。

3.3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土壤流失量

监测成果表明,铁矿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 115 t/km2,比扰动地貌降低约66%,比原地貌还小约47%;铁矿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 225 t/km2,比扰动地貌降低约86%,比原地貌还小约65%。说明水土保持防治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沟壑区模数土壤侵蚀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的黄土高原延河流域及其沟壑区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基于单片机和模数化设计的低压侧电压监视与保护装置
模数化设计方法在景观铺装设计中的应用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探析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土壤的持水特征
一种新型的RSA密码体制模数分解算法
海坛岛土壤侵蚀问题研究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