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2015-12-02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现代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是知识技能学习与工作经验的获得,现代学徒制则是将两者有效结合的途径。事实上,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扩校、并校的膨胀,一方面是求职者如潮,另一方面则是创新人才与熟练技术工人同时匮乏。为破解这种困局,教育部及时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从制度架构上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从根本上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促进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由过分重视高等教育扩张向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回归。
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学徒制的特征,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双重”性和育人的“双主体”性,在“双导师”模式下,通过“工学”交替和“二元耦合”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双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结构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
①双知识性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内容。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书面形式及其课堂讲述为主的,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化和加工整合的教育过程;而隐性知识,是以意会为主的,需要在工厂中、企业里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景,通过实践和体验才可以感悟到的。传统学徒制正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为解决某一项具体的工作应该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模仿师傅的动作、表情、神态等,让学徒在意会中逐渐熟练,在熟练中积累经验,形成一种隐性的,带有个性特征的知识。现代学徒制则是在传授隐性知识的同时,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并且显性知识建立在对既有隐性知识的高度概括的基础上。
图1 现代学徒制内涵关系图
②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学徒(或学生)不仅接受企业、车间和工厂以工作场所为背景的,以操作、模仿、感悟为主要特征的隐性知识传授;而且接受学校以课堂教学,以原理、文字、媒介、言传为主要特征的显性知识讲授。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教育优势,构建企业和学校双方相互依赖、共生依存和彼此互补的“双主体”关系,真正实现受教育者(学生或学徒)对“双知识”的相互融合。
③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是现代学徒制的首要表征。双重身份的学生(或学徒)与知识的双重性有紧密关系。如果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仅仅重视书本的显性知识传授,忽视更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培养,容易造成以书本为中心的“啃书”,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强调知识的双重性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就必须对学习个体的行动特征和学生主体感悟高度重视。只有在行动中去感悟隐性知识,才会生成隐性知识的积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或仿真的项目任务中,将“双重”身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无缝对接。
④双导师制是通过“工学交替”、“二元耦合”来实现知识双重性的重要保证。可以说,现代学徒制吸纳了传统学徒制和高等教育的双重优势,在教师和师傅的共同教育下,突出知识的双重性教育,有效实现了在双主体性条件下,实施双重知识的教育和储备。企业与学校作为两个平等主体共同实施教育,其中,企业按照职业规范、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着重解决实践性强、具有企业专属性的实践内容,由技术能手作为师傅带领学生岗前学习;学校的重点是开发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解决基础性和普遍性的教学内容,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企业与学校“两个场”的叠加与共振效应,实现双知识性的最大耦合。
2 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校企平台的构建;责、权、利的保障机制;校企间课程形式的组织;教学方式的突破;师徒(生)关系;学习评价等要素。
以校企共生(学生)为前提,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平台。既关系到“双主体”育人的可持续性;也涉及到校企利益的“共振点”,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员工身份的确立,是建立校企间互惠互利、互存互融的基础,通过校企共生,才能进一步构建“共商培养方案、共订课程体系、共建学习环境、共培师资队伍、共施教学过程、共评学生质量、共担教学成本、共享发展成果”的长效机制。
以校企协议为依据,构建责、权、利保障机制。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等),必须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在传统学徒制中,学徒的身份一般通过契约来确立,它代表了一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权利、义务或互惠关系。现代学徒制则通过法律手段明确下来,如《就业意向协议》、《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等,以此保证各方的权益诉求。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构建行动化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相分离,现代学徒制则突出思维与行动的统一,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提升。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分别以项目任务和学习材料为载体,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或仿真的实施情境引出学习任务,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项目任务原则,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螺旋式”提升,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对隐性知识的体验和感悟,激发新知识的创新;另一方面,应用引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技术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显性知识的提高。最终取得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双丰收。
以师生情感为纽带,构建新型师徒关系。无论是教师与学生,还是师傅与徒弟,都是富有情感的个体,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应紧紧牵着传统师徒关系的情感线,吸纳情感本身的独特优势,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来搭建良好的师徒关系,发挥情感的调节作用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情感的迁移作用来影响积极的教学态度,从而打破传统教学中严格的时空界限和师徒界限,达成观念认同感、职业认同感和价值认同感。
以校企协同为契机,构建现代学徒制的评价机制。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的感化和教育,加深对职业规范的理解,激发创新和创业意识,都有其独特优势。根据学徒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弹性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成人、成长、成才。首先要大力实施过程考核,创新校企双方的的培养方案,探索工与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课程、项目、定岗等状况进行过程考核,适时沟通、交流和反馈,保证学习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其二是创设学生学习和创作成果展示、作品展览以及各项评优、扶优、创优活动平台,开展优秀学徒、优秀技能手、优秀设计师等的评比,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的学习作品、创新作品;发挥鼓励、激励、奖励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三是实施面向学生成人、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评价,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
3 结语
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在于:企业主体的融入,进一步深化了“工学”结合和“双知识”培养,进一步凸显了实践性、职业性以及办学模式的灵活性;创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单一依靠学校教育所带来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和技能相分离的弊端,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1]赵志群.从双元制教育实践谈现代学徒制的建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9).
[2]王珏翎,侯益波.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探索创新 “现代学徒制”[J].当代职业教育,2012,(9).
[3]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8,(2).
[4]石品德,杨早娥.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职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