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2015-12-02

关键词:网络服务知识库社会化

0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环境下,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因此知识作为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组织和个人的重视.1968年,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就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并指出了知识对于现代组织和知识工作者的重要性:“大都市和公司、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医院等现代组织的主体是知识工作者,而信息则是他们最重要的资源和产品之一”[1].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由于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特别是现代企业中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因此许多企业纷纷建立了企业级的知识管理系统.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些系统要求员工将个人的知识、经验等编写成最佳实践、案例等并进行分享.由于编写这些内容需要员工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当完成这些工作完全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而缺乏足够的激励来让员工觉得自己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满意的回报时,很少有员工愿意去做这些事情.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对于现代社会的每个成员,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面临职业转换.因此,如何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以期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成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信息过载和知识半衰期的不断缩短等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驾驭浩如烟海的信息和知识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知识管理,希望能够有工具可以帮助自己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将这些信息和知识按照符合个人特点的方式管理好,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方便的使用和分享.

以博客、微博、社交网络服务、维基百科、社会化标签服务等为代表的社会化软件的流行和广泛应用对传统的知识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化软件使得知识管理的成本更为低廉、更多地基于云计算技术、更加无处不在、更为标准化、更好地支持移动访问,从而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2].由于社会化软件能够对个人的知识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使得个人能够真正从投入到个人知识管理中的时间和精力中受益,从而解决传统的组织知识管理中存在的用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进一步的,在具有良好用户基础的个人知识管理之上构建的新型的组织知识管理有可能解决传统的组织知识管理中的难题,真正使得组织知识管理能够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

本文首先介绍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包括组织知识管理和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以及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然后讨论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库的模型,并分析了社交网络服务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最后讨论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

1 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

1.1 组织知识管理和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维格在1986年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来的[3],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则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4],知识管理在90年代中期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学科[5].在知识管理研究的初期,通常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指组织知识管理.因为知识被视为是能为组织创造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重要组织资源,所以组织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帮助组织提高创新能力和响应能力,即识别和利用组织中的集体知识,以帮助组织在竞争中获得优势[6,7].因此,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是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即支持组织内部知识的创造、存储/提取、传播和应用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应用包括生成和分享最佳实践,创造组织的知识目录和知识网络等[8].Davenport和Prusak提出的知识杠杆模型认为,使用计算机在组织内获取、传播信息和知识可以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节省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9].

组织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估计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使用知识管理系统或者社区创造和分享显性知识.由于创造显性知识对于大部分知识工作者来说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组织知识管理通常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去调动知识工作者创造和分享显性知识的积极性[4].而且,因为最为重要的知识往往是存储在知识工作者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所以以显性知识为核心的组织知识管理通常很难获得对于组织来说最为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知识.

1.2 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在组织知识管理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学者也在研究个人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对知识工作者提供支持,即帮助知识工作者通过更好地整理、访问和使用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10].因此,相比于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更可能给知识生产者带来更多收益,从而使得知识工作者有更强的动力去创造和整理知识,也更有可能被知识工作者接受和青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组织能够为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那么知识工作者将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创造和分享知识,进而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的发展.

最初,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对单个的知识工作者来说重要的知识[11].后来,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解开始转向组织个人信息、获取和推敲信息的含义、产生新的想法、扩展网络、协作、分享和互动[12,13].Kirby指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知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就是解决常规的、新颖的、发现型的和专长以外的问题的过程,他结合Tissen等提出的知识工作者的竞争力模型,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和应用信息、知识资源及过程能力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并进行创新的能力[13,14].Maier和Sametinger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环境要与个人的工作环境集成,以支持协同的知识创造、分发、共享和应用[15].随着博客、微博、社交网络服务、维基百科、社会化标签服务等社会化应用的出现和流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注点从支持用户创造、编码、组织和分享知识,延伸到开展社交活动、扩展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通过协作来更好地组织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16].

基于社会化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使得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可以更容易的创造和分享知识,从而使得更多的隐性知识能够得以显性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于社会化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与个人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帮助知识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获取、分享、使用和创造知识.这两方面相结合,不仅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用户的参与度,解决传统的组织知识管理中存在的用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而且可以真正的实现高质量的组织知识管理.

2 社交网络服务与个人知识管理

2.1 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服务也称在线社交网络或者社交网络系统,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互联网应用之一.社交网络服务强调用户实名制和与用户之间真实社交关系相对应的网络联系,突出用户创造的内容通过与这种网络联系的传播,从而加强信息传播的针对性,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降低用户的信息获取成本[17].

图1 社交网络服务中的用户与用户联系

如图1所示,社交网络服务中的用户既包括个人用户,也包括由个人维护维护的机构用户和主题用户.知识工作者在社交网络服务中建立的联系包括与个人用户、用户机构用户和主题用户之间的联系,联系的形式可分为用户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通过群组建立的间接联系.

2.2 个人知识库的模型

图2 个人知识库模型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采用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个人知识库模型来构建,模型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分为核心知识、扩展知识、社交圈知识和偶然性知识,如图2所示.核心知识和扩展知识构成了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的主体,是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中最经常使用的知识;社交圈知识决定了知识工作者大多数情况下可能获得并使用的知识的范围,是知识工作者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三类知识是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最为关注的知识,它们对知识工作者来说的可信度要高于偶然性知识.

(1)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知识工作者重要,知识工作者会持续关注和使用的知识.核心知识包括知识工作者创造的知识和收集的知识,通常是关于特定主题的、系统性的知识.对于核心知识,知识工作者通常会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方便的查找和使用.经过整理的核心知识通常是以由文件和文件夹组成的树形结构保存在知识工作者的计算机中.由于知识工作者的核心知识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为知识工作者提供可靠的、可以长期保存核心知识的网络空间和方便的查找与搜索服务.

(2)扩展知识

扩展知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对知识工作者有用,知识工作某些时间和某些情况下会用到的知识.扩展知识同样包括知识工作者创造的知识和收集的知识,通常是关于特定主题的某些方面的知识.对于扩展知识,知识工作者通常不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整理,而是会保留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记忆.由于知识工作者希望在用到扩展知识的时候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能够找到并使用这些知识,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为知识工作者提供能够方便的记录扩展知识中自己所关心的内容的服务,如标签服务.

(3)社交圈知识

社交圈知识是指知识工作者通过与社交圈中的其他知识工作者交换得到的知识.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知识工作者之间进行知识交换的形式包括主动交换和被动交换两种.主动交换是指知识工作者与特定的交换对象进行的知识交换,如聊天、发私信、限定范围的分享等;被动交换是知识工作者通过基于社交关系的消息推送机制获得的、其他知识工作者公开分享的信息.知识工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核心知识和扩展知识通过主动交换或者被动交换分享给其他知识工作者,也可以将其他知识工作者通过主动交换或者被动交换分享给自己的知识存入个人知识库.

(4)偶然性知识

上述三类知识以外的知识称为偶然性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却处于不存在的状态.知识工作者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偶然获得这些知识,也可能将其中的某些部分转换为自己的扩展知识或者核心知识.搜索引擎是知识工作者获取偶然知识最常用的途径.

2.3 社交网络服务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

社交网络服务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它让知识“动”起来了[18].在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知识分享过程中,存在知识网络和用户关系网络的相互影响.一方面,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圈内的其他知识工作者分享的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以前不知道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将其转换为自己的扩展知识或核心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知识工作者交换的知识中会有关于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作为发布者、分享者的用户的信息和知识内容中的关于用户的信息,因此在使用其他知识工作者分享的知识的过程中,作为知识使用者的知识工作者与作为知识创造者和知识分享这的知识工作者之间可能建立新的社交联系,从而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

社交网络服务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首先,由于社交网络服务存在大量的用户创造和传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更加真实准确的和动态更新的关于个人的信息,包括个人的网络联系信息、发布的信息、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等,因此社交网络服务可以成为个人知识库可信的优质信息来源.其次,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知识库中保存了数量众多的知识,其中有很多是关于某些主题的、成体系的、高质量的显性知识,这些知识能够为知识工作者在社交网络服务中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提供丰富的、使用方便的素材.第三,社交网络服务不仅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以个人的网络联系为基础的、有效的知识传播通道,而且可以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基于用户的群体智慧的、多维度的知识评价,为知识工作者选择需要和适用的知识提供参考.第四,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服务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创造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对显性知识附加的浏览、评论、评分、赞等信息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信息.因此,社交网络服务中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人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后,考虑到社交网络服务和个人知识管理都具有较高的用户粘度,都希望用户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让用户在花费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收益.

3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图3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建构在社交网络服务的框架内,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用户交互接口,可以成为社交网络服务中的一种社会化应用,如图3所示.

社交网络服务由用户交互接口、开放平台服务、社会化应用、核心组件和基础组件组成[19].用户交互接口根据用户的定制信息和用户特征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交互界面;开放平台服务提供社交网络服务与其他网络服务集成所需要的账号认证、内容共享和数据共享等服务;社会化应用为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和协作的服务,包括用户档案、微博、博客、活动、即时通讯、消息、视频、音频、相册、文档、投票、问卷调查、日历、问答等;核心组件向社会化应用提供用户管理、关系管理、资源管理、应用管理、群组管理和系统配置等方面的服务;基础组件向核心组件提供账号认证、应用访问控制、日志、流量统计、用户特征分析和系统监控等方面的服务.

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由知识管理服务和知识库组成.知识管理服务包括知识分享、知识收集、知识标签、知识评价、知识搜索和知识推荐等基础性的知识服务.这些服务可以与具体的社交网络服务中的社会化应用集成以提供给用户使用,也可以独立为用户服务.知识库保存社交网络服务中用户生产和分享的各类知识,并将知识按照指定的权限提供给相关的用户使用,分为个人知识库、社交圈知识库、群体知识库和公共知识库.个人知识库保存用户生产和收集的知识,社交圈知识库保存用户个人社交网络中的联系人分享给用户的知识,群体知识库保存群体成员分享到群体的知识,公共知识库保存用户公开分享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中,所有知识首先是属于发布者并保存在发布者的个人知识库中的,同时被人工或者自动地分享到指定的范围中,如分享者关系圈、特定的群组或者整个社交网络服务中并保存在相应的知识库中.

4 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作为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组织和个人的重视.对于组织来说,知识是组织中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对于个人来说,持续地积累、更新知识和发展职业技能对于在长期的职业发展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社会化软件使得个人能够更容易地创造和分享知识并从投入到个人知识管理中的时间和精力中受益,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更多的隐性知识能够得以显性化,而且能够解决传统的组织知识管理中存在的用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采用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个人知识库模型来构建,模型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分为核心知识、扩展知识、社交圈知识和偶然性知识.社交网络服务让知识“动”起来了,知识工作者在使用社交网络内的知识的同时可以扩大个人的知识网络和关系网络.基于社交网络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成为社交网络服务中的一种社会化应用,它建构在社交网络服务的框架内,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用户交互接口.

[1] DRUCKER P.The age of discontinuity[M].New York:Harper &Brothers,1968.

[2] VON KROGH G.How does social software change knowledge management?Toward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2,12:154-164.

[3] 楚节旺.国内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流派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7,51(4):80-83.

[4] PAULEEN D.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utting the"person"back into the knowledge equation[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9,33(2):221-224.

[5] OPPONG S A,YEN D C,MERHOUT J W.A new strategy for harness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commerce[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5,27:413-435.

[6] VON KROGH G.Care in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133-153.

[7] HACKBARTH G.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Memory on IT Systems[C]//The Four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1998:588-590.

[8] ALAVI M,LEIDNER D E.Review: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MIS Quarterly,2001,25(1):107-136.

[9] DAVENPORT T,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0] VÖLKEL M,ABECKER A.Cost-benefit analysis for the design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2008:95-105.

[11] FRAND J,HIXON C.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who,what,why,where,when,and how[EB/OL][2014-09-25].www.and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educom98pkm.

[12] EFIMOVA L.Discovering the iceberg of knowledge work:a weblog case[C]//The Fif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Organisational Knowledge,Learning and Capabilities.Boston:2004.

[13] WRIGHT K.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supporting individual knowledge worker performance[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Practice,2005,3:156-165.

[14] TISSEN R,ANDRIESSEN D,DEPREZ F.Value-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creating the 21st century company:knowledge intensive,people rich[M].Amsterdam:Addison-Wesley,1998.

[15] MAIER R,SAMETINGER J.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a peer-to-peer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the 5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505-514.

[16] RAZMERITA L,KIRCHNER K,SUDZINA F.The role of web 2.0tools for managing knowledge at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33(6),1021-1039.

[17] 杜炤,赵灿,付小龙.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99-102.

[18] 马尔科·托尔托列洛.社交网络让知识"动"起来[J].哈佛商业评论,2013,5:68.

[19] DU Z,FU X L,ZHAO C et al.Multi-domain cloud social network service platform supporting online collaborations on campus[C]//2012 2n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2012:365-369.

猜你喜欢

网络服务知识库社会化
网络服务合同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网络服务者在侵权法中的应用分析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基于TRIZ与知识库的创新模型构建及在注塑机设计中的应用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网络服务行为的可罚性
网络服务安全效率两相宜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基于Drupal发布学者知识库关联数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