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的高校移动校园生态链的构建研究

2015-12-02磊,

关键词:校园用户服务

王 磊, 张 涛

(黑龙江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哈尔滨 150080)

0 引 言

移动互联网是多个平台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在融合形成的过程中,不同产业原有的运作机制、资源配置方式都在改变,产生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业已形成,并且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校园[1].移动校园作为新生事务,正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无论其技术路线、建设内容还是发展前景、运营模式,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移动互联网大潮到来之际,实施移动校园建设工程,是必须高校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的移动校园建设,应坚持“应用驱动,开放共赢”的理念,以服务师生为出发点,结合“办公移动化、学习碎片化、活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考虑到未来建设与发展所需面对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课题,需要将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科研,甚至周边商业、移动互联网都进行充分、有机的整合,打造以移动客户端为中心的移动校园生态链[2].

1 高校移动校园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明确移动应用建设和长期维护的责任主体

移动校园定位于服务校内师生用户,依靠单一部门或厂家来建设,只能解决有或无的问题.如何实现丰富多样、切合学校场景和特色的应用?我们需要解决好“昙花一现”的问题,从而引导应用进入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有能力的师生、第三方厂家甚至社会商家共同为移动校园研发应用,这个问题关乎到移动校园的持续发展,解决不好就容易陷入困境.

1.2 实现多厂家、多系统“移动化”之后的统一平台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正在使用的管理系统种类繁多,移动校园在功能定位时应优先完成现有管理系统的“移动化”,这就需要各个软件厂家来协助实现.如果厂家没有统一的架构或平台来实现其“移动应用”,势必会走上过去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各自为政的老路,形成“数据孤岛”[3].而应用的持续迭代与更新往往局限于厂商的维护和运营,一旦厂商停止服务,学校又需要重复投资,就进入了“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恶性循环.在移动应用建设方面,学校亟需的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不是某个单一的移动应用或封闭的移动系统.

1.3 在开放互联基础上确保私有数据的安全

丰富的应用需要外部厂商的广泛支持,大量的第三方接口会导致管理和维护的复杂度增加,后期维护成本高昂,且安全隐患提高.此外,部分应用需校方开放核心数据(如学生成绩),如果缺乏统一、开放的标准和授权机制,就无法保障数据的安全、可控,当第三方无需授权即可获取用户数据的时候,用户隐私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矛盾,安全问题就会成为“阿喀琉斯之踵”,威胁到整个移动校园生态链[4].

1.4 融合私有校园社区与开放互联网模式,实现共赢

学校有其固有的社区特征,并且这一群体的活跃性、流动性和创造性有目共睹.通过校内身份的识别与管理,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互联网社区,如果仅限于校内应用,将随着毕业离校问题出现大量的用户流失,缺乏了用户粘度的私有社区,将会丧失其应有的活力.开放,是发展的唯一出路,开放之后如何管理,也是学校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将私有校园社区放在开放互联网的环境里来审视和思考,只有融合好,才能实现互生、共赢.

1.5 基于管理支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

解决好移动校园的内容建设问题是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是简单地实现“办公移动化”,还是时髦地追求“社交网络化”[5]?我们应该以移动校园建设为契机,关注其内容建设,借助其独特的平台特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学管理服务,在其内容选择上考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研发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学习工具和新型传播手段[6].

2 高校移动校园生态链的构建

2.1 建设过程

本文以黑龙江大学构建移动校园生态链为例,我校前期部署的移动校园平台,对公共应用如通知公告等快速利用平台工具进行了整合,包括相关楼宇位置、班车路线数据等进行了处理.保证了公共应用的快速见效,并及时发布到应用市场.通过集成应用开发,在PC版业务基础上实现应用定制开发,并考虑到移动业务很少生产数据的特点,采用中间件、数据库同步、管理员维护等多种数据集成手段实现了数据集成工作,这样就可以保证5—10个工作日开发一个应用,并且后续持续不断的开发新的功能,发布到校园应用市场.

(1)统一规划:移动校园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与传统管理信息化业务建设的差异.因此建设之前须站在整个学校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一规划,确保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2)分步实施:项目建设周期虽然较传统项目较短,但同样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3)加强应用:移动校园平台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管理信息化,实现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因此,移动校园平台建设必须时刻坚持以应用为主导、优先确保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应用、以“应用起来”为主要目的[7].

(4)资源整合:移动校园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校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置、开发了不少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移动校园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5)共享数据:我校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移动校园平台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2.2 移动校园生态链的构建

我校移动校园定位不仅为学生提供交友、活动、校园资讯获取等移动服务,更要考虑未来整合大量校内外资源,为高校师生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校园周边服务体系建设的完整生态链移动应用服务.我校移动校园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1.校园“私有云”服务

作为移动校园的核心,校内及第三方移动应用(校内定制)集成和分发平台,为校内用户提供众多精选应用服务.学校私有的服务,管理学校内部的私有移动应用,有完善的权限控制和数据标准,这是为学校“量身定做”应用的服务平台[8].

图1 黑龙江大学移动校园生态链示意图

(1)公共服务应用

公共移动应用以面向不同角色用户需求,提供用户可订阅可管理的移动应用供给,每一个应用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单元,分发于移动服务平台之上.借助移动平台的集成能力和开放能力,构建与移动平台终端无差别的用户体验,并接受学校运营主管部门的集中管控、授权.公共移动应用目前包括班车服务、课表提醒、校讯订阅服务、图书借阅服务、基于组织机构的校园IM、校园社交协同CCS等应用[9].

(2)移动业务应用

移动业务应用是学校行政管理移动化的重要出发点,由于业务应用很复杂,操作的步骤较多,所以一直存在于PC端.但随着移动化的普及,用户更想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去完成简单业务的使用.移动业务应用由学校移动OA、学工、教务、科研、教学、迎新、财务等学校核心业务系统提供[10].我校将每一个业务系统根据功能特性,按照移动应用的使用标准重新开发,制作成移动应用业务.帮助领导和教师真正地体验移动带来的便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体验.

(3)第三方应用

与学校构建的移动OA等应用相比,吃喝玩乐、旅游、交友等生活服务应用往往是学生手机桌面常用应用,这些应用或由学生开发、或是第三方厂商开发,它们填补了学校对此类服务应用开发的空缺[11].我校考虑未来将整合学校周围生活服务厂商,将就业、社交、旅游等生活服务应用集成至服务超市,学校可对应用开展审核与管理,学生可按需下载使用.学校提供免费的运营服务,并根据用户的使用反馈,推动应用的持续迭代,构建移动校园生态.

2.移动校园平台

移动校园平台是整个移动校园的核心构件,每个移动校园应用均基于移动校园平台的标准规范开发生产,并且所有的应用都可以基于移动校园平台实现集中的分发与管理,移动校园平台还能够提供与智能终端的连接机制,具备可扩展的能力和分布式的架构[12].

(1)移动校园应用市场

校园移动服务超市定位于校园移动门户,将学校内所有的移动应用集成至服务超市,实现所有校园移动应用的集中式分发.学校只要推广服务超市,所有为学校开发的移动应用都能以开放的方式集成进来.学校移动校园采用分步骤建设方式,在建设初期,学校搭建基于公有应用的服务超市,构建更多面向校园师生的移动应用进入服务超市.学校层面可以选择去打开更开阔的应用市场,从外界添加应用进入服务超市,丰富服务超市的移动应用[13].

(2)移动开放平台

校内开发者、第三方服务商针对学校开发的众多移动应用,他们在开发如课程表、微统计等应用需要获取学校的业务数据或者业务系统,需要统一、安全、可靠的数据与应用对接标准.因此我们建设完善了如下三个平台.开发者服务平台:围绕服务超市构建的开发者服务平台以标准的服务为学生创业团队、第三方应用服务商等开发者提供一站式开发服务支持,实现应用的开发到上架以及海报位、推广位等运营服务提供全过程支持,提升进入移动服务超市中的应用质量、丰富学校的应用.能力开放平台:将社会上的开发体系引入高校,帮学校构建校园级的能力开放平台.通过管控平台及双重标准的授权模型,帮学校开放身份认证的识别能力、开放学生的个人私有数据,如成绩数据、年级数据、性别数据、家乡数据.第三方厂商,或师生开发者,通过开放了的数据,针对学生的属性,开发更具个性化的应用,填补学校主体建设能力范围所不能覆盖的空缺.应用管理平台,可供学校运营管理人员进行用户管理、应用分发管理以及权限管理.学校可以根据移动校园运营需要,设置不同的管理组,不同的用户角色,实现差异化的应用推荐、功能设置等,并实现对应用、内容、服务分发的管理和统计.

3 结 语

移动校园将逐渐成为高校师生便捷生活、工作的助手,如何把握互联网建设和发展的机遇,实现高水平移动校园的建设,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什么样的应用?只有应用驱动,才能实现长足发展.国外的移动应用比较注重服务,国内的重点在于管理.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高校中五类移动应用比较受欢迎,包括校园地图、校园日历,信息管理、新闻中心、社交.在不断充实校园“私有云”服务内容和完善移动管理应用的同时,国内高校应着手从“人”的角度规划和开展移动学习、移动社区、电商应用等的建设工作.高校应在移动校园平台功能规划中,将与专业运营公司对接应用,为移动校园门户招商引资,实现移动校园与“云”的结合,进而实现按需分配资源与灵活扩展,学校将不必购置大量的硬件资源,也无需维护众多应用,只需专注于用户体验和服务.而师生只需接入互联网,即可随时随地获取校内、外的数据资源,移动应用最终也能实现同步和共享.

[1] HUANG R H,ZHANG B,HU Y B,et al.Wisdom campus: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ampus[J].Open Education Research,2012(4):12-17.

[2] BARRY W.Social structures:A network approach[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30.

[3] SUN C F,LIU Y M.Construction of network learning ecosystem[J].Open Education Research,2011(2):54-59.

[4] VAQUERO L M.A break in the clouds:Towards a cloud definition[J].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2009.

[5] CHAN T W.One-to-one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An opportunity for glob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J].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2006.

[6] JI C P.Construction wisdom campus information to run a support platform[J].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1):49-53.

[7] LI K D,XIE Y R.Qualitative research universities network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J].Open Education Research,2011(1):15-21.

[8] YU J H.Model-based distance learn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cloud computing-for example Zhejiang Open U-niversity[J].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4):105-107.

[9] WANG W,ZHONG S H,LYU S L.An empirical study of mobile learning students[J].Open Education Research,2009(2):81-86.

[10] LIU Z P.On the digital campus platform for building mobile campus[J].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2013,14:83.

[11] FANG H G,WANG H Y,HUANG R H.Mobile learning system environment Roadmap-domestic and foreign mobile learn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ase studies reviewed papers column[J].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1):14-20.

[12] ZHOU L Y.Based on open network construction model curriculum resources[J].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2006(4):48-51.

[13] YU S Q,CHEN L.Build a harmonious"information ecology"Breakout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dilemma[J].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2006(5):19-24,78.

[14] ZHANG H,LI X.Japanese mobile learning practice research frontier-dialogue,chief exper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Tokyo,Associate Professor Yamauchi Woo Ping[J].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5):123-125.

猜你喜欢

校园用户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