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探析
2015-12-02彭小斌邓可君
彭小斌, 邓可君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北京 100871)
0 引 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与高校各项事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改变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相互关系,对于高校的基础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利用IT提高组织绩效也成了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研究的焦点问题.
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单纯的IT应用容易被复制和模仿,无法为组织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IT只有与组织其他资源融合形成IT能力,才能够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关于高校IT能力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高校是专门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具有广泛代表性,探析高校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可以为政府和高校进行信息化决策提供参考,对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IT能力
自1996年Ross明确提出IT能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们纷纷基于资源观、能力观,从组织目标、经营成本、先进技术等角度对IT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索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认为高校IT能力是指,高校通过配置和利用自身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使之与高校其他资源实现充分互补,支撑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日常运转,并快速有效地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变革,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1].
高校IT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结构,而是由IT基础设施能力、IT员工能力、IT关系能力、IT知识管理能力和IT用户能力5个维度构成.IT基础设施能力是指高校通过使用硬件、软件、网络、应用系统等IT基础设施辅助完成高校基本职能活动的能力.IT基础设施能力是高校IT能力的基石,贯穿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为高校发展获取更多的机会.IT员工能力是指高校IT部门员工利用各种技术满足高校业务发展的技术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IT员工能力是高校的特殊能力,很难被模仿,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IT关系能力是指高校IT部门处理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能力,内部关系指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关系,外部关系指IT部门与IT服务提供商之间关系.IT知识管理能力是指高校有效利用IT获取、转换、应用和保护经验知识,提高知识利用效益,从而整体提升高校组织绩效的能力.在互联网信息爆炸式发展的大数据时代,IT知识管理能力有助于高校快速获得有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最新信息,并迅速做出反映[1].IT用户能力是指高校师生具备IT理念,掌握IT知识,并将IT应用于教学科研和校园生活的能力.IT用户能力体现了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是IT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的内在因素,是师生有效使用IT硬件软件的基础,也影响着高校IT能力其他维度的作用效果.
2 高校组织绩效
组织绩效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组织所取得的业绩、成效、效果、效率和效益[2],组织性质和定位的不同会导致在组织绩效评价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人才、创新科学技术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非营利特征.结合中国高校实际,本文认为高校组织绩效是指高校为实现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所做的实际表现与工作成果,其内涵包括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成效,以及校内师生、校外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关于高校组织绩效评价的研究经历了以业务绩效为主到业务绩效和非业务绩效并重的发展历程.高校组织绩效是一个多维度结构,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平衡计分卡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外高校组织绩效评价当中,将绩效划分为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层面.其中,财务层面主要包括支出收入比、财政拨款收入增长率、自筹经费增长率;客户层面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满意度、入学最低分数变化率、毕业生就业变化率;内部业务流程层面主要包括生师比、精品课程数、科研经费增长率、管理效率;学习与成长层面主要包括教职员工工作满意度、教职员工保持率、教职员工人均培养经费[3].
3 高校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
关于IT能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早期研究从宏观的行业视角分析如何通过IT应用来获取行业竞争优势,近年来则主要从微观组织层面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方法研究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Ross(1996)指出只有IT能力而非IT本身才可以提升组织绩效[4];Bharadwaj(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具有较好IT能力的企业其平均财务绩效明显高于其他企业[5];张鹤达(2011)认为企业IT能力对运营绩效、成长性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
高校是典型的非营利组织,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正向影响同样适用于高校.具体来说,IT基础设施能力为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提供了现代化计算机硬件软件、高速便捷安全的网络环境以及各类校务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了效率提高、流程规范和业务协同,提升了高校整体效益.建设基于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需要知识经验、专家技能和团队合作,而优质的IT服务也依赖于IT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工作能力,高校IT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有助于高校获取竞争优势.IT部门与业务部门、IT服务供应商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变得相互信任,有利于及时掌握和满足业务实际需求,有利于服务供应商对用户要求的积极响应,提高业务部门和全体师生的用户满意度,成为绩效提升的内在驱动力.高校如果拥有成熟的IT知识管理能力,就能以电子化形式存储和积累信息资源,形成丰富的高校机构知识库,有效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挖掘有用的经验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高校的IT用户只有具备较好的信息化素养,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有效地使用IT部门所提供的各类IT服务,创新传统的思维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根据上述分析,高校IT能力可以对组织绩效起到积极作用,那么,高校IT能力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组织绩效的呢?部分学者认为,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中介机制间接产生的,近年来,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以业务流程、企业决策、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结构、服务质量、企业协同等作为中介变量的企业IT能力对组织绩效影响机制模型,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
随着高校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IT影响着高校的教师、学生、流程、信息等关键元素,并通过与这些元素的融合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组织绩效的提升.此外,高校的类型和管理归口类型的不同也可能影响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效果.总的来说,本文认为高校IT能力通过中介变量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的过程如图1所示.
3.1 以业务流程作为中介变量
业务流程是高校内部运转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组合,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整合后的具体体现.IT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能够推动高校各项业务的自动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一方面,高校能够使用IT代替原有的手工操作,将一些程序性、重复性的工作电子化,甚至建设业务信息系统完全支撑原有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流程效率,确保业务数据准确性,提升用户满意度.另一方面,随着高校IT能力的提升,改变了教职员工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从而引发对高校传统业务流程的全方位审视,消除其中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使业务流程逐步得到优化和改善,以更好地满足高校战略发展需要[6].
高校IT能力的增强将有利于促进业务流程的效率提高和质量优化,进而对高校整体组织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业务流程在高校IT能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图1 高校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过程
3.2 以管理决策作为中介变量
决策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通过连续的方案评价,选择最佳方案或者最佳方案组合的活动.决策是重要的高校管理职能,贯穿于高校各类管理活动的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高校决策水平的高低影响了高校运转质量的好坏,对组织绩效有着决定性影响.高校IT能力的提高可以改进高校的信息处理过程、增强信息分析能力,辅助高校决策层更快、更准确地识别战略机会,发现当前高校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水平.而且,高校IT能力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扩展师生参与渠道,提高师生参与的便捷性.高校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知识来进行的,高校从事知识活动的主体是师生,普遍具有领域专长和爱校情感,如果高校在进行校务管理和重大决策时引入师生参与机制,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出谋划策,集中全校师生智慧,就能够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制定更贴近实际的管理制度.
高校IT能力可以帮助高校便捷地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信息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高校决策权配置,提高决策效率,拓宽意见建议征集渠道,有效提升高校的决策水平,辅助高校获得更好的组织绩效.
3.3 以人力资源作为中介变量
人力资源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内在动力,是高校的第一资源,深刻影响着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人力资源是指有助于推动高校发展改革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人员的总称,包括高校中从事和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全体教师队伍、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以及广大学生.
随着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IT已经融入到校园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师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培育了信息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清楚、不确定的问题第一反应是打开网络搜索引擎,而不再是查阅纸质书籍;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预习和复习.在科研过程中,师生可以访问互联网了解和分享最新研究进展,检索学术论文查找最新研究成果,还可以通过高性能计算、科研信息资源库来进行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在校园环境里,手机、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属于常用电子设备,微信、QQ、MSN、BBS成为便利的交流沟通工具,变革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介质、展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高校IT能力能够帮助师生拓展学习和工作视野,提高信息化素养,增强利用IT提炼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个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绩效,从而使高校整体组织绩效得到提升.
3.4 高校类型、高校管理归口类型的影响
中国高校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包括985或211、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等类型,就管理归口而言,又可以分为教育部部属、其他部委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等类型.高校类型和管理归口类型的不同,说明高校在办学层次、隶属关系、职责定位、办学体制方面存在不同,也意味着管理主体、发展目标、管理思路、学科布局存在差异.这些不同会导致高校在IT能力建设、业务流程设计、管理决策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组织绩效构成等方面形成特色思路,从而使高校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存在较大区别.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因高校类型不同存在显著差异;高校IT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因高校管理归口类型不同存在显著差异[7].
4 大力提升高校IT能力
高校IT能力对组织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取得IT投资的成功,高校需要着眼于长远实施提升高校IT能力的投资计划,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关系管理、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素养5个方面进行努力.
(1)搭建智慧的校园环境.紧紧围绕高校使命,从战略上投资和使用IT,积极开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IT创新成果融入到高校发展事业当中,让IT服务切实贴近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务管理的需求,为校务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
(2)配置合理的人力资源.完善高校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强技术和管理培训,培养专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校信息化骨干队伍.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配备精良的服务团队,为高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3)营造和谐的公共关系.注重高校IT部门与校内业务部门、教职员工、在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障IT决策过程兼顾校内各群体的IT利益,从而获得广泛参与和支持,为高校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与行业组织、领域专家、服务提供商的联系与合作,为高校师生提供高品质的IT服务.
(4)促进创新的知识管理.利用IT丰富知识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改变知识获取与利用方式,变革知识组织模式,提高知识获取、转换、应用和保护水平,让高校所积累的学术论文、教学课件、科技报告、科研数据等重要成果和经验知识得以传承和发扬,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5)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加强IT领域成果宣传,促进师生更新信息化观念,树立信息化道德意识和创新意识;完善IT培训机制,帮助师生掌握IT应用知识,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师生利用IT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全面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1] 彭小斌.关于高校信息技术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
[2] 萧鸣政.现代绩效考评技术及其应用(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邢周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D].江西:南昌大学,2009.
[4] ROSS J,BEATH C,GOODHUE D.Develop long-ter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IT asse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6.
[5] BHARADWAJ A.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2000.
[6] 张鹤达,蒋美英,张玲.IT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1.
[7] 肖鸣政,彭小斌.人力资源视角下信息技术能力对高校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
[8] 陈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