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暗挖站体施工过程中的降水沉降分析及意义

2015-12-02刘文清

城市地质 2015年3期
关键词:导洞粉土劲松

刘 伍 ,刘文清

(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50)

0 引言

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是一座暗挖站体,站体位于大型立交桥(劲松桥)正下方,暗挖施工对已有高架桥构成了极大威胁,同时,站体开挖深度内的含水层厚度达12.0m,含水层以中粗砂层及粉土层为主,其中的粉土含水层的抽降疏干会引起显著的降水沉降,暗挖施工沉降与降水沉降相互叠加,极大的增加了站体在安全性评估方面的难度,因此,对站体的降水沉降进行深入分析,并将降水沉降与暗挖施工沉降进行分解显得非常重要[1]。

北京地铁劲松站在暗挖施工过程中曾多次出现险情,地面沉降剧增,高架桥北端侧壁挡墙出现明显裂缝,导致多次停工,曾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分析、研究,试图找出控制沉降的有效办法。但对于暗挖站体来讲,沉降监测数值是暗挖施工沉降与降水沉降相互叠加的综合值,为搞清暗挖施工沉降的真实数值,将降水沉降从地铁沉降监测综合数值中合理分解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以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为例,来分析暗挖施工沉降与降水沉降的叠加与分解问题。

1 工程概况

地铁劲松站设置在东三环路与劲松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并位于东三环东辅路下,劲松桥东侧。该站为双层双柱三连拱岛式车站。风井采用明挖法

施工。风道、主站体采用PBA暗挖法施工,上层设4个导洞,下层设2个导洞。

施工顺序:车站施工首先从西北、西南风井及临时施工竖井处开始,并进行提前降水。导洞施工从东北竖井通过上下横通道进入上下层导洞往南、北两个方向开挖,主站体结构全部贯通后,即可从主站体结构向出入口通道端施工,同时可进行出入口明挖段的施工(图1)。

图1 劲松站降水井平面布置图

2 地层及地下水条件

2.1 地层

自上而下依次为:

(1)人工填土层:总厚度1~3m。

粉土填土①层、杂填土①1层;

(2)第四纪新近沉积层:总厚约8m。

粉土②层;粉土③层;粉质粘土④层;粘土④1层;粉土④2层;粉细砂④3层。

(3)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厚度巨大。

圆砾卵石⑤层;中粗砂⑤1层;粉质粘土⑥层;粘土⑥1层;粉土⑥2层;卵石圆砾⑦层;粉质粘土⑧层;卵石圆砾⑨层;中粗砂⑨1层;粉细砂⑨2层(图2)。

图2 劲松站主站体纵向地质剖面概化图

2.2 地下水

地下水观测时间为2003年11月上-中旬。

第一层地下水:属上层滞水,水位标高31.16~40.13m(水位埋深0.90~7.70m),含水层为粉土③层、粉细砂③3层,局部为粉土填土①层;

第二层地下水:属潜水,主要为圆砾卵石⑤层、中粗砂⑤1层、粉细砂⑤2层,透水性好,水位标高为25~26m(水位埋深为12~13m);

第三层地下水:属承压水,含水层主要为卵石圆砾⑨层,渗透系数大,为强透水层,水头标高为6.0~7.0m(水位埋深为31~32m),水头在结构底板附近(表1)。

表1 .地下水情况统计表

3 地下水控制分析

3.1 上层滞水

本站上层滞水处于站体正上方,局部存在,水量不大,但很危险,需要疏干,否则,在站体暗挖施工过程中,非常容易引起车站顶部突然涌水,造成冒顶坍塌。

3.2 潜水

潜水含水层由2种土质组成,上部为中粗砂

⑤1层,下部为粉土⑥2层。

对于传统的明挖基坑,超饱和的粉土⑥2层构不成真正的含水层,危害相对较小,但对于暗挖站体来说,它就是一个致命的含水层,比粗颗粒含水层更可怕。

主要原因是:本站体的粉土⑥2层塑性指数Ip=8.1(5.0~9.9),对于Ip<7的饱和粉土在开挖后,经长时间暴露会因析水而引起细颗粒土流失,造成隧道拱顶坍塌、侧壁滑落,该层分布在车站的中下部,下层导洞的顶部及中部,该层能否有效疏干对暗挖施工影响很大,否则,土建施工应采取必要的注浆加固等止水等措施。因此需要考虑将该层水疏干。

该层潜水厚度较大,约12.0m,几乎与主站体断面相重叠,直接影响主站体、风井风道、各出入口横通道及部分斜通道段的开挖施工,须对其抽降疏干;

3.3 承压水

水头标高6.91m,低于结构底标高约4.78m,对车站施工没有影响。

4 降水引起的沉降预测

4.1 降水方案简介

根据场地情况及水文地质条件,本站具备采用管井进行封闭布井的降水条件。为最大程度的减少排水量,本工程按土建施工顺序,依次进行封闭降水:风井(临时竖井)→风道→主站体,将地下水位控制在结构底板以下1m(图1)。

4.2 降水引起的沉降估算

(1)降水监测

本次重点对站体附近的劲松大厦、12层公寓楼、多层住宅(108#、110#、111#、114#)、劲松桥桥桩进行降水沉降预测及监测,降水沉降监测点布置图见图3。

(2)降水引起的沉降预测

在降水漏斗范围内,对因降水引起的地层再固结沉降量采用分层总合法计算[2-4]。计算公式如下:

图3 劲松站沉降监测点布置图

式中:

s—计算点的总沉降量(m);

—第 层土的压缩模量(MPa);

在站体开挖深度内存在2层地下水,上层滞水及潜水,其中上层滞水水量较小,不用单独考虑,主要考虑对潜水的控制,潜水含水层由上下2种地层构成,上部为中粗砂⑤1层,下部为粉土⑥2层,因含水层土质不同及压缩模量变化较大,本次对其分别计算疏干条件下引起的沉降,其叠加值即为总沉降量。

上部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为中粗砂⑤1层、粉细砂⑤2层,压缩模量ES0-1=20~30MPa。

下部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为粉土⑥2层,塑性指数Ip=8.1(5.0~9.9),压缩模量ES0-1=7.8(4.9~11.2)MPa。

经估算,降水引起的长期最大沉降部位处于主站体、风井风道部位,估算最大值为32.7mm。

5 降水引起的沉降监测成果及分析

5.1 降水沉降数值分析原则

(1)在暗挖部位的正上方及向两侧一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存在开挖变形(竖向及水平向)与降水引起的沉降相叠加的现象,由于降水与开挖工作近于同时进行,因此,将降水沉降与开挖沉降分解难度较大。

(2)地铁暗挖站体一般按分段开挖施工,如,按风井(临时竖井)→风道→主站体→出入口顺序依次开挖,降水工作与其相对应亦分段启动,因此,站体不同部位的开挖变形、降水沉降不是同时发生的,这点在分析过程中须引起足够注意。

(3)根据监测资料的详实程度,以站体西北侧附近的多层住宅110号建筑及主站体西侧的劲松桥监测成果为依据进行降水沉降分析[5~6]。

5.2 110号楼降水沉降分析与结论

(1)沉降监测成果

110号楼-沉降过程曲线(图4)。

图4 劲松站-劲松1区110号楼-沉降过程曲线(2-48期)

(2)沉降分析

根据降水进程、开挖进程及沉降曲线,可以看出:

1)主站体自2004年11月开始进行整体降水,历时5~9个月,于2005年4~8月,110号楼沉降值进入稳定状态;

2)监测点C J8-1的实测值为32m m(预测值29.9mm),明显高于其外侧的监测点CJ8-3、CJ8-5、CJ8-6、CJ8-7实测值27~30mm。

3)从监测点与站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分析,监测点(CJ8-1)位于西北风井南侧(风井临时封底深度21m)约18m处,约为风井的1倍开挖深度。同时距西北风道最近距离约13m,此期间西北风道正在施工上层导洞,导洞底板埋深约16m,可见,监测点(CJ8-1)与风道的距离也近于1倍开挖深度。因此,监测点CJ8-1(32mm)的沉降结果可近似认为不受开挖变形影响,基本为降水沉降引起。

(3)结论

1)110号楼的监测点CJ8-1最大降水沉降的监测稳定值为32mm,属于潜水含水层中粗砂⑤1层、粉细砂⑤2层及层间含水层粉土⑥2层在基本疏干条件下的累记稳定沉降量;

2)两层水在疏干后,历时5~9个月,基本完成了降水沉降。

5.3 劲松桥桥区降水沉降分析与结论

(1)桥桩情况

桥桩桩端低于主站体底板标高1.4~2.1m,主站体的开挖对西侧桥桩会产生明显影响。

桥桩桩身自上而下贯穿潜水含水层,降水沉降会全部叠加在桥桩上,并通过桥台沉降监测显现出来。因此,桥台沉降监测值包含了站体开挖沉降及降水沉降。

(2)桥桩沉降监测成果

劲松桥-沉降过程曲线(图5)。

图5 劲松站-劲松桥-沉降过程曲线(2-45期)

(3)桥桩沉降监测成果分析与结论

根据沉降过程曲线成果,并结合降水进程及地下开挖进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降水引起地层沉降的阶段划分

依据沉降监测曲线,可大致划分3个阶段:

a.早期直线增长阶段(自降水及开挖起~2004年12月),即,上层导洞贯穿、下层导洞起挖阶段:

本期已完成主站体部位的上层潜水(中粗砂⑤1层)疏干,粗颗粒土层的降水沉降快速形成并趋于稳定;

b.中期缓慢增长阶段(2005年1月~2005年6月),即,下层导洞开挖并贯穿阶段:

本期下层潜水靠正常降水渗流及自开挖断面快速渗出,向疏干方向发展,细颗粒土层的降水沉降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c.后期稳定阶段(2005年7月~10月):

本期下层潜水(粉土⑥2层)趋于疏干,细颗粒土层形成的降水沉降已基本完成。

d.主站体扣拱阶段:

为2005年10月~12月,即,主站体结构已封闭,地下开挖及结构施工引起的沉降已结束,这种稳定已持续到2006年4月,表明劲松站主站体的土建施工沉降已结束,降水沉降也基本结束。

2)降水疏干周期的判定

主站体部位的潜水上部含水层(中粗砂⑤1层),自2004.11起封闭抽降,很快达到疏干状态,后经2004.12~2006.04持续降水,历时约15个月的沉降监测;

主站体部位的潜水下部含水层(粉土⑥2层),自2004.11起封闭抽降,于2004.11~2005.06基本达到疏干状态,后经2005.06~2006.04持续降水,历时约10个月的沉降监测;

3)有效监测点的选取

受主站体、风道、横通道双重开挖影响的监测点,其沉降监测数值一般较大,应排除。如Q701、Q801;

临近站体一侧(桥区东界)的监测点,受站体开挖影响,监测值一般也明显偏大,不宜采用。如Q301、Q401、Q501、Q601,其沉降数值一般为30~36mm;

远离站体一侧(桥区西界)的监测点,如Q404、Q504、Q604,其沉降数值一般为24~28mm。桥区西界的监测点距主站体约25m,主站体最大埋深约26m,恰为主站体开挖深度的1倍,桥区西界的监测点基本处于主站体开挖变形区以外,即,可认为桥区西界的沉降监测数值可以认为是降水沉降值,即,此值为潜水含水层(中粗砂⑤1层及粉土⑥2层)基本疏干状态下的降水沉降值。

4)结论

桥区因降水引起的沉降最大值约25mm,属于将潜水含水层(中粗砂⑤1层及粉土⑥2层)基本疏干条件下的降水沉降值。

6 结论

通过对站体西北侧附近的110号楼及桥区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对本站的降水沉降结果认识如下:

(1)本站降水沉降最大值约30mm;

(2)本站粗颗粒含水层(中粗砂⑤1层)疏干后,可快速完成因降水引起的地层固结沉降,本站历经了大约1~2个月时间。

细颗粒含水层疏干所需时间较长,本站含水层⑥2层粉土的疏干大约历经了7个月,此后大约又历经了4~5个月才完成因降水引起的地层固结沉降。细颗粒含水层自封闭抽降至沉降稳定大约历经了1年的时间;

(3)在满足降深条件下,初步形成的稳定降水漏斗,随着降水时间的延续,降水漏斗会逐渐扩大,降水影响半径明显变大,造成降水沉降的范围随之变大,在劲松站沉降监测成果中表现明显,远点的沉降监测值明显大于预测值,近点的沉降监测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7 探讨

(1)对于地铁暗挖站体,须合理布设降水沉降监测点,必须测到初始值,保护好测量基准点不被破坏,并根据开挖及降水进程及时监测沉降数值、量测水位,这是准确分析降水沉降的依据;

(2)对降水沉降监测点实测值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应合理剔除降水以外因素所造成的沉降叠加数值;

(3)对大型、超大型降水工程应进行必要的科研投入,进行必要的岩土测试。如,固结系数、先期固结压力、孔隙水压力等测试工作,使降水沉降分析更科学、结论更具说服力;

(4)基坑降水所影响的范围一般较小、历时时间较短,不易形成充分的降水沉降,其发生的沉降效果明显不同于大面积的区域降水造成的沉降。在实际工作中,应尽可能的收集本地区降水沉降监测成果,采用理论计算预测与工程类比相结合的办法更为稳妥。

(5)降水效果对地铁暗挖施工的安全性影响极大,如何对地下水进行有效控制,是每一个从事地铁工程地下水控制的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课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城市建设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DB11/1115-2014)[S].北京.

[4] 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M].合肥:安徽 教育出版社,2004.

[5] 唐益群,栾长青.上海某地铁车站室内模型试验降水沉降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2).68~72

[6] 刘 波,徐 薇,杨春英.深基坑开挖降水引起地铁隧道沉降的分析预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17~21.

[7] 王 霆,刘维宁,罗富荣,李兴高.地铁区间浅埋暗挖施工的地表沉降特征[J].都市快轨交通 2009,22(6):81~85.

[8] 姚 斌,吴 坚.在市中心紧邻地铁和保护建筑的大型深基坑设计与施工[J].建筑施工 2008,30(6):428~430.

猜你喜欢

导洞粉土劲松
PBA 工法暗挖车站导洞施工应力场分布研究
PBA工法暗挖关键步序对黄土地区车站地表沉降影响研究
水泥-沥青粉复合稳定粉土的强度及渗透特性
庄劲松美术作品
暗挖车站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导洞环境效应分析
饱和粉土三轴等p应力路径试验特性研究
一声叹息:越南人未富先老
王劲松:行走在边缘的一颗恒星
试析黄河三角洲滨岸某场区粉土工程特性
消石灰、水泥改良粉土的强度及变形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