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丹霞地貌的研究范围

2015-12-02吕金波侯荣丰刘金科

城市地质 2015年3期
关键词:丹霞山丹霞地貌丹霞

吕金波,侯荣丰,刘金科

(1.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 102206;2.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广东韶关 512300;3.宁夏地质工程院,宁夏银川 750000)

中国丹霞申遗,没以中国人创立的“丹霞地貌”科学术语为题,应拓展丹霞地貌全面研究。

建安文学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为代表,曹丕的“丹霞夹明月”诗句创立了“丹霞”名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了“韶石”,李希霍芬素描了“被砂岩”,冯景兰等创立的“丹霞层”形成了“丹霞地貌”。本文拓展丹霞地貌的研究范围,包括地质、地貌、生物、考古、社会、美学和文学。

1 地质

地质学为六大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丹霞地貌”的基础。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南部与浈江区北部的交界地带(图1),地层为上白垩纪K2。吴川—四会断裂自西南而来,至丹霞山分为2支,一支沿丹霞山中部的上天龙—姐妹峰向北跨过南岭并入郯庐断裂,另一支沿丹霞山东南跨过南雄盆地与江西的大余—兴国—南城断裂相接。

丹霞山岩石地层从下至上分为4个组:伞洞组、马梓坪组、长坝组和丹霞组,其中丹霞组为造景岩石。丹霞盆地,东西宽20km,南北长25km,面积约500km2。详细地质情况(图2)。

图1 丹霞山周围区域地质

图2 丹霞山地质略图(706地质队)

地层划分始于1927年冯景兰和朱翙声的“丹霞层”[1],时代初定第三纪(现在称为古近纪和新近纪)。以后许多学者[2-7]对丹霞层进一步划分,由老到新相继建立了伞洞组、马梓坪组、长坝组和丹霞组,时代向前推到了白垩纪(表1)。

1.1 李希霍芬命名丹霞山岩石为“Deck-Sandstein(被砂岩)”

最早从现代地质学角度研究丹霞山的学者为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0年来到丹霞山附近的武江调查,在《中国》一书中,将丹霞层命名为“Deck-Sandstein(被砂岩)”[8]。因为丹霞层年代较新,像被子一样盖在其它岩层之上(图3)。

图3 李希霍芬的“Deck-Sandstein(被砂岩)”素描

1.2 冯景兰与朱翙声提出“丹霞层”

表1 丹霞山的丹霞层划分

1927年12月,冯景兰与朱翙声调查广东省的曲江、仁化、始兴和南雄:“6日抵达仁化,北行60km,见以红色岩层为主,常成120m的奇峰陡壁,风景殊佳。6日黄昏自仁化乘舟南下锦江,夜分达丹霞山麓宿焉。7日遍游丹霞锦岩诸名胜,研究红色岩层之性质成因及被侵蚀之情形。8日,返仁化,调查仁化城南落渡村附近红色砾岩与梅岭系砂岩页岩接触之情形。……地形与岩石之关系,在本区中更为明显,第三纪红色岩层之下部常为深厚坚固相间互之块状砂岩与砾岩,侵蚀而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坚固伟岸之炮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仁化之锦岩、丹霞山、人头石、千金寨、书堂岩、断石岩、观音岩、笔架山、马头寨、曲江之龟头石、挂榜山、三峰岌、五马归槽等,皆由此种岩石侵蚀而成,峰崖崔嵬、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覆、真岭南之奇观也。……。以堪作代表之地域命名,上部厚约300~400m之红土及红页岩可名之曰“南雄层”,在南雄附近最为发育;下部厚约300m之红砾岩、砂岩,可名之曰“丹霞层”,在仁化城南15km之丹霞山发育最盛[1]。

冯景兰和朱翙声提出“丹霞层”的概念,认为主景区丹霞层向西北倾斜,置于下第三系(现称古近系)下部,将南雄层置于丹霞层之上。叙述了地貌(地形)与构造的关系、地貌与岩石的关系、地貌对交通的影响、砂岩中龟裂的成因等。确立“丹霞地貌”创立者的地位(图4)。

图4 冯景兰与丹霞山

1.3 丹霞层划分和断代

1938年,陈国达将丹霞层置于南雄层之上(与冯景兰和朱翙声相反),属第三纪晚期[9]。

1963年,张玉萍将丹霞组置于罗佛寨组之上,时代为始新世—渐新世[10]。

1983年,张捷芳认为丹霞群是南雄组上部之相变,其中发现保存不好的轮藻Cyrogona qianjiangika,Crambastichara yuntaishanensis,Maedlerisphaeraminiuscula,M.sanshuiensis等,时代为白垩纪晚期[11]。

1988年,《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2]鉴于目前尚无其它门类化石,而轮藻个体很少,且保存较差,将丹霞群置于始新世—渐新世。出露河流—湖泊相粗碎屑岩,以紫红、红褐色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为主,夹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钙质,具大型交错层理,厚172~430m。平行不整合于上白垩统南雄群及超覆于古生界之上,以具陡峻的丹霞地貌为特征,称丹霞群。

1988年,广东706地质队在1:50000犁市幅、仁化幅区调中[6],将丹霞层分为下部的长坝组和上部的丹霞组。长坝组自下而上分为一段、二段、三段和四段,丹霞组自下而上划分为巴寨段、锦石岩段和白寨顶段。丹霞地貌占图幅面积的4/5,总面积550km2。长坝组古地磁静磁期不早于118Ma,钻孔底部玄武岩的K-Ar年龄为128±2Ma。丹霞组顶部古地磁静磁期不晚于70Ma,第二段顶部粉砂质泥岩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76±22Ma[6]。

2009年,《中国地层典》上白垩统上部至古近系的丹霞群(组)为巨厚磨拉石,以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砂砾岩和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厚达4280m,在粤东和粤北构成著名“丹霞地貌”,是罗佛寨群(上湖组、农山组)细碎屑红层的相变[13]。

2012年1月28—30日,2013年2月13—19日,2014年10月4—11日,2015年2月25—3月1日,笔者经过4次调查,认为丹霞山主景区地层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的阴元石区地层较老,锦石岩地层居中,西北部的阳元石区地层较新。陡壁上:砾岩凸出,造景以崩塌作用为主;砂岩凹进,砂岩为钙质胶结,类岩溶现象明显,造景以类岩溶作用为主。

2013—2015年,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正在重新修编《广东省区域地质志》,编写地层表(表2)。

表2 广东省区域地层对比

表2说明,丹霞组与罗佛寨群和南雄群同时异相,时代为晚白垩世—始新世。丹霞组在锦石岩表现为三角洲相沉积,具有教科书般的经典,1885年,美国G.K.吉尔伯特研究美国邦纳维尔湖,提出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组成的三角洲沉积图式。锦石岩沉积相呈现了这种沉积模式,包括顶积层(顶部水平层理)、前积层(中部斜层理)和底积层(底部水平层理)(图5)。

2 地貌

1500多年前,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韶石”。从韶赣线丹霞山火车站西北望去,只见:“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大小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14](图6)。

图5 丹霞层属河口三角洲相

图6 丹霞山站远眺郦道元描述的韶石

1938年,陈国达、刘辉泗《江西贡水流域地质》文章正文和图C注释中,提出“丹霞地形”,即:“所成山岭之形状,亦为一典型之丹霞地形”;“图C雩都城东南4km,泰岗上之东,丹霞层(2)以不整合覆盖于仙凤系(1)之上,丹霞地形亦可从图中见之”[15]。

1978年,曾昭璇开始使用“丹霞地貌”。

1982年,黄进发表以“丹霞地貌”为题的文章《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16]。

1983年《地质辞典》[17]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这是学术界对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个定义。

2005年,陈安泽认为,“优先率是科学界公认的原则”,冯景兰和朱翔声在提出“丹霞层”的同时,已经赋予了“丹霞地貌”的含义[18]。

笔者认为,南岭山脉经历了新构造运动的8次隆升,即乳源夷平面(主峰石坑崆海拔1902m)、黄土与红土分界面(海拔900m)、丹霞山5级夷平面(海拔600m、500m、400m、300m和200m)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平均海拔50m),与北京西山所在的太行山脉类似(北京西山永定河发育8级阶地,北京石花洞发育8个洞层)[19],说明中国东部地区经历的新构造运动具有一致性。

3 生物

生物学包括植物界和动物界[20]。

植物界,丹霞山特有的植物有丹霞梧桐、丹霞兰、丹霞堇菜、丹霞南烛和丹霞小花苣苔。

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Huse et H.S.Kiu乔木,树皮黑褐色,嫩枝圆柱形,青绿色,无毛。丹霞山特有种,特征种,且分布居群较多,在丹霞山各主要景区,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海拔梯度范围较大。叶近圆形,薄革质,顶端浑圆并有短尾状尾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稀在顶端有浅裂,两面均无毛。圆锥花序顶生,花紫色,花萼5深裂;雄花:花药15枚,集生于雄蕊柄顶端;雌花:子房近球形。蓇葖果在成熟前开裂,果瓣卵状披枝形。种子圆球形,淡黄褐色。

丹霞兰Danxiaorchis singchiana,兰科丹霞兰属,单属单种。仅丹霞山分布。

丹霞堇菜Viola hybanthoidesW. B. Liao et Q. Fan,鼠鞭草属,丹霞堇菜组。仅丹霞山分布。

丹霞南烛Lyonia danxiaensis,仅丹霞山分布。

丹霞兰(Danxiaorchis singchiana)属于兰科丹霞兰属,单属单种。仅丹霞山分布。

丹霞小花苣苔(新种)Hiritopsis danxiaensisW.B.Liao,S.S.Lin&R.J.Shen隶属小花苣苔属,丹霞山特有种,分布狭窄,叶近似浅裂小花苣苔。浅裂小花苣苔(C.lobulataW.T.Wang,产于广东阳山)。

动物界,丹霞山昆虫新种有东方四节牙甲Cymbiodyta orientalis sp.nov.、锚丽阳牙甲Helochares atropiceus Regimbart,丹霞山两栖纲新发现长肢林蛙Rana longicrus Stejneger。

4 考古

丹霞山一带很久以前就有先民居住,1959年—1960年发掘属于曲江范围的鲶鱼转、马蹄坪和韶关走马岗3处遗址,在文化层中发现了石器,陶片和建筑遗存,属于几何印纹陶的文化系统,相当于中原的殷商时期[21]。丹霞山的韶石和锦石岩从北宋时期开始有摩崖石刻。

5 社会

丹霞山是客家人南迁的第一座山。

如今居住在两广福建地区的人称自己为“客家人”,中原贵族南迁的历史始于大同(古称平城)为首都的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起源于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大批中原贵族南迁。据传,第一批跨过南岭的人群来自河北省雄县,所以将进入粤北的第一站称为“南雄”,就像美国的纽约(新约克郡)一样,有不忘家乡之意。建立的第一个村落为敬宗巷(珠玑巷),拜访的第一个山脉为丹霞山的阳元石和阴元石。就连珠玑巷的下水设施都模仿女人的生殖器,并放有乌龟,一方面疏通下水道,一方面有阴阳交合之意,因为人类最关心的是自身种群的繁衍,所以丹霞山在社会学上有重大意义。如今客家人已经从丹霞山,进入两广福建,下南洋,走遍了全世界,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世界形象。

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客家人造反史,掀起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为广东花县客家人,建立共和体制的孙中山为广东中山市客家人,建立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井冈山的红军多数为客家人。生于广东番禺的客家人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体现了客家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世界。

6 美学及旅游地学

首先,地质景观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即:美学。地质景观的拟人化是旅游地学研究的对象。

笔者定义旅游地学的概念[22]:“旅游地学包括地学、旅游学和美学等3方面的内容,旅游地学是以地学为基础,以旅游为目标,以美学为对象的交叉学科,研究适合旅游的地质现象”。

人类最关心自己种群的繁衍,远古时期的性崇拜曾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成为人们审美的主要对象,成为美学产生的动因,直至今日爱情故事仍然是人们生活的主旋律。阴元石和阳元石地质景观的拟人化呈现了原始人类美学的萌芽,但景观过于直白,不符合文明社会人们含蓄美的需求,特别是没有留下躶体艺术的中国更应该含蓄,导游词要进行地质科学解释,不宜过分炫耀形态。

丹霞山的地层剖面呈现阴元石在下,锦石岩居中,阳元石在上的层序特征(图7)。

丹霞山主景区地层产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倾角较小,主要标志性的成景地貌依次为阴元石、锦石岩和阳元石。这样阴元石地层较老,锦石岩地层居中,阳元石地层较新。锦石岩砾岩地表以下为阴元石砂岩(图7下,巴寨段下部),中部锦石岩砾岩(图7中,巴寨段上部),上部具有斜层理砂岩和顶部海螺峰砂岩夹砾岩为阳元石层位(图7上,锦石岩段)。

图7 丹霞层剖面

美是人类特有的主观感受。人类经历了300多万年的演化,文明不过5千年,裸露的历史远比穿衣的历史长得多,出现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裸体艺术。人类对自身器官的欣赏由来已久,男女差异,表现在气质、感觉、感情等方面,男子刚毅、粗犷、豪放,女性温柔、含蓄、细腻。导游词大多是人类自画像的描述,地质景观的拟人化是旅游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人类进入文明后,达到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欢高山大川,是对阳刚美视觉的感受,喜欢江河湖海是对阴柔美欣赏的结果,喜欢植被是古人类对毛发观赏的物化,喜欢洞穴是对人类最早家园的依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高山流水和谐美的赞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歌颂。

远古时期,男人擅长打猎,打到猎物后要回到自己居住的洞穴,所以方向感强。女人喜欢在洞穴为家的周边采拾野果,如今女人喜欢商场购物就是这种习惯的传承。喜欢植被常被赋予美丽的传说,如斑竹的故事就出现在丹霞山所在的南岭山脉。竹子是中国最早的乐器,竖着吹为箫,横着吹为笛。传说舜帝奏韶乐,驾崩,娥皇和女英寻夫,将眼泪洒在了韶石山的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喜欢洞穴是对人类最早家园的依恋”。古人类化石大多发现在洞穴中,如丹霞山附近的马坝人,说明洞穴是人类最早的家园。虽然大多数为岩溶洞穴,但砂岩洞穴也应该引起关注。

7 文学

“丹霞”一词最早见于魏文帝曹丕的《芙蓉池》诗:“乘辇夜行游,巡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已终百年”。但说的不是丹霞山,而是河北邺城铜雀台园中的芙蓉池。建安文学的代表为三曹,曹操的《短歌行》和曹植的《七步诗》脍炙人口,曹丕的《芙蓉池》创立的“丹霞”一词,意义同样重大。

最早的古文献称丹霞山为“韶石”、“锦石岩”。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曲江藉进士邓嘉猷《广东通志·山川略》记有《锦江岩记略》:“仁化南隅有崖岩,在缥缈间,石纹四时改易,五色俱备……故名锦石岩”。

最早应用“丹霞”一词描述丹霞山的是明朝嘉靖三十年(公元1556年)广东通政参议伦以谅的《锦石岩》诗:“水尽岩崖见,丹霞碧汉间。女娲五色石,虞舜千年山。地閟仙凡界,天开梦觉关。凌风醉明月,宾主欲忘还。”。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8年),河南府推官凌云写了《宿丹霞》诗题。

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诗人殉家行有诗刻在锦石岩:“丹霞烟留处,黄粱秀未曾”。

明末清初,赣州巡抚李永茂和李充茂兄弟隐居丹霞山,感悟:“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8 结语

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上报文本由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6个捆绑组成,将申遗名称中的“丹霞地貌”改为“中国丹霞”是令人遗憾的。丹霞地貌是中国人在中国提出的科学术语,应该拓展丹霞地貌的研究范围,为将丹霞地貌推向世界做准备。

丹霞地貌的研究范围可以拓展到地质、地貌、生物、考古、社会、美学和文学。

以曹操、曹丕和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出现“丹霞”名词。郦道元的《水经注》描写“韶石”。李希霍芬命名“被砂岩”。冯景兰命名“丹霞层”。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地形学即地貌学,所以“丹霞地形”等同于“丹霞地貌”。本文进一步拓展“丹霞地貌”的研究范围。

丹霞山为中国红层研究之源,以此为根基拓展丹霞地貌的研究领域,为研究全球与丹霞山类似的地貌打下基础,进而为推进“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的国际化做准备。

[1]冯景兰, 朱翙生. 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J].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第1号,1928.

[2]陈国达. 广东之红色岩系. 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5.6(1):55~78.

[3]kuota Chen. On the subdivisions of the Red Beds of South estern China[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VOLXVⅢ Reccived for publication in August. 1938.

[4]广东省地质矿产局761队. 1∶20万韶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1959.

[5]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岩石地层[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6]广东省地质矿产局706地质大队. 1∶5万犁市幅、仁化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1988.

[7]广东省地勘局706地质大队. 丹霞地貌地质成因研究[R]. 2008.

[8]Richthofen Ferdinand von.China〔M〕. Berlin: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 1882.

[9]陈国达. 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J]. 中国地质学会志,1938(3~4):301~324.

[10]张玉萍,童永生.广东南雄盆地红层的划分[J].古脊椎动物与人类1963,7(3).

[11]张捷芳.论粤北丹霞—坪石盆地红层的时代[J]. 广东地质科技1983(2):103~111.

[12]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13]沈其韩,等. 中国地层典[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14]郦道元. 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5]陈国达,刘辉泗.江西贡水流域地质[J].江西省地质调查所,1939.

[16]黄 进.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J],热带地貌,1982,3(2).

[17]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地质词典[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18]陈安泽.丹霞地貌若干问题探讨[A].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9]吕金波,等.北京西山岩溶洞系的形成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J].地质通报,2010(4):502~509.

[20]彭少麟,等.广东丹霞山动植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1]莫 稚,等.广东曲江鲶鱼转、马蹄坪和韶关走马岗遗址[J].考古,1964.

[22]吕金波.从旅游地学角度推动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A].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丹霞山丹霞地貌丹霞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下)
赵雪作品
美丽丹霞地貌
岁月有痕,最美丹霞——陕西波浪谷
仁化县助力环丹霞山环境整治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仁化·丹霞山
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
情系丹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