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及推广成效分析
2015-12-02何海燕彭昌家蔡琼碧
何海燕,彭昌家,肖 孟,蔡琼碧
(1.四海省南部县植保植检站,南部637300;2.四川省南充市植保植检站,南充637000)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1]。小麦是南部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小麦近3.33万hm2左右,总产近15万t,面积和总产均接近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的30%,小麦产量的高低,对全县粮食总产影响较大。小麦还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抓好小麦生产,为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为了落实中央关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精神,南部县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在农业部和四川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四川省粮食增收 “三百”科技示范工程和高产创建和农业部 “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优化、组装了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路线,已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体系,通过近8年的推广应用,得到了全县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对确保全县小麦和粮食连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该县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参考国内有关地区小麦高产创建技术经验[2-7],特提出适合该县及相同地区的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体系,并阐述如下。
1 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规程
1.1 种植模式
1.1.1 旱地规范改制
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和效益,须加大耕作制度改革力度。规范改制既有利于小麦,更有利于大春和农业结构调整。因此,要继续坚持规范改制。旱地小麦要按照 “双83.3cm” (双二五尺)、 “双100cm” (双三O尺)、 “116.6和83.3cm” (三五二五尺) (下同)为翌年玉米、大豆、花生等做好预留行,城郊和平坝地等可大力推行 “双166.7cm” (双五尺)、“双200cm” (双六尺)种植模式,即小麦/玉米/红薯、或小麦/玉米/大豆、或小麦/花生/红薯套作的种植模式。同时,在小麦预留行间作蔬菜、蚕豆、豌豆、马铃薯和大麦等,大春玉米间大豆,玉米、花生收后种秋菜或秋粮,以提高麦地产量和效益。
1.1.2 稻田固定厢沟免耕
稻麦两季田推行固定厢沟双免耕技术,即在小麦收割后,抢湿顺水流方向规范开沟作厢,实行免耕种植小麦的稻麦两季田种植模式。具有省工、省力、节约成本、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小麦排渍除湿和小麦节水抗旱等优点。技术上做到:规范开沟作厢,槽沟下湿田2.15m开厢,常年两季田3~4m开厢。沟深30~40cm,沟宽25cm。做到主沟、横沟、边沟、背沟, “四沟”相通。小麦播种前浅挖厢面3~5cm,铲掉稻桩,耙平厢面,清除杂草,喷施除草剂,将粪土、复合肥泼施田面,坎沟点播或撬穴点播后,用稻草或细土覆盖。
1.2 选用良种
近几年,共选用了株型较好,抗性强,增产潜力大的高产优质品种,根据南部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四川省植保所推介,2015年秋可积极推广种植川麦47、川麦52、绵麦43、绵麦367、绵麦168、川育18、川农26等[8-10]。
1.3 规范栽培
1.3.1 抢时播种
根据该县气候特点,高产播期一般在10月28日至11月10日,适宜播期是10月25日至11月15日,西北乡镇和海拔500m以上的地方宜早一点,东南乡镇和海拔500m以下的地方宜迟一点。
1.3.2 合理密植
多年实践证明,小麦推广坎沟点播或机播,实行小穴蔬株密植,是小麦高产的又一关键技术。因此,小麦高产创建必须增加密度。要求两季田净作小麦穴距16.7cm、行距20cm,每667m2植2.0万穴以上,每穴播种9~10粒,每667m2用种9~10kg,基本苗18万~19万。旱地带植小麦双83.3cm的,横向挖5穴,行距16.7~20cm,每667m2植密度1万~1.2万穴,穴播12~13粒,每667m2用种6~7kg,基本苗10万~12万;双100cm的,横向挖6穴,行距16.7~20cm,每667m2植密度1万~1.2万穴,穴播12~13粒,每667m2用种6~7kg,基本苗10万~12万;116.7cm和83.3cm的,横向挖7穴,行距20cm,每667m2植密度1.2万穴,穴播11~12粒,每667m2用种7kg,基本苗11万~13万;双166.77cm,行距20cm,每667m2植密度1.2万的,横向挖7穴,其他的与双83.3cm相同;双200cm的,横向挖12穴,其他的与双100cm相同。
1.3.3 科学施肥
小麦生产施肥采取重底早追,即底肥80%,追肥20%,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混施渣肥、饼肥、同时每667m2用氮肥30kg,磷肥20kg,钾肥10kg混合施用,追肥用化肥和清粪水一起集中施于窝内,在2~3叶期及时追施,促进早分蘖,并在拔节后1~2月份对早衰田适量再补追1~2次。
1.4 加强田间管理
在小麦生长的苗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分阶段抓好以下工作。即苗期查苗补苗,及时追施2~3叶肥,除草、排湿或抗旱拔节孕穗期巧施拔节肥,预防倒伏;开花灌浆期防治病虫,早衰田块补施叶面肥。
1.4.1 化学除草
播后芽前,每667m2用扑草净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100kg手动喷雾处理土壤。1叶1心、3叶1心期,每667m2用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75~100g或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250g,对水50~60kg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每667m2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 (或干悬浮剂、可湿性粉剂)1~1.5g或20%氯氟吡氧乙酸 (使它隆)乳油50~75ml对水50~60kg茎叶喷雾,防除猪秧秧等阔叶杂草,做到两种除草剂配合使用。
1.4.2 防止倒伏
倒伏是小麦产量一大威胁,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因此对长势旺群体大的田块,必须在拔节初每667m2用50%矮壮素水剂150~300g对水45kg喷苗,降低株高,增强抗倒能力。
1.4.3 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病虫防治以选用抗性强的良种进行合理布局,加强栽培管理预防为主,并施以药剂拌种和防治。孕穗前主要加强条锈病监测防控。
小麦抽穗扬花和灌浆期,是条锈病、白粉病、赤毒病、麦蚜和麦蜘蛛等病虫害普发期,要及时选用丙环唑、三唑酮、多菌灵、甲基流菌灵、阿维菌素和吡虫啉等药剂防治,同时,在4月中下旬适当时候加喷磷酸二氢钾达到 “一喷三防”。
1.5 适时收获
在蜡熟末期到完熟期,抓晴好天气及时收割,同时兼顾拾禾。并及时晾晒或烘干,产品含水量要13%以下,以利贮藏。
2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2.1 经济效益显著
2007~2014年,8年全县累计实施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示范片1.1632万hm2,其中,套作9720.67hm2,净作1910.53hm2,经四川省农业厅和南充市农牧业局组织的专家验收结果 (表1)表明,套作每667m2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单产比常规栽培 (CK)分别 (下同)高2.44万穗、1.7粒、1.1g和70.4kg,实际单产增产24.9%;净作高1.57万穗、1.4粒、1.1g和88.3kg,实际单产增产21.4%;示范片实际单产平均377.4kg,比常规栽培(CK)增产15.7%。辐射带动3.7433万hm2,其中,套作3.2087万hm2,净作5346.67hm2(表1),每667m2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单产比常规栽培 (CK)分别(下同)高2.36万穗、0.7粒、0.4g和55.6kg,实际单产增产19.7%;净作高1.73万穗、0.6粒、0.8g和75.9kg,实际单产增产18.4%;辐射带动平均实际单产359.8kg,比常规栽培 (CK)增产10.3%。示范片和辐射带动共计4.9064万hm2,实际单产加权平均为364.0kg,比比常规栽培 (CK)增产37.8kg,增产11.6%。每千克小麦单价按2014年最低收购价2.36元计算,则每667m2净增产值89.21元,共增产值6565.57万元。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89.56元 (其中肥料增加20.74元,病虫防治减少10.30元,节约用工2个,每个仅按50元计算,共计100元),每667m2增收节支178.77元,共计增收节支1.3157亿元。
表1 南部县2007~2014年小麦高产创建验收结果
2.2 社会效益显著
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的应用,带动全县大面积小麦高产技术推广应用,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实现了小麦和粮食产量连续11年增产,并多次创出历史新高,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高产创建有利于推广机械化和专业化统防统治,降低劳动强度,节省用工,降低生产成本。
2.3 生态效益显著
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降低病虫发生和为害,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业污染,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同时,该高产创建可减少灌溉用水,增施有机肥,通过稻株理想的冠层分布,高效利用太阳光能,有利于改善稻田通透性和土壤含氧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地力得到活化,建立起资源利用率高、无污染、高效益的小麦生产系统,有力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室.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http://wenku.baidu.com/view/776bd10b763231126edb11ad.html
[2]山东省农业厅2010年.山东省小麦高产创建的技术措施.致富与农资,2009,(9):12~13
[3]刘先斌,张道荣,周芳菊,等.襄阳市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12,(7):172~174
[4]汤其婷,秦艳萍.小麦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种业导刊,2012,(10):20~21
[5]李文红,秦越华,陆正丽,等.小麦成建制高产创建生产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13,(8):189~190
[6]郝炎炎,王坤春,郑辉,等.淄博区小麦高产创建技术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2~73,78
[7]王廷利,林建材,陈红.烟台小麦高产创建问题及技术对策.作物杂志,2010,(1)107~110
[8]徐志,章振羽,倪健英,等.四川省小麦品种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及其SSR遗传分析(摘要).陈万权主编.生态明建设与绿色植保——中国植保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4:363
[9]彭昌家,丁攀,冯礼斌,等.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农学学报,2015,5(6):34~41
[10]Changjia PENG,Pan DING,Bai Tikun,et al.Study on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auses of Wheat?Stripe Rust in?Nanchong City.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2):292~297